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05-10-29 8:01:00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21世纪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而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小抓起。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教育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实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激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要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常常会导致创造意识的萌发。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适当设置疑点,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节的开始,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列出如下一组算式后:如:①99999+9999=?②12736+127+63127=?③(100+8)125=?④9835=?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能口算出它的得数吗?学生们纷纷摇头,我能。当学生听老师说出得数后,感到惊奇不已,这时我趁机导入新课,学习了这节课后,你就会知道老师是怎样很快算出得数的。这样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学习兴趣特别浓厚,急于找到方法的心情也特别迫切。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意识传统的大课堂教学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因此,我积极尝试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形式,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在互帮、互辩、互教、互学中去合作探索,避免了教师以讲代学,为学生创设了动脑、动口、动手的空间,我的主要做法有两点:1、科学分组,把后进生转化在小组内。我在对全班学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4—5人一组,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组长由各组自己选定,小组讨论主要由组长负责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组内讨论中组长成了“小权威”,这样后进生仍然当“听众”和“观众”。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组内我们按学习基础由高到低进行了顺序编号:1、2、3、4。讨论中,我们提倡对一般性的问题,先让给3、4号同学发言,由2号提示或补充。组长进行归纳。这样保证了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为了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为了增加小组学习的活力,我们在各小组之间展开了学习竟赛,每学完一个单元后进行一次评比,评比内容不仅仅是个人的单元测试成绩,还包括小组的平均成绩。同时,经常对小组进行调整,如果有的组员能够到其它组当上组长或有进步时,教师要对这些同学和原组组长进行表扬。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把转化后进生的工作落实到了实处,提高了教学质量。2、找准探究点,点燃创新学习的火花。教师能否适时地调控小组讨论的“度”,是小组学习成败之关键,也是引探创新教学之关键。因此,我的要求是:教师要找准探究点,引导小组展开探究。但教师的引导不带任何指令性,不能打断学生的思路,要在认真倾听的同时,顺应学生的思维接上“话茬”,高于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课上,我启发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去讨论发现它的体积计算方法,当我发现有个小组争论得特别激烈时,我来到他们中间。甲说:“我想用许多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量这个长方体的体积,看它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乙说:“它的里面你怎么量?我认为分割法把它分割成许多体积单位,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大。”甲生觉得乙讲得虽有道理,但心里还是有些不完全赞同。看到老师在一旁听,便说:“老师,你说我俩谁说得对?”本来正想发言还未接上话茬的我说:“你们俩说的办法,我看都能测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有多大。可是,用你俩的方法能测出所有长方体的体积吗?”甲生立刻说:“是啊,大楼的形状是长方体,就不能用分割方法去测量它的体积。”乙生又说:“用体积单位去量也实在是太困难了。那怎么办?”我感觉到点拨的时机到了,便慢慢地说:“长方体有哪几大要素?从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长分别叫什么?”还没等老师说完,一个同学急切地说:“老师,我知道了。”随即这个同学拿起这个长方体,沿着长、宽、高摆上了三排小正方体,在各小组探索中,都悟出了长方体体积的求法。三、让教学回归生活,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设计成蕴含课本知识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创造性地运用数学。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在下课之前,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本节我们认识了圆,学会了怎样用圆规画圆。现在请你设计一下,如果要修一个圆形广场,你只需要哪些工具,就可画出这个圆,让施工队施工呢?问题一提出,立刻激起了同学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同学们个个成竹在胸,纷纷说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生1:用两架直升飞机,一架飞机对准中心(圆心)位置不动,另一架飞机绕着它进行等距离旋转,同时向下洒落白石灰,从而画出一个圆,然后沿着白石灰的轨迹即可施工。生2:我只用一架飞机即可。首先在中心处(圆心)树起一根很长的杆子,然后绕着它做等距离的旋转,同时洒落白石灰,从而找出相应的施工点即可。生3:我只用一根足够长的绳子即可,首先在中心处(圆心)树起一根杆子,然后绕它做等距离的旋转,同时洒下白石灰,从而找出相应的施工点即可。四、让学生参与评价,在评价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我们知道,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评价的主体同样也应该是学生。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看的比较多的是由教师“独揽”评价大权,而评价内容也大多只是学习结果的评价。学生回答得符合“标准”,教师就大加赞扬,回答得不符合“标准”,教师就“就地”。久而久之,学生也只能看着老师的脸色行事,泯灭了创造思维的火花。其实,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时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超过教师。出现新颖、独特的想法。因此,要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形成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之间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自我反思、相互矫正、相互启发。例如:在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当学生列出算式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计算过程并计算出得数。结果出现了两种计算方法。①②对这两种计算方法,我都给予了肯定,但没有评价哪种方法更好些,而是又出示两题:,让学生计算,当计算第2题时,还没等我开口,学生就互相议论上述两种方法哪种可行,哪种不可行。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并及时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这样教学,虽然没有教师直接评价那么顺当,但每个学生在评价中,思维能力获得最充分,最有效的发展。总之,在小学教学课堂中,我尽量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尝试着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想办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设计数学回归生活的学习,让学生参与评价x,从课堂的气氛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已被启开,学生的心灵在向我靠近,我的探索已有了回报!我不能滞留在微小的成绩里,为了适应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去,尽力为我国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