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园林设计实习生实习报告

园林设计实习生实习报告

时间:2013-8-1 6:04:54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园林设计实习生实习报告这次实习,我们从西门出发,穿过蔚秀园,参观了海淀公园,经过万泉河,沿绿化隔离带经六廊庄至颐和园,接着又看了中央党校和圆明园的情况。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我们这些规划学习者来说尤其如此。书本上的知识不经过实践、不经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过程是无法真正达到融会贯通的。这次实习,可以说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一个新的观察方式和思维方式,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展示给我们新的现象——这些都是书本无法做到的。一、水,一个贯穿始终的话题水,是生命之源,世间万物没有一刻能离开水我们每天接触水,每天要喝水,要用水,水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一种活动不是与水相关。海淀,顾名思义,那是一个建筑在水上的城市,说到海淀,浮现眼前的应该是大大小小数不胜数的河流湖泊,是荷花莲藕、芦苇荡漾。然而北京是这样一个缺水的城市:北京目前人均占有用水量不足300立方米,不及国际公认的缺水下限的1/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目前,北京规划市区22片中,有20片的地下水已处于超采和严重超采状态,一些地区的超采量高达50%以上。这使得北京现在的地下水储量比1980年累计减少28亿多立方米,并使北京地面以每年10至20毫米的速度下沉。在过去的40年里,北京局部地区已下沉了600到700毫米,一些建筑物出现裂缝、错位。正是因为缺水,才有了首钢等企业搬出北京而此前则有国际奥委会的人士担心,由于缺水,北京能否保证奥运会的顺利召开为了应对城市严重缺水的危机,鼓励节约用水,北京市在过去14年中已9次提高水价x海淀,已经不再是几十年前的水乡泽国,而是一个同样用水紧张,河湖干涸的地方。这次我们实习所到之处,没有一种现象不是直接或间接与水有关的。缺水蔚秀园大小湖泊已经干涸了近三年了,湖底的自然演替过程已经进行到了木本植物的阶段,长出了很多桑树、杨树、榆树的幼枝,住户们在湖底开垦了菜地,种植蔬菜。他们都不无感慨的说:“以前是绿水、荷花,多好啊,现在没水了,种菜了!谁不想有湖水啊,风景多好!”但是北京没有水,蔚秀园也不会有湖泊的出现。海淀文化公园的草地正在退化,因为缺少人工养护,缺少水。四环边的绿化隔离带原本是种植京西稻的稻田,但现在北京已经没有京西稻了,停种京西稻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北京市决定京密引水渠不再供应农业灌溉用水。过去1亩稻田需用水600立方米,6万亩就是3600万立方米,这个数字是饥渴的北京无法承受的。一路上凡是有河流湖泊之处,就有河/湖岸固化的痕迹,从最早固化的万泉河,到京密饮水渠,再到圆明园的大规模防渗工程,全部都与水资源的严重危机相关。缺水?我们真的缺水吗?如果缺水,我们就不应该看到在以节水的名义取代稻田的绿化隔离带上建起高尔夫球场,上面人工喷灌系统繁忙的工作着如果河湖都干涸了,为什么还有“垂钓中心”如果连生活生产用水都无法保证,为什么还要想方设法地让河道里、湖泊里充满水,只不过是为了让人能乘坐游船呢?我们一方面叫嚷着缺水,一方面却在浪费着水资源。一边还有人在严重缺水的条件下生活,另一边却将水做娱乐、景观之用。这样一种混乱的情景让人产生怀疑:北京真的缺水吗?人们看到满池绿水的时候得到一种虚幻的印象——还有很多水,从而忽视了节水的紧迫性。北京并不缺水,缺的是合理用水的能力。二、自然懂得的是最好的这是生态学一条铁打不动的原理。自然界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经过数百万年的磨合适应,已经达到了最佳的状态。自然界知道河流怎样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自然界知道哪种植物应该长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生长哪种植物。自然界创造了最佳的组合关系——一旦这些关系和原理被忽视了,带来的一定是灾难性的结果。几千年来,当人们的力量还不足够大的时候,人类是抱着一种敬畏的眼光看待自然的。他们真诚地相信自然的力量并且顺应这种力量。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变得越来越自信,开始相信“人定胜天”,开始任意用自己的想法去改变自然,并自大地认为自己会做得比自然要好。实习中遇到的所有生态问题都是由于人们忽视了这条法则而出现的。固化与防渗固化和防渗的原因,是人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防止宝贵的水资源渗到地下,把水孤立出来有利于改善水质,易于清除水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市民提供游船的娱乐活动。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最早实行固化的万泉河几近干涸,底部薄薄的一层水发绿发臭京密饮水渠固化后水质不升反降,水藻着生更加严重圆明园将水都集中在了福海,其它小湖却无暇顾及。河道的固化,人为地切断了水体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扼杀了河流本身的自净能力,使水质下降固化的河道为水藻提供了更多的着生点,促进了水藻的生长而水无法下渗补给地下水,从一个方面来说加剧了地下水的缺乏。而关于圆明园的防渗工程使湖水与周围的水系沟通人为的割断了,造成湖岸周围的树木在旱季缺水而枯死,在雨季又由于排水不畅而滞水为了失去了肥沃淤泥的湖里种植荷花,人们不得不向湖中施放肥料。而由自然所管理的湖水却是需要最少精力,最少投入的:湖底的淤泥有自然的防渗功能,可以达到一个动态的渗透平衡淤泥的肥力很高,可以自然生长荷花、芦苇等植物湖水与周围环境相联系,旱季向岸上植物补充水分,雨季岸上的水则流入湖中整个湖泊形成一个与周围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随着它的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其自我调节能力与稳定能力也越来越强。水分的下渗不是水资源的浪费,而是水分自然循环的一个过程。下渗的水不是消失了,而是成为了地下水,它有可能再次涌出地表成为河流,也可能被抽上来被人们利用。北京的水下渗的如此厉害,以至于人们要“防渗”,要保持一些“可见”的水体,是因为北京的缺水形势极其严重。要想保住河流湖泊,不是靠防渗,而应该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危机问题。真正的河道应该怎样去做?党校的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要尽量的自然。党校的人工湖有两种驳岸,一种,是人工修砌的水泥驳岸,即经过固化的湖岸,另一种,则是后来将水泥驳岸去掉而恢复的自然驳岸。以小桥为界,这边的固化湖岸生硬刻板,而那边的自然驳岸则生动活泼,生机勃勃。固化湖岸只有湖岸而已,而恢复后的湖岸水中则长满了水葱、鸢尾、菖蒲等水生植物,到了夏天还将开满荷花——一个充满自然野趣的地方。恢复后的湖岸还不只美学价值这么简单而已。它还恢复了湖水与湖岸的生态联系,恢复了湖泊本身的调节功能,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由绿化而来的水土流失在颐和园的两座相邻的小山上,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边,树下是原生的野草野花,如野菊花,二月兰等植物,表面土层结构很紧密,没有水土流失的现象另一边,树下是人工栽种的麦冬,却出现了水土流失的现象,有一条条雨水的冲沟。翻过山来,另一座山的山坡上也有人工栽种的植被,却没有水土流失。为什么未被自然植被完全覆盖的坡地没有出现的水土流失,被人工植被完全覆盖的坡地却出现了,为什么同样是人工植被,有的坡地水土流失严重,有的坡地却完全没有这些情况呢?自然植被生长的坡地上,整个土层上下是一个整体,结构紧密,加上树木与杂草的固定作用,自然不会出现水土流失情况而为了绿化山坡而作的松土等一系列工作,破坏了原本完整的土体,把坚实的土层变得松散,而新种上的植物不足以将表层土与下层土固定在一起,植物与表土就好像山坡的一件“外衣”,场大雨就可能将它们一起冲下来。而另一面山坡,虽然也是同样的人工绿化,但因为坡度较小,就不会产生水土流失的情况。这就揭示了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都应该依照自然规律,适时、适地。对a地适用的方法不一定适于b地一个地方能长什么植物,经得起怎样的利用开发,都有自己的模式。人们想要将事情做好、做对,就必须研究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而不是忽视它们,仅仅依靠主观能动性,因为“自然懂得的是最好的”。自然的演替过程在海淀文化公园草地上,由于缺乏护理草地渐渐成为了各种野花野草的领地:有车前、扁蓄、斑种草、米口袋、黄芪、牛儿苗、地黄、附地菜、独行菜等植物。蔚秀园、圆明园等处干涸的湖底由于肥料、水份条件好,演替进行得很迅速,长出了杨树、榆树、柳树的树苗,甚至圆明园湖滨的小沙滩上也形成了环湖的柳树带x如果这些地方今后不受人为的打扰的话,几年之后这些植物就应该长得很繁茂了。自然知道什么地方可以长出什么东西,甚至在我们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在石头的缝隙中,长出了抱茎苦卖菜、酸枣、荆条等植物在人们踩踏得光秃秃的土地上,长出了车前x最好的绿化,最好的河流湖泊治理不是排除自然,而是恰恰相反,遵照自然的规律,依靠自然去完成绿化工作。只要没有人类刻意的破坏,只要生态的变化还在自然的调节范围之内,自然将知道怎样去做,知道怎样能达到最好的结果。这样的治理不需要大规模的投入,也不需要频繁的护理,因为这些工作自然都已经做到了。三、人们需要的是什么一路上,我们看到了很多合理或不合理的现象,每一个,或多或少都打着为了人们服务的旗号。于是,我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人们需要的是什么?活动场所海淀文化公园每天都会有不少人去运动、锻炼身体,有放风筝的,有滑轮滑的,有打太极的,有跳舞的,东北角的所向乒乓球桌在较早的时候会聚集不少人气,而散布在公园四角的几个活动区也有不少人。在我们访问的人中,多数人都是这里的常客,都对这里抱有很深的感情,因为这里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活动、交流场所。自然在河湖大规模固化的今天,我们在京密饮水渠的岸边遇到了一位老人。他颇带感慨地为我们回忆了过去的水渠在固化之前的情景。党校恢复后的驳岸博得的众多称赞誉也说明了人们需要的不是被钢筋水泥所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景色,而是多变的,可亲近的自然。人们不需要什么海淀文化公园里干涸的水渠和喷水池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经过询问,这些喷水池几乎没有喷过水。附近的万泉河里也是同样的情况。这些喷泉装置从建成起就成了摆设,并被人们忽视和遗忘。附近的海淀公园这次实习我们虽然没有去,但不久前我从那里经过时,发现那里正在大兴土木,公园在开放区只有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在公园门口,面对着挖掘机毫不留情地将树木和灌木挖开的情景,一位老人向我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挽惜:好好的一个公园,两三年就折腾了次,也不见折腾成了什么样,拿着人民的钱往不相干的地方浪费长的这么好的树,说挖就挖了。人们去圆明园为的是什么?是看遗迹,是感受过去,而不是乘坐游船。管理部门的着力点应该在于文物的保护上,而非开发娱乐项目上。于是,当我们发现圆明园所受的最大破坏居然是来自我们自身而非英法联军时,就成了我们最大的悲哀。四、劳民伤财的工程:一种惯性,一种时尚喷水池从来不喷水,花大力气固化的河道得到了相反的环境结果,投入上亿的圆明园防渗工程在严重伤害了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环境后只不过是为了得到游船的蝇头小利,绿化做得适得其反x这些工程出现的那么莫名其妙,又那么理所当然、犹如雨后春笋。实习中一路走过,看过,我不禁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是什么让人们忽视了最基本的规律与事实,去做一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是什么让人们在看到了那么多前车之鉴的同时却依然一意孤行是什么让这些劳民伤财的工程成为了一种惯性、一种时尚。我尝试着回答这个问题。也许是因为人们充满了揠苗助长的思想,也许是因为监督机制的缺乏,人民参与的缺乏。在这里我不想去讨论这些了,而是想谈谈我感受最深的一个问题:人们做事时从不问为什么。世界上并没有坏的技术和方法,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技术和方法。比如绿化是一件好事,但必须因地制宜,不同的地方种不同的植物、用不同的方法,如果到处都用同一种方法,则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喷水池是很好的景观,但如果不论何处都建喷水池,将喷水池建成了摆设,就是一种铺张浪费为游人提供游船活动也是好事,但不结合当地条件,不惜血本地建游船项目,就成了破坏和浪费x所有这些现象都在向我们指出,现在人们行事的盲目性:只知道做,不知道为什么而做看见别人有的,就生搬硬套过来,并引以为荣做一件事甚至可以没有目标,只求“做了”就行做事时不愿费心去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而是随大流x这些都反映出了人们思想的懒惰。《国家的视角》中提出:在政府的管理中,一切都被简化成了表格和数字。而表格和数字是不会显示出一棵树种的是否合适的——所有这些需要动脑筋去做好的事是不会列在表格上的。表格上只会显示出种了几棵树——而这正是人们做的。我想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使得人们只求做过些什么,而不求做得怎么样。然而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表格和数字告诉我们有几件便民工程,我们需要的是切身体会到的好处,正如政府的管理中不应该只依靠数据,只看到种了几棵树,还应该看到树长的怎样一样。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