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个性化阅读教学三步曲

个性化阅读教学三步曲

时间:2007-12-28 11:20:17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请先看下面一则课例:人教版(以下同)第五册13课《亡羊补牢》当教完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师:文中的那个人发现少了一只羊后,他是怎样做的?生1: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生2(补充):他不愿去修羊圈。生3(补充):后来,他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师(赞扬):能通过下文来说,真不错!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文中的那个人,你会怎样做呢?生1:我会把羊圈修起来,不让其他的羊再让狼给吃掉。生2:我会装扮成大老虎,用老虎的声音吓跑老狼(全班大笑,课堂气氛下热闹起来,学生发言更积极了。)生3:我会躲在窟窿旁,等狼来了,用铁棍打死它。生4:我会挖一个陷阱,让狼掉进去,再收拾它。生5:我会用上带电的电线,电死老狼。x学生想出了种种对付狼的办法,老师不断地点头赞许,课堂热闹非凡。这是目前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最常见的课堂情景了。它的误区在于:学生全文内容还没有作整体的理解、把握,对文中的寓意还没有作出自己的感悟、体验,与文本的作者也还没有作深入的对话、交流,就急着让学生作出个性化的解读,以求得课堂的活跃。这种与个性化阅读教学貌合神离做法看似活跃了课堂,实质失之于浅薄、浮躁,应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钱正权老师在《把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轨道》(2004年11期《小学语文教学》)所说:“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也就是说,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因此,我认为,所谓个性化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文中作者所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作出自己的独特的解读(或赞同或反对)的阅读教学过程。它必须经历三个阶段:求同阶段,求异阶段,再次求同阶段。一、求同阶段: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求同:指的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学习手段,达到对文中作者(或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观点、价值观的认同或引起共鸣。通俗地说,就是理解、感悟作者的价值观,追寻文本意义的过程。在求同阶段的教学我们要经过两个回合。第一回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借助语言文字去理解、感悟作者(文本)表现的主题思想;第二回合:在理解到作者(文本)的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文本)的观点思想是通过怎样的独特的语言、构思、手法来表现出来的。比如:第十一册《凡卡》一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不难理解到课文讲的是九岁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及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主题思想。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而之后的体会作者如何运用他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去表现主题思想,是阅读教学着力点,教师应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比如:文中细腻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饱含泪水的省略号的巧妙运用;写作思路明暗线的交错安排;乡村幸福的回忆和城市悲惨的现实的相互反衬;独具匠心的结尾艺术特色等。在体会到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对文本的表现形式或作者表达的思想,作个性化的解读,那么,则是水到渠成了。比如:凡卡寄出的信,爷爷能收到吗?能接回可怜的凡卡吗?或如:作者这样来写结尾好吗?谈谈自己的看法。二、求异阶段: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诚如上文所述,学生在充分体会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及为表现思想观点所采用的形式后,对文中所展示的思想观点和作者所采用的表现形式必定会有个人的看法,或赞成或反对,以至于出现超越作者本身的认识局限,产生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和创造,发掘出文本所蕴含的价值,实现了自我建构。比如:教学第九册《可爱的草塘》一文,学生在对北大荒是一个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有了充分地认识之后。有的学生就认为,写北大荒物产丰富的部分即:从“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x再往哪儿装呀?”这部分不仅是通过物产的丰富来体现出北大荒的可爱,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叙述“物丰”的“趣“事来体现可爱的。他们认为:河水刚开化,藏了一冬的鱼都从水底游上来了。水面上挤挤挨挨的都是鱼,不计其数的小嘴,冒着不计其数的泡泡,波光粼粼。随手的一瓢都是满满的鱼,这是多么神奇!多么有趣的一幅图啊!难道表现的仅仅是物丰吗!还有,“穿得像[1][2][3]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