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培养

时间:2007-12-28 14:26:13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指的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思维的心理品质称之为问题意识。现代思维科学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是创新的前提,一切创新都从问题开始。下面笔者就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亲切的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不受拘束的情况下,学生头脑皮层才容易进入兴奋状态,思维活动容易活跃起来,学生才能放飞思维的小鸟,敢想、敢问、敢发表见解、敢争论。为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自由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学生在此气氛中各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都处于被激活的最佳状态。当学生的潜能被激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便会增强。有时学生思维的结果超越、脱离我们所预定和期望的轨道时,我们不应该压制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能用教材教参的结论来强迫学生的观点,束缚学生的观点,更不能给学生泼冷水、讽刺、挖苦。我们应该积极肯定、鼓励、欢迎学生争论,引导学生分析。记得在上《夜莺的歌声》一课中,我跟学生正讨论“小夜莺如何向游击队员们报告敌情时”,有一学生就提出“游击队员们怎样确实知道敌人就有32人?”。这个问题课文中没有说明,也没有陈述清楚,教参里也没有说明,有很大疑点。为此我先表扬那位敢问的学生叫大家向他学习,然后我与学生一起多次结合课文来讨论这个问题,并在课堂上摆下辩论擂台,我与学生一起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大部分学生认为小夜莺肯定有一定的方法去准确传递情报,但有小部分学生认为小夜莺不可能准确地把敌人的准确人数送到游击队员耳中,32人是个大约数,最后我都同意同学们的意见。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保护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果我们不给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的空间,随意地压制,甚至粗暴地责怪,是培养不出学生的创新性人格的。二、鼓励自主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创新思维始于问题,始于对问题上的追求探究。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多思,学会多疑,并在探索中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们就能体验到语文的乐趣,学习语文的成功和掌握语文知识的自豪感。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又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再探索,再创新。笔者在教学《七步诗》时,介绍作者曹植时曾有学生对提出:“曹操有多少个儿子”这个问题,同学们都在喋喋不休地争辩。为了激发同学们的自主探究精神,我马上布置学生回家查找有关资料。第二天,几位学生在《水浒传》里找到了有关的材料,得知曹操有五个儿子。两天后又有两位学生在《史记》中查出包括私生子在内曹操一共有儿子二十七个左右。对学生的表现我在班中给予了大力的表扬,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之情,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语:“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告诉我们,学生在追求答案的真实时既要尊重教师又保持个人自由的人文精神。为此,我们还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教师一起探讨。学生在质疑中的种种“发现”这对教师来说可能算不上什么,甚至在其他同学看来也没有什么新奇,但是在他本人看来是新的“发现”我们教师也应珍视这些有益的“发现”,这才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意识。三、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三百多年前的哥白尼勇敢地提出了“日心说”反对“地心说”而遭受罗马教会的迫害,但后来证实哥白尼的说法是正确的。这个历史事件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要发展创新就必须敢于怀疑,敢批评,必须有挑战权威,质疑前人定论之勇气。李四光也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存在的实际困难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教导学生敢于摆脱传统习惯、思维定势,通过独立思考,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利用教材的教育例子如《两个铁球同进着地》这样的文章对学生进行培养怀疑精神的培养,启发学生不迷信名人权威所讲的一切,教育学生要有敢于向权威说“不”,向以往的思维定势说“不”的勇气,还要通过实践来判断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四、课外延伸,扩展问题意识空间。现代小学生被大量的作业占据了活动时间,挤占了开展创新活动的空间。为此,把学生从书本和课堂中适度解放出来,让学生带着课堂上、教材中、同学中、教师中所争论的、可怀疑性的问题去到一个更广阔的课外天地中寻找答案。传统教育体制与教学常规对学生活动的束缚很多,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对学生活动的束缚。我们必须把创新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离开课堂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图书馆等。如在教完写景的课文后让学生去观察公园、名胜等欣赏自然的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完写古今中外名人的课文后,让学生去图书馆读书有主题地选择书目,要求做到课堂上读会一篇,课外读好一遍,加深对人物的了理解认识。如教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课文后,让学生走进科技馆、图书馆找自己需要的资料等,大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多参加越多的实践,接触实际问题就越多,问题意识便越强。这就是扩展了学生问题意识的来源,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br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