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变被动为主动,让课堂教学充满灵气与活力

变被动为主动,让课堂教学充满灵气与活力

时间:2007-12-22 8:16:00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还普遍存在这样一个传统观念: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是贮存知识的容器。因此课堂上是纯粹的“老师授,学生受”,以完成教材内容为目标,只局限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把复杂的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简单的口耳授受过程,学生在其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课堂教学由始至终索然无味,死水一潭。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导作用,而真正起主动作用的是学生。我国现代享有盛誉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就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作用,一向把学生看作是活的教学对象。他说“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因此,只有还课堂给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才会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灵气与活力。那要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这当中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应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人的心理素质看,学生学习是否有积极性,不完全取决于人的智力因素,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依据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已初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一、改变观念,摆正师生间的关系。要真正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变以往的教学信息单向交流(教师→学生)为教学信息对称平等交流(教师→←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走下“神圣的讲台”,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鼓励学生多思多问,从而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每一节课开始笔者都会先让学生明确笔者预先制定出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道笔者制定目标的依据及实施的措施。这样一来,师生便达成一种共识,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这无疑就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前提和动力,师生才有了一起活动的可能。二、学会赏识学生,及时给予表扬激励,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当前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上缺乏主动性,是因为自己语文成绩一贯不好,对学好语文缺乏自信,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赏识学生的长处,从日常生活一些细节中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赏识多于教训,鼓励多于批评。也许你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表扬,甚至没有意识地摸一下某个平平无闻的学生的头,他的一生都会感到暖意无限,激励不尽。有句话说得很好:“赏识、激励产生动力,动力产生不懈的努力,不懈的努力产生能力”。沃伦·本尼斯也曾说过,“有一项对学校教师进行的研究说明,只要教师对学生们期望甚高,就足以使学生们的智力商数提高25分。”(《成功之路》第80页)老师的鼓励和期望会使他们对自己原先的评价产生怀疑,从而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评价自己,挖掘自己巨大的潜能。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为实现教学目标之前要设计好一定的教学策略,这些方法、手段要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保证设计出来的这些方法手段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得来,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让他们想说、会说,对回答得好的学生要当众给予肯定,使他们树立信心;回答得不好的,也不要批评,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让他们自己意识到:其实我也能行!另外让他们头脑中也存有这样一个观念:答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的过程。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变不爱学语文为爱学语文,积极主动阅读课外书籍,开阔视野,语文素质不断提高。三、充分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丰富的肢体语言,适时激情创设情景进行愉快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十分重要作用。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就把学习看成是一件很快乐的事。现在的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不是他们学不会,而是他们不愿学、不喜欢学,究其原因,问题就出在“我们的教育太死板、太枯燥、太僵化了。我们追求整齐划一,不喜欢变化多样;我们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我们决不敢让班级纪律乱套,甚至决不允许有一个出格者。”(《中学语文教学》2001.9)因此,要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搞活课堂,变枯燥为生动,变被动为主动。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p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