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讨

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讨

时间:2007-12-28 14:26:05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讨数学教育是小学教学中最基本的学科教育,在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数学教师既要更新观念又要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有创新,为了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提高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我国古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为我们指明了教学工作的方向,教学工作绝不只是教给学会一些知识,而应该是通过教学过程培养人、培养有道德、有文化、身心健康,对国家、对社会有责任感的“真人”,就数学教学来说,除了掌握最基本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善于分析问题,发现差异,善于解决问题,具有创新意识;树立“我能行”的主动求知的信心,具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对于小学生来说还需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作老师的必须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作为一位数学教师,还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资源。我们的资源来自课本,社会和学生三个方面,运用这些教学资源的程度和方式,时机和可能性是决定教学效果的杠杆。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只要稍加留心,学生的激发点便随处可见,且简单易行。一、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备课是每位老师必须做的功课,也是教学实践的起步。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翻阅有关资料,挖掘出教材的精髓所在,了解每节课知识的来龙去脉,把住重点、难点,整理出一套丰富的教学思路,较好的去分散重点、难点。并且还要落实新课标理念,拥有新思维、新方法,使自己的教学出现新气象。例如在备“倒数的认识”这一节课时,通过认真分析钻研教材,并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觉得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围绕问题边思考、边讨论、边看书,自己解决比较好。我在这节课上出上的思考题:①乘积是“1”的两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②倒数是指一个数单独存在的吗?③请你举出一组互为倒数的数。通过这三题的讨论解答,学生就会真正理解倒数的意义了。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课之际在于“导”导入新课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如能从教材内容出发,用有趣的游戏或生动的故事创设诱人的情境来引入新知、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较短时间内活跃起来。如:在教学“认识物体的体积”时,开始,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在低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乌鸦喝水》,因为同学们都学过这一课,知道这个故事。经我这一讲,同学们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于是,我就开始提出问题学生回答。①瓶子里的水多吗?(不多)它能喝得着水吗?(没有)②乌鸦想出了什么办法?(从旁也叼了一些小石子放进瓶子里)③瓶子里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水渐渐升高了)④最后怎么样?(喝着了水)为什么能喝着水?这时同学们开始讨论起来,于是我就说:“这只乌鸦很聪明,因为石子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才会慢慢升高,最后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它就利用了我们今天学的知识,然后板书体积的认识”这节课由于采用故事导入法,不仅为新知搭了桥,铺了路,而且使同学们的求知欲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教学“分数乘分数”时,我首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小给和小丽是好朋友,她请小丽到家里做客,请小丽吃西瓜。她先切了一半留给自己的父母,然后两人各吃了剩下西瓜的一半。小红吃了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两个人共吃了一个西瓜的,每人吃了这个西瓜的=)这时我说他用了一个乘法算式来表示。大家观察一下,与原来我们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这样激发同学们都去主动地、积极地思考起来。这节课达到了理想的教学目标。顺利地解决了问题。三、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教好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精心创设某种学习兴趣,并且要具有创新精神。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宗旨。1、让学生自觉的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畅所欲言自主选择的机会,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和学生要商量着学,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如:教学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通过预习,在课堂上学生很容易回答下列问题:①吃了,吃了“谁”的?②应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呢?③画图时,应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取这样的几份?④求100千克的是多少,怎样列式,根据什么?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不仅分析了数量关系,也检查了学生自学情况。对不太理解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会使他们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对预习已经弄懂的地方可进行巩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2、为学生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思维。例如:在讲“分数认识”这一节时,我就首先给同学们讲“小熊兄弟分吃面包的”故事。故事讲完后,我让同学们想象这个问题:①小熊兄弟有没有吃着面包?谁吃了?(没有吃着面包,面包让狐狸给吃了)②是什么原因使小熊兄弟没有吃着面包呢?(小熊兄弟各想吃一半,想得到同样多,而狐狸偏偏不给分同样多。)这时我说:“小熊兄弟想要同样的面包,也就是把一个面包平均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这样,在学生比较熟悉的故事中,理解了分数意义中的“平均分”这一关键词,不但分散了难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了思维。3、在课堂上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课堂教学变成师生的“群言堂”教学,就需要不断的提出问题,让大家去想。同时,还要倾听同学们的叙说,这不仅是教师的道德责任,也是教师重要的基本素养。教师在整个倾听过程中,决不是简单的判别正误,在短时间内要经历“倾听—判断—思考—做出应对”的过程,这确实是对教师素质的挑战,是对教师职业道德,以及教育机智驾驭课堂能力的综合考验。4、注重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培养动手能力。让学生动手的操作,进行测量,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计算、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圆周率”的概念时,先让学生准备硬币5分、一元和一个圆形物体、教师准备3个大小不同的圆片,让学生拿出学具跟老师一起用手摸一摸教具的圆的一周。请同学们自己试说:“什么叫圆的周长”后教师概括。然后接着问:“要想知道圆的周长是多少?该怎么办?”同学们这时在下面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同学开始动手量起来。此时,我加紧追问“量也可以,我们的学具可以量出来,但地球的赤道长度大家可以量出来吗?”这一问,把同学们给难住了,于是我笑了笑说:“像这样的问题,就要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同时板书课题:圆的周长、圆周率”这又给同学们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实验,量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圆的直径和周长并分别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报出自己的硬币的圆周长与直径的长度以及圆周长和直径的长值。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分析、概括、发现了这样一条规律,圆的周长总是有直径的3倍多一些,也就是说它们的比值是一个比较固定的数,这个比值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兀。同时,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大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这时,我就给同学们说:“有了这个计算公式,我们不测量就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赤道有多长了。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新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数学素质教育,加强了“德育”教育。这样,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为掌握概念及掌握计算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手、眼、脑、口多种感官交潜使用,学生是与课堂的意识提高了,智力也发展了,也品尝到了收获和成功的乐趣。四、合理安排练习题、学好课每节课的练习题要有层次,由易到难,还要有我去声性,题型要多样,既要照顾多数,又要因材施教。总而言之,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快乐,他们才能轻松、愉快地学好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br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