返回
初中数学教学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

初中数学教学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

时间:2009-1-25 19:09:42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初中数学教学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利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数学教学是一种常见而又有效的教育手段,本文就以初中数学教学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作为中心论点,分别用四个分论点展开论述:一、培养学生敢问问题、善问问题的意识;二、结合平常的教学活动,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延展、开拓问题;三、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惑问题,引导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疑;四、注重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发现更多的自然问题及实际问题;文章的最归纳出通过一些实践问题的发现、探索、解决,促使学生寻找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互动教学关系,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结论。文章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在引用相关的名人警句方面有所欠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稿)》指出: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众所周知,数学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在获取数学知识与思维能力同步发展方面有着特别的功能。因此,让学生亲自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十分必要的,但如何让学生全身心的加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习效率更高呢?我认为除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条件外,更应当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环境。一、培养学生敢问问题、善问问题的意识;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中,总是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这种单向的教学方法不仅使我们的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压抑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这种传统教育的弊端告诫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决不可以用满堂灌的知识讲授来替代主体的活动,而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优化在具体的情境中。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创新学习的关键。学生不敢问问题,可能是自卑心理,也可能是紧张心理,又或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为他们提供问问题的机会;因此,要培养学生敢问问题、善问问题的意识,就要首先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与紧张心理,我们可以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交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可以利用名人故事教育学生提高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并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问题空间,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诱导他们一题多问,并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阶段都适当的为学生提供一些问问题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发挥学生提问题的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为问题而思、而问、而学、而创。除此以外,教师要做好如何提问题的言传身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提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用以提问题的形式代替讲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amdividean=amn,教师可以设计问题系列:这个法则的成立有哪些条件?这个法则的结论如何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法则的条件可不可以增加或减少?可不可以更换?法则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征?这个法则在什么范围内才能成立?法则是怎样证明的,除了书中证明的方法外还有其它的方法吗?根据法则特征,谈谈你是如何记忆法则的?是否有几何意义?在哪些方面能够运用?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底数幂相除,又是如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的?等等,通过这样的示范,学生今后在学习法则时就知道怎样问问题了。二、结合平常的教学活动,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延展、开拓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还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之中,以问题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例如对初一代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用以下问题设计,开拓学生思维:问题1:从这一节课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先研究那种运算?(由易到难,化难为易)问题2: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可能的情形?(分类)问题3:像(-5)(3)这类算式,能否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结果?(探索)问题4:你能通过观察,比较已有的各种算式,猜想并尝试归纳得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吗?(观察、分析、比较、归纳)问题5:为什么要特别指出:两个有理数相加得零?(特殊与一般)问题6:有理数加法与小学数学中的加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知识的联系与结构)再如:试比较20012002与20022001的大小。像此类的问题,数字较大,学生往往在做题的时候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解题过程:1、如果你不知道20012002与20022001的大小,那你知道12与21、23与32、43与34、45与54等等的大小关系吗?(类比、联想)2、由这些具体的结果,你能猜想nn1与(n1)n大小关系吗?(归纳、估计、猜测)3、根据猜想的结论,你是否已经知道20012002与20022001的大小关系了?(推演)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彻底地被调动了起来,同时学生也从探索的成功中感到喜悦,使数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像这样的问题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并且在组织,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数学教学面向大众,面向每一位学生,让学生都有机会想问题,提问题;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三、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惑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疑;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这种错误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作业及试卷当中,反映了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应当及时地发现这种问题并综合学生易出现的错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误导教育,让学生检查错误,寻找漏洞,从而从反面加深对错误的认识,比如:(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a:=2b:=3c:=4d:=3(2)下面的推导错在哪里?a:∵(3)2=32there4=∵=3,=3there43=3b:∵2=2there42=2there42=2(初二代数二次根式)综合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常出现的错误,在讲评时,我常常在正确的解法中夹着一种或多种错误的解法,然后让学生来对比,评价哪种解法比较好?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论?当学生发现错误时,教师又进行引导性的辩解,使他们对错误认识得更深刻。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风,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许多题外的收获。四、注重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发现更多地自然问题及实际问题;学生在课本见到的、所学到问题,往往是已被加工处理、抽象化的问题,所给出的条件不多不少,所得的结论又恰好合适。而实际中的问题却往往不是这样的。实践中的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讨求解模式,自己去选择解题方法。这就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的数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实际背景、语言易于表达、条件容易寻找、求解线索较为清晰的问题让他们去求解。例如:在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数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思维和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的最后出了一道开放型的命题:将一个50米长30米宽的矩形空地改造成为花坛,要求花坛所占的面积,恰为空地面积的一半。试给出你的设计方案(要求:美观、合理、实用,要给出详细数据)。这题是一道中考题,是应用数学的典型实例,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开拓人们的创新思维。学生讨论得十分激烈,不断有新的创意冒出来,有的因无法操作而被别人否定,也有不少十分不错的想法。通过讨论,使每一个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在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像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如:1、多速自行车的速度是怎么确定的?请你调查一下市场上的多速自行车的速度是否和标称的一样,实际速度与标称速度的误差在哪些范围内?2、十字路口的红、绿、黄灯的时间比是多少才适合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3、几颗通讯卫星可以使其的信号覆盖整个地球?4、在计算器上连续按一个键,比如在弧度制(rad)的状态下键入5,再反复键入cos40多次,就会发现显示的数字停留在0.739085133,那计算器的哪些数还有这样的功能。5、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成卷的物品,如:铁线圈、录音带、缆线、纸卷、毛线团等等,你能想到用有什么办法测量或计算它们的长度呢?6、调查你身边的银行现行利率,如工商银行,如果每月 115元钱存入银行,可存定期或活期,三年后使用,请你自选设计一种最佳的存款方式,使得到的利息较多?7、在地图上,我们是怎样测量两座城市间的铁路和公路的实际长度的?根据这种原理,请你谈谈如何利用你的自行车测量你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8、在建筑工地,常常见到堆成锥状的沙子,如图表示一堆锥状的沙堆,假设沙堆高为4m,你是如何估测这堆沙子的体积与重量呢?等等。phi4m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多姿多彩、无处不在的,通过一些实践问题的发现、探索、解决,促使学生自己去寻找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有了兴趣就会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在学习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与满足,并在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从而形成互动的教学关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参考文献:1、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稿);2、张思明,《数学教学要为学生创设激发创造的环境(提纲)》,中学数学研究,1999(4);3、杨裕前,《改革数学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江苏常州人民出版社,1998。青岐中学:罗作朝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