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作文教学原生态作文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作文教学原生态作文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时间:2008-12-6 23:05:14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原生态作文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常州市博爱小学执笔:蒋瑛一.研究背景“生态理论”最先得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凭借发端于当代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现象、生理现象、心理现象和环境因素相互依存的世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系统观、生态观,促使课堂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发生转变,强化关联,避免割裂,注重实践、体验;另一方面要促使课堂生态的改善,通过转变课堂教学生态中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平衡课堂群体生态,避免花盆效应,建设耐度生态空间环境,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与学生成为协同的学习者。总之,要重视课堂生态,应让课堂成为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迷人的生态王国。如果我们用“生态”理念来烛照当前常态下(指非公开)的作文课,不难发现,当下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在花盆环境中进行的,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在花盆式的环境中发展的。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与沸腾的现实生活脱节,加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从书本到作文本,进行闭锁式小循环。学生只要按老师的题目编、骗、仿,不为需要而习作,不为交流而习作。作文的过程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分强调命题作文,过分强调审题——揣摩出题的人要我写些什么,怎么写,再硬凑些内容装进别人命题的框框里去。这种违反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为了应考”“瞄着分数”的近乎科举考试的训练,怎能不使学生视作文为苦差,对作文产生厌恶心理呢?有的老师甚至强调学生要注意作文的思想性,从小让孩子用似懂非懂、不着边际、空洞枯燥的语言去表现所谓有“中心”或表达自己不真实的感情,这样拔苗助长的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还有更多的老师只要求掌握现成的套路,不要求洞察产生这种所谓“套路”的过程。可以说,作文教学中的“花盆效应”削弱了作文教学中的课堂生态个体、群体的创造性、求异思维能力、生存能力,泯灭了实践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导致学生作文的肤浅、狭隘、僵化、封闭。其实,我们从学生的“生命”本体去考察,每个孩子其实都是天真烂漫的,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诗人,对万物有他们自己至真至纯的独体验。儿童习作需要这种纯真本色,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说出孩子的话,让他们从小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那么学生的作文,也理应是没有经过他人强制、命令的影响,顺其自然地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练习写自然和社会,练习写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熟知的事物,学习用自己的话,准确地抒发自己“胸中”的“意思”和“情感”。二.课题的理论支撑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由此,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命轨迹,要切实把学生放在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写,用自己的心灵写,让作文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表现一个原生态的自我。2.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马克思也多次提到,人要“自由而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作文就是学生生命的体验,习作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将习作过程中的学生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寻觅、体悟、创造,追求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统一,从而根本上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益。3.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并非是被动地吸取知识、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构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再创造过程。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知识形成的规律,以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孕育、发展、开放,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与创造力的同步增长。三.研究的内容、目标及方法(1)概念界定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作文:没有经过他人强制、命令的影响,顺其自然地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练习写自然和社会,练习写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熟知的事物,学习用自己的话,准确地抒发自己“胸中”的“意思”和“情感”。(2)研究方法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综合运用讨论法、观察法等方法,着力于实践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以提高研究效率。(3)研究内容1.原生态作文习作目标的把握,2.原生态习作题材的选择3.原生态习作指导的策略(4)研究目标1.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2.提高学生作文质量,让更多的学生能写好作文。四.研究的进程及措施(一)、基本理论的学习从2004年的11月起,我们的课题研究正式开始。利用这半年的时间,我们主要通过自学、记读书笔记和集体学习、交流的形式学习了许多与学习习惯有关的文章,从而能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寻找出目前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界定出我们课题研究中的几个概念。我们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相继学习了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的《生命独白与心灵对话》,《新课程标准》,《香港作文教材》、《优秀是教出来的》、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等书,老师们对这些书中与我们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特别精彩的段落、观点进行了摘记,并认真写好读后心得体会。我们在固定的半月一次的碰面会上做了交流,大家受益匪浅,理论知识扎实了,对课题研究的兴趣和信心也明显增强了。通过学习,我们对课题的几个关键字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二)、实践与研究本阶段主要工作为全面探索,深入实验,课题组按方案展开实验,初步完成实验目标,通过培训交流,小组学习、讨论、进行作文课堂教学实践,开展各项体验活动等收集资料,进一步实施课题研究。(三)、作文教学的转变(一)习作目标的把握——为了生命发展“作文是老师让我写的,因此我不喜欢写”成了目前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下的最直接原因。为了彻底扭转这一现状,我们努力在学生中培植“作文,为了生命的发展”的习作理念,使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1、引导学生认识习作是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我们用读老师自己的日记和伟人的日记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习作与生命的关系,深入理解习作是生命的组成部分。许多伟人以及平凡的人,用写日记的形式,留驻了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而日记与随笔,就是一种写作,这种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生命旋律的流转。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自觉地付诸实施,他们认识到,习作是自己的事情,是生命旋律中不可或缺的乐章。2、引导学生体验习作是人与人交流的需要。习作就是交流,是以文字为符号的人与人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千方百计创设真实的交流场,让学生在这个场里以文字为载体,用心去触摸文字背后的心跳和灵魂。比如,我们开设“原生态作文”博客,演示论坛交流,让学生感受虽然虽然在虚拟的世界,但是心与心可以通过文字在网络天地里互相碰撞;学生要举办“六一”跳蚤市场,教师让他们自己为活动写海报,写广告,感受习作就是一种宣传;教师和学生之间开辟心灵交流的信箱,书信来往,畅谈人生,让学生感受习作就是一种倾吐;学生要参与干部竞选了,教师指导他写演讲稿,让学生感受到习作就是一种展示。案例1——给父母的动员信学校计划到乡村学校的联谊金坛花山青少年军事训练基地开展为期三天的生活磨炼,孩子们觉得异常新鲜,家长却忧心忡忡。班队课上,老师假装有点失望地样子告诉孩子这次磨炼计划要泡汤,孩子们顿时议论纷纷。后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决定写信给自己的父母。具体方案:(1)向去年已经参加过磨炼教育的高年级学生了解情况。(2)去收集关于训练的一些资料。(3)第二天班队课进行一次模拟说服活动。(4)给父母写一封信。这一系列活动是培养与锻炼学生言语交际,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的过程,这其实更是习作原生状态呈现的过程。这一案例带给我们这样的启发:只要让学生认识习作与自己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有了让其“原生”的土壤——这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前提。3、引导学生感悟习作是精神诉求的需要。习作就是诉求——精神的诉求。有愿望的时候,需要倾诉;有发现的时候,需要分享;有建议的时候,需要表述;有苦闷的时候,需要倾吐x这一切,如果都用笔记录下来,就是原生状态下的作文。(二)习作题材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写出“原生状态”的作文,就要撤消人为的框框,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来选择作文内容,自由倾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使每个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习作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价值取向反映儿童真实思想、语言形态体现儿童现实语言发展水平。贴近儿童的生活,学生习作的“生态场”就能建构起来。1、自由聊天,让童心精彩飞扬我们发现,课堂上,一提起作文,学生就愁眉苦脸,老觉得无话可写;而在生活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往往有说不完的话,而且童心稚趣,见多识广。因此,我们就安排时间让学生说个痛快,满足他们交流、表达的需要,然后把说的内容用片断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既轻轻松松地进行了片断小练笔,又为写好作文积累了素材。2、奇思妙想,让想象张开翅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缺乏想像力的作文犹如一潭死水。要让学生的作文充满鲜活的原生状态,就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想像。儿童时代是幻想的时代,他们想象天空广袤无边,漫游时空隧道,探索未知世界x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常常把周围的动物、植物甚至物品人格化,自编自演童话。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奇思异想,思别人所未思,想别人所不敢想,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如命题作文:《假如人类可以克隆》、《如果我是圣诞节的》、《来到2050年的学校》等等;自由作文:我独自一个来到了一座荒岛上x,小象的耳朵大得像翅膀会怎样?一只狗怎样看他的主人?做一只小鸟有哪些快乐?x在这些童话世界、科幻天地中,有许多成人都已经幻灭了的想像,可我们的儿童天生具备这种想像的能量。我们做教师的的只要给他们一张白纸,他们就能在想象的天地里展开翅膀,尽情翱翔。3、拥抱生活让题材鲜活异常“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习作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要让孩子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让孩子的习作反映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向生活开放,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孩子亲近自然,步入社会,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知天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如参观访问、浏览观光、调查研究等等。我们带着学生考察吴文化,走进生态示范园,了解古淹城,参观肯得基快餐店,畅游苏州乐园,与野生动物园的动物们近距离接触x在各种与生活密切接触的活动中,我们老师认真做一个启发者、点拨者,适时地结合自然景物和名胜古迹,讲述科学知识、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同时适当引入课外文本资源,激发孩子的观察热情,帮助孩子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体验生活、丰富脑海中的生活和阅读积累。案例2写作主题:聆听古运河。写作思路:开展考察运河历史与现状,调查水质,参观运河文化展览,游览运河主题公园,少年运河研究所千里行等活动,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写运河系列的主题。阅读套餐:《京杭大运河》(三)习作指导的策略——注重平衡多样平衡性与多样性是任何生态系的共同特征,因而,在习作教学生态化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能尽可能的注重平衡性与多样性,凸现作文指导过程本身的原生态。1、注重平衡性。任何生态系统,都是一个平衡的系统。习作教学是复杂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因此,我们习作指导的过程也很好地注意平衡。首先,注重师生关系的平衡。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是对立关系,更不是命令被命令的关系。在过去,教师习惯于对学生指手画脚,习惯于发号施令。这种“你应该怎么怎么写,不应该怎么写”的指导方式,很难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教师要以和学生平等的姿态参与到习作过程中来,快乐着学生的快乐,忧虑着学生的忧虑。例如教师经常为学生读自己的人生随笔,与学生写同题作文,和学生一起经历习作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习作建议,师生一起在作文的园地里交流、吸纳与欣赏。这样的习作过程,才是师生语言与精神同步发展的生态过程。其次,注重“放”与“收”的平衡。过去的习作教学,学生的文章为什么如在一个模子里印出来?那是因为教师指导时“收”得太多“放”得太少。因此,在习作教学生态化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放与收的适度平衡。教师要尽可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拓宽学生习作视野,打开学生习作思路,而不要在技术上,语言上做过多的指导,尽量做到先放后收。案例3——《随鲁滨逊一起探险》课前,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探险的文章,了解鲁滨逊漂流的相关知识。课伊始,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随鲁滨逊作虚拟探险,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探险队,确定所需的工具。然后利用音乐和教师的语言创设情景,让学生假想和鲁滨逊探险过程中发生的情景。习作中,教师只做简单的引导:或写探险中最惊险的一幕,或写探险中最重要的发现,或写探险中难忘的插曲x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点评(点评的时候教师尽量少干预学生习作的语言风格,如有有明显的语病,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作适当的修改)。最后教师将课外所搜集的探险家的优秀探险片段集中在一起,供学生欣赏借鉴,然后小组合作修改。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习作指导的“放与收”的平衡。在放手试写的过程中,因为教师没有硬性规定习作思路与范围,学生习作的自由度非常大,他们可以根据友情提示,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放胆习作,写出富有个性灵性的好文章来。这一步侧重于“放”。而习作指导过程中,如果只有“放”没有“收”的话,学生习作语言的“增量”就体现不出来,因此我们用优秀文学作品片段来启迪学生的习作思路,让他们在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中修改与完善。尤其是这是这学期,我们取消笔头作业,注重引导孩子开展扎实有效的读书活动,让孩子海量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并在每学期为每一位学生至少精心修改一篇作文,通过这种精心的,反复的修改,让学生改出一篇美文,教会学生写好作文,这一步侧重于收。此外,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的时候,还注重在表达时“想象与写实的平衡”、“模仿与创新的平衡”。2、注重多样性。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如果缺乏了多样性,该系统就不再具有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因而,在习作生态化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多样性。首先,从习作指导的角度来说,我们倡导题材的多样性、文体的多样性、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我们在选择习作话题的时候,在指导学生习作的时候,在鼓励孩子创新的时候,力求避免单调,注重多样。孩子的习作充满活力、丰富多彩。其次,从习作的内在机制,鼓励孩子观察体验思考—表达的多样性。学生习作一般都要经历“观察—体验—思考—表达”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因此,他们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风格是各异的,我们不去强制他们的习作如出一辙。有的孩子喜欢静静观察,独享发现的乐趣;有的孩子喜欢集体活动,感受合作的快乐;有的孩子喜欢理性思索;有的孩子喜欢感性抒情x我们就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与习惯,千方百计为他们创设宽松的习作氛围。“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有丰收;大海宽容了河流,才有了浩瀚;蓝天宽容了云彩,才有了绚丽;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有了希望。”我们的宽容,给孩子的习作带来无穷的希望。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说出来时,无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我们都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第三,从习作指导的流程来说,我们注重计划指导评价的多样性。习作本身具有多样性,因此我们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模式单调、手段单一。从习作计划制订来说,既要求严谨又要灵活——从整体上来说,要统筹安排;从局部上来说,要灵活机动。从指导方式来说,因文而异,求新求变。有的课侧重从读学写,有的课侧重情景创设,有的课侧重思维开拓。从评价手段来说,我们多法并举,如出版班报、上墙报、教师为优秀作文配音乐朗读、评比习作标兵、推荐到刊物发表,更多的作品被发表在“原生态作文”博客上x让学生在教师的多元评价中充分享受习作带给他们的快乐。(四)、实验效果1、小学生作文兴趣得到有效提高在实验前,大多数孩子不喜欢作文,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锻炼其写作能力,要求学生写放胆文,可写后发现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语言无味,且思路模糊,并且不喜欢写,每次都应付了事,都感头痛。实验后,学生写的作文有明显进步,大部分学生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得有血有肉,而且文笔也十分流畅,情节也生动,出现一派想写、乐写的良好氛围。特别表现在作文的课堂评议,气氛比较活跃,很多孩子愿意在大家面前读自己的作文,参与评议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强,他们还能抓住作者的精彩片段加以表扬,,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由此可见,同学们的写作兴趣的确得到提高。2、小学生作文质量有明显的提升实验小组成员通过对“原生态作文”课题实验研究,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对写作兴趣盎然。在上半年参加全省作文比赛的活动中,共有篇得奖,其中一等奖3、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提高。两年多来的课题研究,促进了我校一部分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的快速提高,从原来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书匠”形象转变成“研究型”教师,几年来,我组教师撰写有关原生态作文论文在各种教育刊物是发表,得到同仁的认可并推广,教师的论文有24篇曾获全国省、市、区论文评比各种奖项。五.今后研究的重点学生的作文并非把头脑中储存的语言材料搬到书面上来,而是要依靠比较完善的内部语言,经过材料的选择、主题的确定、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一系列的复杂的过程方能形成。这一过程便是思维的过程。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思维积极性的调动,思维方法的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写好作文不可缺少的一环。原生态作文的教学让更多的孩子接受作文,喜欢作文,作文中有提高。要让学生的作文再上一台阶,必须要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学生习作思维的敏锐性、深刻性、独特性、广阔性。sqmsqm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