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08-12-31 1:01:52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说来惭愧,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我示范毕业后就买了的书,以前读他的书可谓是急功近利,什么时候需要他的理论为我的论文添砖加瓦,再求教这位大师,对它可谓一知半解,断章取义。两年后,作为已经有少许教育经验的我,潜下心来,慢慢品味,才惊奇的发现这本书的魅力,它如同一杯好茶,品一口,浓香四溢,回味无穷,只叫人欲罢不能。这位大师,给教师的每一条建议既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又有生动的实际事例,站在不同的角度包含了教育的方方面面,让我感触颇深,启发非浅。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赏识每一个个体,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这一思想贯穿于整本书中,激励着每一位教师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有个性的学生。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是的,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年代存在,现在也一点没有减少。一次低段的语文考试,(在我看来非常简单)好的可以是满分,而差的尽可以是不及格。而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以前总以为他们是脑子太笨,上课根本没有认真听讲,或是坐在课堂上不动脑筋,而从来没有从自身上找过原因,那么造成这样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做出以下解答:这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为此他还在书中打了个比喻。这就是中国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读到这,我不禁陷入了深思,因材施教我们说了多少年了,可作为教育者,我们真的做到了吗?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我给学生上课时,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这个可能就是我做得不是很好的一个方面吧!因为学生的差异是确实存在着的,可我们为了赶进度,根本无视于这点。而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一次次的努力没有看到好的结果也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在学习上得不到自尊感,认为自己就是比不上人家而破罐子破摔。这就好比让一个只能提5桶水的孩子去提20桶水,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到了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因材施教就得先懂得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霍姆林斯基指出这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即你的每一位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苏霍姆林斯基建议你至少要在你的学生入学一年前就要开始了解他,当然,对于现在的教师来说,这一点不可能做到,那么就要从他入学的第一天开始进行这项工作,从他的健康状况开始,我发现对孩子进行家访是这项工作的捷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直观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在班级管理上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点。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教育者就要发现挖掘这些闪光点并加以引导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这一点,做来真不容易,这需要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一颗赏识之心,更需要教育的技巧和教育的艺术,就像文中提到的那位数学老师。反省自己,我对自己的学生了解多少,特别是那些差生,对于他们我只是一味的抱怨,我有没有蹲下身子真正的走进他们?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差生只不过他们的潜力或天赋暂时没有被教师发现罢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于多数学生来说,确实存在着天赋上的差异。他们往往表现出强列的学习兴趣而成为优秀生;另一些学生的天赋则呈隐性,由于还没有被发现,再加上教学方法方面的因素,而被判定为差生。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作为一个心智尚待开发的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这种学习潜能需要教师去挖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提示各种概念、结论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该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教师,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他说:但愿你循序而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够到来。找出差生的闪光点。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肌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感情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主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例如,其中有一道题:有三个牧羊人,由于天气炎热而疲倦了,他们在一棵树底下躺下休息,接头就睡着了。调皮的牧羊助手用橡树枝烧成的炭灰,把熟睡人的额头都涂上了黑。三个人醒来后,都哈哈大笑,每一个人都以为另外两个人是在相互嘲笑的。突然,有一个牧羊人停住不笑了,他猜到了自己的额头也被涂黑了,他是怎么想出来的?这些习题使费佳他们倍感兴趣,他们从这本妙趣横生的习题中找到了兴趣和自尊。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为费佳他们搜集大约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习成绩终于赶上一般学生。在六年级,老师终于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的极大兴趣。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的成员。让差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差生发现自己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