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课程我们该怎样备课

新课程我们该怎样备课

时间:2008-1-30 9:01:43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卞惠石“以学生发展为本”,已经喊了多年,但是许多课堂还是“涛声依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老师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已经习惯了原来的一套备课方式,即从备教材出发来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只要是新授课,就会毫不犹豫地从复习铺垫开始,遵循这样一条教学途径:检查复习──揭示课题──新授──巩固──小结──布置作业。不可否认,这一教学结构是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要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日的课堂上来,我认为,首先要从备课开始进行全面的转换。那么,面对新课程,我们该怎样备课呢?一、切实转变传统观念,为学生制定全面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标准》在具体课程目标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数学课程目标。试图通过知识与能力、态度的结合,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标准》还提出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所以,学习目标的阐述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检测性。例如一位教师制定《统计》一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3.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4.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5.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这位教师在制定目标时,不是提出笼统的要求,而是具体规定学生上完《统计》一课时的学习行为,比如目标5,不是笼统地要求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而是进行了细化,提出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学习行为。二、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走讲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但教师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备了很详尽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假装不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备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的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所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我曾设计了一张20以内的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去做,许多学生算出正确答案并不成问题,有的还能把算理清楚地表达出来,这说明教材中规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学生的真实的学习起点。其实,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所以,我们应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从学生出发去备课,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备课时不妨认真回答以下一些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上述问题可以在课前进行了解。例如,一位教师在设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事先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不仅熟练地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而且大多数对将要学的“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已经有了相应的了解,全班40名学生中,有35人已能正确算出得数,并能口述算理,其余5人能算出得数,但速度较慢,算理表述不清。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在“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显然不符合实际。为此,这位教师把教学起点调整为“写一个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并且算出得数。”这样的设计可以展示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除了可以在课前了解学生外,也可以在课中利用“导入”环节进行。三、认真挖掘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如下。1.将教材内容情境化。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例如:学习“几和几”时,可以把主题图改为“白雪公主把4朵小红花分给两个勇敢的小矮人”的情节,把4可以分成1和3,3和1,2和2几种情况一一展示出来。由于学生对“白雪公主”比较喜欢,进而也引发他们对分红花这件事极大的情感投入。2.将静态知识动态化。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换言之,当教材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前,它只是处于知识的储备状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在备课时,根据教学需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处理加工成可操作的活动挂图或活动。例如:教学“比多少”,把图中的小猪、小兔、小鱼、苹果、萝卜等做成可随意摘取的,在学生比较时,想比什么就可以取下来放在图外进行比较,有效地克服了图中其他事物的干扰,使注意力更集中。因为这种形式更符合儿童心理,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欲望,提高学生积极性。四、客观分析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把改善数学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使用的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为学生创设了许多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的空间。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1.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学。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特点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或浅显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一般来讲,年级越高,课堂教学也应该越开放。“先学后讲”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数学知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备课时我们应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2.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迁移类比──诱导学生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前一个知识点往往是后一个知识点的基础,而后一个知识点又是前一个知识点的延伸和发展。任何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诱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仿照四年级的发现“商不此新闻共有2页1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