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巧妙用图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巧妙用图

时间:2009-1-25 19:09:50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巧妙用图一些有经验的语文教师经学常借图要来辅助教学,这是符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尤其是在农村小学,教学设备仍较简陋,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不多,大多只是普及了幻灯机和录音机。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用图,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图文结合,拓展思维积极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将它作为解题、明旨、练笔的重要材料,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插图,生动、直观地描绘了邱少云同志坚忍烈火烧身之痛却又纹丝不动的感人场景。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体会人物的内心,教学时,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从中揣摩英雄的内心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脸部表情(咬紧牙关),及手部的动作(五指深深地插进土里),指出哪一个自然段与图对应;结合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让学生划出最能体现图意的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这时,他会想起谁?让学生口述,如他也许会想起出发前宣布的潜伏纪律。他会在心里说请大家放心,我一定坚持到底,至死也不会暴露目标,不给志愿军和祖国人民丢脸。再如,他会想起家中的亲人,他似乎看到了你父母湿润的泪眼,他会在心里说:爸爸,不是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吗?你怎么落泪了呢?请你们不要难过,你们的儿子是条好汉最后让学生给插图配了上一个标题如《烈火中永生》、《伟大的英雄》、《纹丝不动》等。二、巧用板画,激发兴趣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科学地阐明了学习中兴趣的重要性。心理学表明,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现象,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板画来激趣,激发思维,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有关自然段的内容,我就在黑板上画了(左图),设问: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画得对不对?为什么?请大家仔细读课文,读懂每句话,然后再来改一改。虽然只是寥寥数笔,但板画一出,却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思维异常活跃。三、自制绘图,化繁为简.把文字变为图画,贯彻直观性的教学原则,教学效果固然显著,但上述的板画仍有下定的局限性。因时间关系,它只适用于一些线条简单的配图,而一些内容较为复杂,教具中又没有配备的图片,如果要用板画的形式表现,就会耗时过多。因此,出于教学需要,教师预先自制绘图,也能起到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毛主席的七言律诗《长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除了选用了《四渡赤水出奇兵》的音乐渲染,我还预先参阅了有关资料,绘制了一幅当年红军参加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纵横十一省的路线图。图诗结合讲解,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又如教学《刻舟求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刻舟而求不到剑的原因:船走了,而剑没有走。我就预先绘制了以下剪贴画。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显示小船的动感,可先用其他纸片剪成小船状,并用色彩渲染,然后在水面上弄一缝隙。教学时,可以叫人在背面拉动纸条,使小船移动。(如上图)通过图画的直观演示,学生很多容易就明白了道理,而且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四、学生绘图,深化认识.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认识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多年的经验使我得出结论,可以把所有的教学方法归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初次感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一类是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发展和深化的方法。根据课文实际需要,有时也可让学生来绘图,改变学生阅读的地位,促使他们手脑并用,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如教学《鲸》一文,其中有小段内容是讲鲸睡的习性的:鲸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我让学生在理解这句话时,用简笔画把鲸睡觉的样子画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快地根据文中的语言描述出简笔画(如左图)。又如,在教学《高梁情》一课,当讲到高梁的气根时,我也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简笔画,要求画出高梁的穗、秆、根(标明气根),把各组的简笔画一一展示,以加深学生对气根的感性认识,收到良好效果。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用图,既可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有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审判力和逻辑思维力,溶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西南街道第四小学邓翠芳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