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探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探讨

时间:2005-5-31 13:47:00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探讨中谢20041020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新理念新观点为指导,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学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用全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历史课程标准》在阐释“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对历史学习知识这样界定:“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知识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强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后活动中,“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就是要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实现历史课程的“过程与方法”。所谓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发现问题,形成假设,收集并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并且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学习活动。它的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其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而且是以主人公的角度积极参与,更重要的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先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实现由知识识记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的转变呢?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一、要有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探究的欲望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内在的动力,它解决的“想不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处在探究的冲动之中,激疑生趣,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实现自我发现。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的需要和兴趣,培养良好的创造动机。《官渡之战》教学后我提出了“如果没有许攸来降,曹操能取得胜利吗?”学生非常感兴趣,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不同意见的对比和争论中,培养了学生这种探索的精神;为确立自己的观点而旁征博引,在自然和谐的气氛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二、要有集中、新颖、有价值的问题即探究的主题空间。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的。对于孩子们来说,历史的时间、地点是无须探究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让学生张口就能答出,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或者跟同伴进行合作,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关键是问题的设计。所以教师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努力设计出有一定的探究空间的问题。在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教学和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形象地称之为“跳一跳,能摘桃”。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而是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是最有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在教学《戊戌变法》后提出“假如没有慈禧太后和袁世凯,中国的局面会有什么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稍加思索之后,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或多或少地都谈出一些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学生要想把这个问题谈深谈透,却需要动一番脑筋,他们要综合许多课的内容、可以发表许多独到的见解。在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探索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的问题,需要回答“为什么”、“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才有探究的价值。如我在《三国鼎立》教学后,教师提出“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够胜利,在赤壁之战中却失败了,请你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还有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提出具有发散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等等,答案不唯一。我在教学《三国鼎立》后,还提出“对于三国中的人物大家都有印象。印象最深的一定是曹操和诸葛亮。那么,你是喜欢曹操还是喜欢诸葛亮呢?不管喜欢谁,都要谈出你喜欢的理由。”学生在作出选择之后,还要从自己的感情出发说出合适的理由,这无疑具有很强的探究性。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时间和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探究学习就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把课堂还给学生。有一位老师在提出探究性问题后,一次就给学生提供了10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占总时间的25%,效果也很明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学习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时间,其实就是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另外探究学习,离不开合作学习这个载体,协作交流是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而且这种交流互动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老师之间。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教师必须以超越自我的心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才能使中学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有持续不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结论出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