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八年级地理下《西双版纳设计》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西双版纳设计》教学设计

时间:2009-1-6 11:28:58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西双版纳》金沙中学刘永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特点。(2)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3)分析西双版纳的案例,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4)以西双版纳为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状况,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二、教学重点(1)旅游业作为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2)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三、教学难点旅游业是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四、教学准备教师:(1)雨林动植物图片、民族风土人情的资料和图片。(2)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成果的投影资料。学生:收集西双版纳民族风土人情的资料或实物。五、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西双版纳的特色旅游。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认识西双版纳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探究旅游业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柱产业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领会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老师: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颇具特色。在云南众多的旅游景区中,西双版纳就像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云南的南部,熠熠发光。今天,我们就走进云南,走进西双版纳,认识这个们于祖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在课前创设情境:在教室四周摆满绿色植物,教室墙壁上贴上师生收集的西双版纳景观图片,播放傣族乐曲,身着傣族服装。)进行新课一、丰富的旅游资源教师: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西双版纳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屏幕出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引导学生从纬度、海陆、交通、与周边国家的联系等方面思考本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特点。并结合屏幕出示“景洪市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了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及特点。探究西双版纳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提问)西双版纳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什么?学生:热带植物、傣族风情、边境旅游x投影“多资多彩的雨林植物”,播放热带动物的影像资料,学生交流热带雨林的独特景观。教师:西双版纳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丰富的人文资源同样是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播放西双版纳主要少数民族服饰、节庆及其主要节日泼水节的资料及影片。)各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构成西双版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民族文化习俗的形成,往往与其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联。学生:讨论傣家的竹楼、孔雀舞、竹筒饭与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表演孔雀舞)。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教师:西双版纳凭借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国家和云南省的有关政策的鼓励下,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了大批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和旅游精品线路。并补充国家和云南省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扶持,及近年来东南亚旅游热的兴起对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影响。学生:观看大屏幕“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说出西双版纳境内的主要旅游景区和开发的旅游线路。教师: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民展,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大幅度地增长。学生:观看“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图,分析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的变化。并进一步探究1994年起西双版纳旅游业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原因。师生总结:1994年开始,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过30,旅游业已成为西双版纳重要的支柱产业。(播放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成果的相关资料)。教师: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多个部门的发展,并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促进了西双版纳的经济发展。结合“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图片,学生交流西双版纳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学生:角色扮演,从不同角度分析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教师:旅游业的发展还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学生:阅读“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电子资料,讨论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影响。教师: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呈下滑趋势。学生:阅读活动材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课堂小结:(略)拓展学习:联系实际,探究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借鉴作用。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