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自学探究活动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自学探究活动的方法

时间:2005-12-17 15:15:00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自学探究活动的方法内容摘要:数学新课程倡导的自学探究性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和落实,是许多小学数学教师颇感困惑的。本文结合实例阐述自学探究活动开展的方法,并在课堂中如何开展作了有益的探讨,就自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了简要的介绍。关键词:课堂自学探究活动《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现今教学中尚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错误做法,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进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探究,着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感和精神,促进学生丰富而又具有个性的自主学习的养成,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载体。一、创设情境,营造自学探究氛围教学“比例尺”时,我在出示广东省地图的同时,问学生:“你们去旅游过吗?到过哪些地方?”学生顿时有了精神,纷纷说:“深圳、广州、澳门”“还想去哪儿旅游?”“汕头、佛山、香港x”“你知道离那些地方有多远吗?”学生的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了。学习了比例尺的意义以后,再让学生拿出地图,测量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地间的图上距离,根据学到的知识算出实际距离,然后交流汇报。学生边测量边计算还兴奋的交流着,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泼。大家算出了到珠海汕头、佛山香港、甚至是珠海深圳香港的实际距离。这时忽然有人提出:“我要乘汽车去汕头,不可能沿着直线去的,那么实际路程又是多少呢?”老师马上接着说:“大家商量一下,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们眉头紧锁着,有的低声讨论,有同学拿出一条棉线,将棉线沿着弯弯曲曲的铁路摆齐,再用尺子量出拉直的棉线的长度,终于计算出了珠海到汕头,乘汽车去的实际路程。学生们高兴地一下子跳了起来。从这节课,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二、以“趣”为导,激发学生自学探究的动机爱因斯坦说过:“教师要适应学生求知的要求,培养他们的思考力,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兴致勃勃地去探索自然的奥秘。”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因此激发学生自学探究的动机是引导学生自学探究的前提,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情调,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始至终被一种愉悦的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由此而产生兴趣,从而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学探究的动机,促使他们在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中享受探究带来的成功喜悦。如果我们仍然把追求考试分数作为教育的全部,那样学生是毫无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的,相反学生头脑里生来就俱有的主体需要和主体意识却在这样的学习之中不断地被弱化,他们感觉不到数学与他的喜怒哀乐还有关系,感觉不到学数学除了会答题之外还有别的什么用处。一句话,数学虽然走进了他们的视野,却没有走进他们的心灵。一张二年级考卷上有这样一道题:一条马路长54米,要在两旁植树,每隔6米植一棵,一共可以植树多少棵?98%的学生是这样写的:54÷6=9(棵)。我在想,现在都是独生的二年级的孩子有这样的植树经验吗?这样的数学不叫做题,叫什么呢?如果吸引学生兴趣,从中挖掘出数学,展现数学的生活底蕴和魅力,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体验就不是在做题。数学就像个窝窝头,不是牛奶、巧克力,孩子们不喜欢吃,相反如果把数学变成他们的“兴趣”,孩子就会抢着吃争着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阐明了兴趣的决定作用;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这就诠释了兴趣的动力作用。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一开始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华的爷爷今年二月29日过第28个生日,你们猜小华的爷爷今年多少岁?”有的同学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顺口答:“28岁!”我就问了:“小华的爷爷28岁,那小华的爸爸今年该几岁?有28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吗?”学生们哈哈大笑,一想也是,哪有28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岂不早了点儿。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怎么回事。就在学生充满疑问时,我说:“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学完了‘年、月、日’这节课同学们就明白了。”于是,我便自然地展开了新课的教学。三、抓住合作学习的时机,激发自学探究的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件事情有强烈的需求时,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和行动。在我们教学中,我们有时常常会有那么一种感觉,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随机穿插一个小组合作;有时为了让自己喘一口气而让学生交流一下,而教师自己很少参与小组的讨论之中,而学生呢,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甚至有些是管自己玩的,他们没有从主观上真正产生一种合作的需求。在我们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学习内容是个人所无法完成的,需要学生在互相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完成的,每当此时大部分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合作愿望,他们很需要通过别人的合作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就能激发学生自发的合作,培养同学间团结协作的精神。请看我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的一个片段:师:听说我们今天到剧院来上数学课,有许多小动物也赶来了(课件:快速移动各种小动物。)你知道有哪些小动物吗?他们都躲起来了,你能边听边在老师发给你的卡片上记下这些小动物的名字和数量吗?生:能。师匀速报小动物的名:小猴、小鹿、熊猫、小猴、小猴(学生普遍感到无法记。)师:你有什么困难吗?生:字不会写,没学过。生:不知道该怎么记。x这时教师趁势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好吗?同学们一听,立刻又活跃起来,纷纷寻求合作伙伴,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各自的看法。有的说,我们不会写这些小动物的名字我们可以用□▲这些符号来代表;有的说我们可以划线表示它们的数量;有的说我们小组里的人可以分工来合作,一个小朋友写猴子的数量,一个小朋友写熊猫的数量,一个小朋友写小鹿的数量,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快记下来了。在简短的合作中,既解决了问题,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被激发,被碰撞,合作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统计这块知识内容中,还有许多也是需要互相合作才能完成的,如调查每个家庭的家电数量,统计每个小朋友生日月份,调查每个小朋友喜欢吃的水果等等,这些都需要小朋友更好地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四、数学“生活化”,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能力数学“生活化”就是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存在着“大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的能力。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贴近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探索求证的能力。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能力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认识到数学能力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如教学六年级《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课前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附近银行去参观,并以学生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录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从银行去取本金时还会多出一些钱呢?”、“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x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可适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找到符合生活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采用这种的调查式学习数学,学生还会觉得空洞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学生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却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中的思考。教学“比和比例”时,我有意把学生带到广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广场边的树木的高。树木高上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生1: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生2:拿绳子量,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生3:这可是个好办法,好像“曹操称象”那样,可是树木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呢?x正当同学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我适时取来了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我启发学生思考: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生4: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我补充:必须要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我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竿长∶树高=竿影长∶树影长x此时,学生意犹未尽,完全沉醉于探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我有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运用,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多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长期坚持使用这种探讨式学习,学生还会认为数学没有用吗?把“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多创设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强化动手操作,不但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的兴趣与创造性,而且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欲望,学生的应用意识、能力加强了,创新思维也最终得到发展,这样才能把数学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大面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从而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综上所述,开展自学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更多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掌握科学探索的过程,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不断地用科学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和创造世界,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将来建设的需要。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