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适应“2+1”模式 优化高职会计专业教学

适应“2+1”模式 优化高职会计专业教学

时间:2009-3-10 15:38:45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摘要]要培养出高素质的高级技术型会计专业人才,优化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就必须调整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设置:转变会计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模式;重视会计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优化教学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能力。[关键词]高职;会计教学;优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专科教育遇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尤其是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会计学科,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为此,国家教委也要求各高职院校实行21教学模式,即在学校学习2年,第3年到企业顶岗实习。那么,在21教学模式下,校内的教学时间减少了,如何在会计教学上逐步提高现有的教学质量,优化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是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一、调整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一)明确培养目标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或标准。高职会计专业属典型的应用型专业,专业实践性强,岗位要求操作性和技术性强,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具备一定管理知识背景的技能型会计实务人才,为地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培养直接在一线工作的初级会计人员。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能立即胜任企业的出纳工作和会计工作,具备会计专业处理能力、人际沟通协作能力;具备爱岗敬业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改革时都不能偏离培养目标。(二)优化课程设置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将来并不从事学术研究,而主要是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高职会计培养目标定位和原则决定了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当前会计课程设置的结构缺失主要表现在:会计专业课所占比重较大,专业实训所占比重较小,相关学科课程的比重就更小,甚至空缺。这种格局与会计职业提供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业务创新层出不穷是不相适应的。为此,在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充分考虑专业素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联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知能兼备,德业双馨的会计人才培养要求,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在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课程框架设计上,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在会计专业理论课的调整,上以应用和适度为原则;在专业实践课上,以强化实务为原则;实践教学学时数应不低于总学时的50%,并且要构建课堂实践环节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以应用为目的,以满足社会需要和符合学生不同个体素质为标准,体现基础理论、基本内容、基本操作的教学,适当降低理论课的难度和深度,增加现代会计内容,压缩非常规会计教学内容,提高会计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在组织教学形式上,以考证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组织教学。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各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与人才评价的重要筹码,会计职业教育要以此为契机,把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和就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把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融入会计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要让每个高职会计毕业生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证和珠算等级证。只有这样才能在岗位需求上寻求突破,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处于不败之地。二、转变会计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模式(一)树立全新的会计教育理念观我国目前高职会计教育理念虽然有新的转变,但是仍偏重于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对加强实践教学深入不够,对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重视的程度不够。在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下,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本论文由,转载请注明!)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则显得不足。因此,在理念上应重基础、重实务、重技能,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树立平等教育与个性教育观念,树立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二)倡导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为了达到培养目标,适应21教学模式,必须改传统单向教学方式为双向教学方式,必须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使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由强调统一要求向因材施教转变;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教学转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应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教学内容上强调用,在培养能力上实现两个三教,即教知识、教能力、教素质;教会学、教会用、教会创。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应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动因,以实际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应尽快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应试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传授知识向培养动手能力转变,推行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三、重视会计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质量(一)会计职业判断力所谓的会计职业判断力是指会计人员对制度和准则的正确理解和把握,简单地说,这种理解和把握的能力就是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在校会计专业学生是会计的后备人才,必须对学生职业判断力进行培养。在会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树立职业判断意识,要注重风险意识的灌输,将知识点和案例分析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风险预测能力。对《会计法》和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政策制度的学习,进行专题讲座与讨论,邀请企业界成功人士进行演讲,利用近年来发生的各种经济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判断能力教育等。通过这些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社会定位,为顺利地走上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基础。其次,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中,贯穿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加深理性认识,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做到把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最后,在顶岗实习中,让学生参与实际业务的处理,让学生在真实的经济环境中进行磨练,同时也现场感受会计职场的氛围,并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其职业判断能力得到根本性提高,也使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检验。(二)动手操作能力财会动作技能就是通常所说的动手能力,是指财会人员在制票、填证、记账、编表等账务处理时的一系列动作应符合会计动作程度、动作方法和规范化要求,力求达到熟练、协调、迅速、准确。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是财会技能考核的着眼点,实现这一能力的途径是强化实践教学。可采用单项实训、分项实训、校内仿真模拟实训、校外顶岗毕业实习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应建立起多学科、多环节、立体化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会计实践课程不应再设置为过去的一门会计实验课程,而要取代以多学科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能力训练课程和审计学、财务管理、证券投资等案例分析实践课程。做到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训相结合;分岗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仿真实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手工操作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相结合。用人单位聘用会计工作人员时都要求有实际工作经验,这就应当让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际操作锻炼,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走产学结合的道路。(三)职业核心能力所谓的职业核心能力又称关键能力、基础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它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财会职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但要有很好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而且要有很好的社会融合能力,是一个对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兼备的岗位。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职业核心能力可分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大类。方法能力是指主要基于个人的,一般有具体和明确的方式、手段、方法的能力,可以通过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得以实现。社会能力是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与冲突,并负责任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它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会计人员身处经济工作第一线,要对企业的股东、经营者和政府负责,工作强度和职业风险很大,财会人员除了要有责任心、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外,还需要学会寻求同事的理解和合作,化解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是会计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它有助于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有助于其在会计职业生涯中稳定发展。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必须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规划,在教学环节中起到潜移默化的积累效应,使岗位专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采用这样的逐步渗透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专业能力和多种核心能力的培养。四、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的、由一整套教学方式组成的操作策略。社会对人才的质量需求是确立教学方法改革方向的重要依据。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记账员,而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会计人才。社会需求的变化使会计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了鲜明的专业特点和时代特点,为此,在改进教学方法上强调活,在教学手段上强调新。今后的会计教学方法应由单一方式向多元方式转化,由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甚至多向交流转化,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变注重问题结论为注重解决过程,由注重记忆训练转变为原理应用。如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将课堂讲授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利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电视等手段辅助于教学,尤其是计算机模拟教学或模拟仿真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教学手段上,应当采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会计教学软件和传统的教学手段中一直保留下来的优秀部分三者结合的新模式。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优化教学环境实践性教学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一些特殊的技术处理更多地依靠实践来掌握。没有足够的实训练习或实践教学,会计专业学生很难透彻地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技能。会计模拟、实训基地是会计教学的基本硬件设施,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是会计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基本保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包括建立会计模拟实训(包括手工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等。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建立起自己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但是有部分院校并没有为会计专业建立起独立的实训室,有些院校是几个专业共同使用一个实践、实训(或实习)场所,这就使得会计实践教学的开展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会计模拟实训资料陈旧,仿真性差,实训的方式单一,为此,应根据新准则的变化对会计模拟实习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将环境模拟、角色模拟升级为对真实经济业务的核算、对真实账务的检查和对真实会计资料的分析、运用,也就是将从书本中学习会计转变为从真实的证、账、表中学习会计,这不单是实习方法的改革,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改革。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优化建设上,要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并与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挂钩,当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成立会计公司。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会计的教学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能力(一)提高会计教师的执教能力师资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探索如何培养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和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最应该关注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会计教师除少部分从企业调到学校任教外,相当一部分是每年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这类教师由学校进入学校,虽然有较丰富的会计理论功底,但缺乏会计实践锻炼和实践经验,缺乏对会计实务的全面了解,对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很难把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这部分年轻的会计教师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教育学、教学法的学习,不熟悉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此,首先要对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这类教师进行从事教师职业的岗前培训。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学习讨论文件精神、外出参观考察、教学教改研究、学历教育及传帮带等手段,使教师真正领会高职教育理念、提升理论水平与执教能力,逐步锻炼出一支教学水平高、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当今世界会计学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合格的会计教师必须不断地吸收新观点、学习新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最新的会计知识和信息,使学生能迅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构筑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高职会计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要满足会计专业教学的要求,可以采取培养与聘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结合双师素质结构教师队伍。一方面,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顶岗实践,鼓励专业教师在业余时间到企业兼任会计工作、财务咨询工作,到会计师事务所做短期项目审计工作,积累实际工作经历,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通过会计实践,教师可以从实践中改善和充实教学内容,用所收(本论文由,转载请注明!)集来的实践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会计技术资格的考试获取各种执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会计行业、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会计师、会计师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直接将他们的会计工作实际经验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会计工作职业技能。总之,为了实现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市场需要和专业特点,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重视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及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技能型会计人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