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进行概念教学

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进行概念教学

时间:2009-1-9 1:49:59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进行概念教学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学生掌握概念的认识过程一般为动作、感知rarr表象rarr概念、符号,就是说儿童的认识不只是从直观开始,而首先是从动作(操作)开始。所以我在平日的教学中,遵循儿童的这一认识规律,不仅注意教学的直观形象,还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概念,在教学中也初见其效。我的做法如下:一、在实际操作中建立概念小学生好动,触觉敏锐、视觉能力增强,喜欢新奇的形状、颜色、气味、声音等刺激物。小学生的思维基本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并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基于此,我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凡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的,我都组织学生操作,决不用老师演示所代替。例如:1.在给学生建立米和厘米的概念时,我准备了几把米尺,让全班每个学生都用米尺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把手臂伸平,量一量一米有多长,然后用米尺量黑板、教室、操场等。为了检查效果,采用比赛的方法,要学生先用手臂伸平去量教室的长、宽,大约有多少米,再用米尺去量,看谁量得准确。2.为了让学生懂得学习千克、克的重要性,我买了多种用克作计量单位的物品(肥皂、洗衣粉、食盐、牙膏、眼药膏、味精等。)还用弹簧称选了几粒正好是一克重的花生,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体会一克的实际重量。再拿10包黄豆,每包100克重,给学生讲10个100克是1000克,所以1千克=1000克,又拿1千克黄豆让学生传着掂量,使学生对克和千克的重量有实感。3.在教序数的含义时,我是通过表扬几个平时作业写得好的同学排队上来领红花,然后顺次问谁排第几,谁排第几,共有几个同学得红花,大家要向他们学习,争取评上红花。这一来鼓励了作业写得好的同学,又启发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明白了序数和基数的含义。4.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余数概念时,我安排了四步进行:第一步:演示引进,初步比较,感知余数。教师在投影仪上分别把9个小圆片摆成每份3个、4个、5个,让学生观察比较每次能摆几份?有没有剩余?第二步:动手操作,再次比较,强化表象。让学生把12根小棒分别摆成每组2根、3根、4根、5根、6根。比较有没有剩余?第三步:凭借表象、指导辨析、进行分类。让学生思考,从演示与操作中可以看出,分摆的结果有哪两种情况?(一种是刚好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摆了以后还有剩余)。第四步:紧扣特征,直观描述,指导概括。结合有剩余的情况,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时,有时会有剩余的数,我们把这个剩余的数就叫做余数。这样学生会很容易明白余数不能大于除数的道理。因为如果大于除数,就还可以再分一次。5.在教学生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时,老师先准备一些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图纸,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来量一量,学生马上发现正方形四边一样长,长方形对着的两条边一样长,当学生说出后,老师马上归纳并板书:正方形有四条边,四边相等;长方形有四条边,两条短边,两条长边,相对的两条边相等。当学生获得正确的概念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然后再用四根同样长的小棒摆正方形,用六根同样长的小棒摆长方形,再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的练习,学生对正方形、长方形的概念就更为巩固了。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从操作、直观开始,让学生实际操作,在比一比、量一量、掂一掂中获得鲜明、正确的表象,然后再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思考、探索,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归纳出抽象的概念。这样做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像做游戏一样就获得了知识,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在比较和分析中理解概念比较是借以认出对象和现象异同的一种逻辑方法,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数学中许多概念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严格的区别。要建立确切的数学概念,必须在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中,把握概念的本质。以达到对概念的理解。例如:1.在教给二年级学生乘法的概念时,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使为什么要用乘法算这个重点突出的同时,又使什么时候用乘法算这个难点得以突破。环节一: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获得感知,建立表象。导入新课后,教师第一步让学生看图列出连加算式(6组图略),所列的算式分别是:①5555②232244③444④33333⑤4414⑥222222222第二步让学生观察、比较把连加算式分成两类: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不同加数连加的算式5555444232244333334414222222222第三步让学生算出相同加数的和,提出这样算方便吗?一个问题让学生质疑。特别是222222222当相同的图案个数不断增加的时候,计算起来就越来越麻烦,此时找到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已成为学生迫切的需要。教师让学生小组带着问题看书,从而带出第二个环节。环节二:在比较、分析中抽象出乘法概念。小组自学结束后,大家汇报自己的认识。师生达成共识,知道了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教师再请几个小组的代表结合课本说说图意及每个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当同学们的认识已经达到理解的高度,便引导学生把环节一的相同加数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改写后还要讲清楚算式所表示意思。稍作小结后导出第三环节。环节三:把抽象的概念再具体化,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更明确。这环节我主要是安排了看图列式,看式摆实物,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互改,生自由命题。这几道练习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达到加深对乘法概念的理解。2.在教学倍的认识,我利用一题多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理解倍的概念。首先是请全班小朋友按要求摆图形:第一行摆4根小棒,第二行摆12面红旗。启发学生思考谁与谁比?以谁为标准?讲清谁是谁的几倍,并且明确该问所表示的意思。然后开始改变条件。第一次变:改变第一行的小棒根数(减少1根)。让学生思考:小棒有3根,红旗是小棒的3倍,红旗该怎样摆?学生小组讨论,互摆,再从每组请一位代表汇报。结果是红旗每份拿走1面可使红旗的总数是小棒的3倍。第二次变:不能减少红旗的总数(即红旗依然有12根)。小棒有3根,怎样摆才知道红旗是小棒的几倍?第三次变:要求学生变换图形的摆法。按每3个一份,在不同的位置上试摆。学生可以把小棒和红旗分两行摆;也可以在同一行里摆。不管怎么样结论都是小棒跟红旗作比较,以小棒为标准,无论小棒放的位置怎样,只要个数不变;红旗也是无论放的位置怎样,只要一份仍然是3面,有4个3面,红旗的面数仍然是小棒的4倍。第四次变:减少红旗的面数(从12面变成11面,即3个3面,1个2面)。让学生思考在这个条件下还能不能用倍数的关系来表述红旗总数与小棒总数的关系呢?(结论是这种情况同样可以比较,红旗的总数比小棒的4倍少1;或者是红旗的总数比小棒的3倍多2。)第五次变:有3根小棒。红旗的总数是小棒的3倍,2倍,1倍;又该怎样摆?通过5次的改变条件摆图形,既使学生知道了一个数的几倍就是以这个数做标准,有几个这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几倍,又使学生加深对倍的理解,不但知识面得到扩展,能力也得到培养。数学知识是规律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凡是在低年级能揭示的规律,都应当引导学生去探索,自己找出结论。我认为作为数学教师切忌一图省事,把一些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如果只让他们去机械记忆模仿,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必然会造成学生的依赖性,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三水区西南第十一小学卢超华董东晴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