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和你》读后感

《我和你》读后感

时间:2009-2-8 23:54:57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套用沈浩波对春树的评价,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说韩东:一个人在中年的时候还在过着一种奋不顾身的生活,并且一直写着奋不顾身的文字,这无疑是可敬的,也令人揪心。在我看来,在韩东懒散却不放任、冷静到了冷漠的外表底下,总隐藏着一种与当下日常生活的抵触情绪。也就是说,他是在以琐碎反对琐碎,以表浅反对表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韩东都以他们这个词来定义自己的身份,他们这个词意味着与我们的对立、反抗、决裂与割据,意味着身处远方。他保持着对世界直观冷静的体认,其目的既是现象学还原似的呈现,也是一种消解,消解它的诗意、激情冲动、甚至它的荒诞。如果说在他诗歌中,我们偶尔还能感受到一丝温柔和亮色,精神独处时的淡定和从容,那么在他的小说《我和你》中,我们能读到的,也许只剩下生活的无聊和惶惑。我和你这个标题从表面上看是对他们的一次反驳,其实质恰恰是给他们写下了最好的注脚。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换一个角度来看何尝不是我和你?那些被语符改写的英雄式的遥不可及的人们,如今也成了世俗社会中的一颗螺丝钉。作家徐晨和苗苗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爱情,毋宁如尹丽川一针见血地指出的:是绝望。他们的喜怒哀乐自由,他们的卿卿我我如胶似漆,到头来都如过眼烟云,到了小说的结尾时,徐晨觉得连提一下的必要都没有了。这也许就是生活的常态。那些伴随着生理排泄而存在的看似高尚的爱情,在韩东的笔下回到了它和生理反应同一水平的位置上去了。虽然这并不意味着爱情毫无意义,但遗憾的是,它们在效果上等同于虚无。竹内好发现,鲁迅不是一个先觉者,当然也不是一个跟风之徒,在深入理解鲁迅痛苦挣扎的个人史之后,竹内好这样来定义历史:历史并非空虚的时间形式。如果没有无数为了自我确立而进行殊死搏斗的瞬间,不仅会失掉自我,而且也将失掉历史。在竹内好看来,鲁迅的这种徨、既不后退,也不追随、与现世对决的姿态与人生之间构成了一个个紧张的瞬间,并最终沉淀为鲁迅抵抗(或者称之为战斗)的文字。竹内好的目光还只局限在鲁迅一个个体之上,韩东的爱情史使我们相信,这种紧张的瞬间恐怕并非鲁迅或者竹内好所独有。韩东的小说注定了他不会制造哈利波特这样的光辉形象。韩东的反英雄书写也是一种搏斗,在人的爱情乃至生命趋于黯淡之时,韩东近乎固执地描述着一段流产的感情发生过程中的种种细节,种种由甜蜜演变而来的愤怒和不如意,韩东知道,在普普通通的我和你之间,在那些貌似幸福的他们之中,有着多多少少个徐晨和苗苗,在生活的漩涡中起伏、反抗,最终屈服,归于沉寂?这么多年来,韩东似乎一直都没有变,一贯的平淡如水,却又带着一种隐秘的傲慢。他看重的是简单而又有力的表达,在文体上,走的和先锋派小说家和知识分子写作的诗人们完全不同的路线;但在感情上,我知道他们之间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大,他们一样地生活在人群中,穿普通的衣裳,吃普通的米饭,爱着每一个日子;一样地承受着历史的辛酸和沉痛,在种种紧张的瞬间中无路可退。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