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

时间:2013-6-26 17:27:41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姓名:张鹏;学号:120110203053;指导教师:黄立华高常青班级:11级地质(1)班时;从2012年9月4日至9月14日我们11级地质工;了为期两周的普通地质学实习,下面是实习的主要内容;目录一实习目的二实习过程三实习感想四实习总结一实;1贺兰山地区地质概况有所了解;2培养野外地质实习;第一站:9月4日贺兰山大水沟主要实习内容:野外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姓名:张鹏学号:120110203053指导教师:黄立华高常青班级:11级地质(1)班时间:2012/9/16从2012年9月4日至9月14日我们11级地质工程专业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普通地质学实习,下面是实习的主要内容。目录一实习目的二实习过程三实习感想四实习总结一实习目的:1贺兰山地区地质概况有所了解;2培养野外地质实习的兴趣;3通过实习对地质学有新的认识;二实习过程:第一站:9月4日贺兰山大水沟主要实习内容: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基本训练1地质罗盘的使用地质罗盘仪的基本构造一般都由磁针、磁针制动器、刻度盘、测斜器、水准器和瞄准器等几部分组成,并安装在一非磁性物质的底盘上(如图51)。1—反光镜;2—瞄准觇板3—磁针;4—水平刻度盘;5—垂直刻度盘;6—测斜指示针(或悬锤);7—长方形水准器;8—圆形水准器;9—磁针制动器;10—顶针;11—杠杆;12—玻璃盖;13—罗盘底盘观察点一:大佛像使用地质罗盘在水沟里测大佛的方位大佛在我:342我在大佛:162观察点二:岩层(1)地质罗盘测岩层的倾向及倾角(表格一)(2)观察某山间山间在我:73我在山间:252观察点三:认识沉积岩波痕波状层理由许多波状起伏的纹层重叠在一起组成,是由于波浪引起沙纹的移动造成的其特点是纹层呈波状,但总的方向平行层面,当沉积速率较高时,可保存连续的波状。波状层理常形成于海、湖的浅水区及河漫滩。波痕是指由于波浪、流水、风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痕迹。按成因可分三种类型。浪成波痕,常见于海、湖浅水地带。其特点是波峰尖、波谷圆,形状对称。流水波痕由定向水流形成,见于河流或有底流存在的海、湖近岸地带。波峰、波谷都较圆滑,不对称,陡坡倾向水流方向,在海、湖滨岸地段,陡坡朝向陆地。风成波痕由定向风形成,见于沙漠及海、湖滨岸沙丘沉积中,呈极不对称状,陡坡的倾斜方向与风向一致。观察点四:认识了冲沟南侧一断层通常按断层的位移性质分为:①上盘相对下降的正断层。②上盘相对上升的逆断层。断层面倾角小于30°的逆断层又称冲断层。正断层和逆断层的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均大致平行于断层面倾斜方向,故又统称为倾向滑动断层。③两盘沿断层走向作相对水平运动的平移断层,又称走向滑动断层(简称走滑断层)。我们观察的是逆断层。第二站:9月5日青铜峡金沙湾观察点一:黄河大转弯其中理解了河流的侵蚀作用,河口一边侵蚀,一边堆积,反反复复,经过历史的变迁,河流就在此地形成一个360°的大转弯。河流在地质作用中,再外力的地质作用下具体工作,知悉,水是外力的主要来源,主要体现了河流与河岸的均一化,河流的作用就是破坏作用。观察点二:化学岩(沉积岩)其中岩石主要是奥陶纪的石灰岩(距今约4亿年前),石灰岩的特点是为,是地球内力地质作用的结果。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按成因可划分为粒屑石灰岩(流水搬运、沉积)。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有时含有白云石、粘土矿物和碎屑矿物,有灰、灰白、灰黑、黄、浅红、褐红等色,硬度一般不大,与稀盐酸反应剧烈。结构较为复杂,有碎屑结构和晶粒结构两种。碎屑结构多由颗粒、泥晶基质和亮晶胶结物构成。由于碳酸盐易侵蚀,所以我们观察到的那些岩石一般多有溶洞,从这一特点就可以得出为沉积岩中的石灰岩,这在岩石类最容易判断。观察点三:在黄河大转弯东山观望青铜峡水库其中主要还是黄河的侵蚀作用,还有贺兰山奥陶纪沉积岩在青铜峡的延伸,在此处之后贺兰山的岩体哟想就告一段落了。观察点四:石英岩脉的拉分构造在108塔北侧一山沟里,发现石英岩脉,在山腰之间,肉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姓名:张鹏;学号:120110203053;指导教师:黄立华高常青班级:11级地质(1)班时;从2012年9月4日至9月14日我们11级地质工;了为期两周的普通地质学实习,下面是实习的主要内容;目录一实习目的二实习过程三实习感想四实习总结一实;1贺兰山地区地质概况有所了解;2培养野外地质实习;第一站:9月4日贺兰山大水沟主要实习内容:野外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姓名:张鹏学号:120110203053指导教师:黄立华高常青班级:11级地质(1)班时间:2012/9/16从2012年9月4日至9月14日我们11级地质工程专业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普通地质学实习,下面是实习的主要内容。目录一实习目的二实习过程三实习感想四实习总结一实习目的:1贺兰山地区地质概况有所了解;2培养野外地质实习的兴趣;3通过实习对地质学有新的认识;二实习过程:第一站:9月4日贺兰山大水沟主要实习内容: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基本训练1地质罗盘的使用地质罗盘仪的基本构造一般都由磁针、磁针制动器、刻度盘、测斜器、水准器和瞄准器等几部分组成,并安装在一非磁性物质的底盘上(如图51)。1—反光镜;2—瞄准觇板3—磁针;4—水平刻度盘;5—垂直刻度盘;6—测斜指示针(或悬锤);7—长方形水准器;8—圆形水准器;9—磁针制动器;10—顶针;11—杠杆;12—玻璃盖;13—罗盘底盘观察点一:大佛像使用地质罗盘在水沟里测大佛的方位大佛在我:342我在大佛:162观察点二:岩层(1)地质罗盘测岩层的倾向及倾角(表格一)(2)观察某山间山间在我:73我在山间:252观察点三:认识沉积岩波痕波状层理由许多波状起伏的纹层重叠在一起组成,是由于波浪引起沙纹的移动造成的其特点是纹层呈波状,但总的方向平行层面,当沉积速率较高时,可保存连续的波状。波状层理常形成于海、湖的浅水区及河漫滩。波痕是指由于波浪、流水、风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痕迹。按成因可分三种类型。浪成波痕,常见于海、湖浅水地带。其特点是波峰尖、波谷圆,形状对称。流水波痕由定向水流形成,见于河流或有底流存在的海、湖近岸地带。波峰、波谷都较圆滑,不对称,陡坡倾向水流方向,在海、湖滨岸地段,陡坡朝向陆地。风成波痕由定向风形成,见于沙漠及海、湖滨岸沙丘沉积中,呈极不对称状,陡坡的倾斜方向与风向一致。观察点四:认识了冲沟南侧一断层通常按断层的位移性质分为:①上盘相对下降的正断层。②上盘相对上升的逆断层。断层面倾角小于30°的逆断层又称冲断层。正断层和逆断层的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均大致平行于断层面倾斜方向,故又统称为倾向滑动断层。③两盘沿断层走向作相对水平运动的平移断层,又称走向滑动断层(简称走滑断层)。我们观察的是逆断层。第二站:9月5日青铜峡金沙湾观察点一:黄河大转弯其中理解了河流的侵蚀作用,河口一边侵蚀,一边堆积,反反复复,经过历史的变迁,河流就在此地形成一个360°的大转弯。河流在地质作用中,再外力的地质作用下具体工作,知悉,水是外力的主要来源,主要体现了河流与河岸的均一化,河流的作用就是破坏作用。观察点二:化学岩(沉积岩)其中岩石主要是奥陶纪的石灰岩(距今约4亿年前),石灰岩的特点是为,是地球内力地质作用的结果。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按成因可划分为粒屑石灰岩(流水搬运、沉积)。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有时含有白云石、粘土矿物和碎屑矿物,有灰、灰白、灰黑、黄、浅红、褐红等色,硬度一般不大,与稀盐酸反应剧烈。结构较为复杂,有碎屑结构和晶粒结构两种。碎屑结构多由颗粒、泥晶基质和亮晶胶结物构成。由于碳酸盐易侵蚀,所以我们观察到的那些岩石一般多有溶洞,从这一特点就可以得出为沉积岩中的石灰岩,这在岩石类最容易判断。观察点三:在黄河大转弯东山观望青铜峡水库其中主要还是黄河的侵蚀作用,还有贺兰山奥陶纪沉积岩在青铜峡的延伸,在此处之后贺兰山的岩体哟想就告一段落了。观察点四:石英岩脉的拉分构造在108塔北侧一山沟里,发现石英岩脉,在山腰之间,肉 眼可见的脉数可达20多条,石英岩都呈现雁形,以阶;观察点五:奥陶纪波层泥灰岩石箭层构造;石箭层分层状,在岩石挤压下石灰岩破裂,因此形成了;观察点六:青铜峡推覆体构造;推覆体构造位移比较大,产生的这种现象称为牵引现象;观察点七:奥陶纪负理石构造;负理石呈现周期性变化,厚度比较大,它主要表现为深;在岩石中主要成分是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其中斜长;观察点二:长城系眼可见的脉数可达20多条,石英岩都呈现雁形,以阶梯状排列,金矿一般都在石英岩脉中。观察点五:奥陶纪波层泥灰岩石箭层构造石箭层分层状,在岩石挤压下石灰岩破裂,因此形成了箭状。观察点六:青铜峡推覆体构造推覆体构造位移比较大,产生的这种现象称为牵引现象,只要有这种现象,就会有断层的存在。观察点七:奥陶纪负理石构造负理石呈现周期性变化,厚度比较大,它主要表现为深海沉积,它的周期是比较稳定的。第三站:9月6日滚钟口观察点一:黑云斜长花岗岩在岩石中主要成分是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其中斜长石占51%,石英占35%,黑云母占11%。属于深成岩浆岩,浅变质岩。其中,斜长石呈现灰白色,风化的或带点白色。黑云母,黑色,风化之后呈现金色或其他光泽。石英,无色,斜长石风化后呈现细粒白云母。观察点二:长城系黄旗口族和变质板岩底砾岩,电气石(侵入,沉积接触)距今5亿年。变质板岩主要是贺兰山阶梯状断层。观察点三:在凉亭观察笔架山正断层其断层主要是贺兰山阶梯状断层。第四站:9月11日沙坡头观察路线观察点一:黄河的侵蚀阶地其主要是河流的地质作用,其主要作用是,侵蚀,搬运,剥蚀,还有可以观察到黄河的下切作用,呈现出来黄河的侵蚀阶地。观察点二:沙坡头水电大坝主要岩层是奥陶纪石炭纪的岩石,平面不整合,在奥陶纪的顶层是第四纪的黄土,是奥陶纪与第四纪完整的结合,形成了角度不整合面。体现了地层的解组关系,有角度不整合面可以看出平行不整合面。这些都是内力作用,地质作用的表现。观察点三:平原与高山断层其地煤层处于露象,其中包含早石炭,中石炭,晚石炭,这些都是石炭纪的现象。观察点四:第三纪山脉第三纪主要是湖泊地,山体岩石呈现红色是由于氧化作用而形成。第五站:9月12日石炭井观察点一:石炭纪二叠纪主要由早炭纪和晚石炭纪组成。其中碎屑岩主要是金海或陆上由砂岩到泥岩再到煤层,这个纪的岩层主要是弯弯曲曲,岩层上面和下面基本上不动,主要是产生内力,其内力都在中间产生。观察点二:宁夏北内蒙南(交界线)花岗片麻岩是贺兰山上最古老的石头,距今约20亿年。辉绿岩是基性岩(岩浆岩)侵入进来在花岗片麻岩之中。这些都是地球拉伸的结果。观察点三:乌巴公路上有白垩纪历史层,其对面是侏罗纪煤系,历史层盖在煤系上面称为谋拉石构造。观察点四:观察第三纪底砾岩底砾岩是沉积岩的一种,分布较广。第六站:9月13日参观宁夏地质博物馆在解说员的讲解下,我们认真参观了博物馆,在博物馆中我们看到了精美的石头,又看到了恐龙的化石,让我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千奇百怪。第七站:9月14日惠农区观察点一:红果子冲击扇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多种气候条件下都可形成。观察点二:明长城其中主要是体现了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这块地方处于地震多发区,再地震下,长城有的崩塌,有的移位。三实习感想这次地质实习是我们进入大学后第一次集体离开学校,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接受老师的传道授业,自然大家都很重视,早前就向学姐学长们打听了好多关于实习的趣事儿,从其他同学也有不少关于它的耳闻,什么“累”“辛苦”已经不足以形容他们的感受,仿佛十分恐怖的样子,总之为我们的实习笼罩了一层黑色的恐怖气氛吧。然而随着实习时间的临近,为实习准备必需品,整理行李,慢慢的变得对它有所好奇有所期待了,怀着这些复杂的心情,拿着那张路线图我们集体坐上客车驶向传说中的那青山绿水!实习的路线、测量工具使用、以及注意事项讲解过后,我们便开始遵照老师的建议外业出行的包被几瓶水满满填埋,此时的笔墨纸砚已经轻的微不足道了,有种负重拉练的架势,实习就这样在摸索中开始了到站下来,已然顶着大太阳,而脚下是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在盘山公路上,同时从起点出发,不一会儿的功夫,一路人便拉开了长龙?我时而快走,时而小跑,但俨然是望不到前面老师的身影,老师真的有个好体力,让我们十分的敬佩!爬山坡的艰辛体会了一把?从下山真正的实践开始了,以前的山在印象中就是被青松翠柏等等植被覆盖的美景,而经过学习,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形成机理,组成,构造等等,如今根据岩层裸露的部分有的可以明显辨认出向斜背斜,沿途中隐藏着的岩脉,小断层,小褶皱了。这么一路走来虽然又累又渴,但是当一幕幕经过时间积淀的山岩景象映入眼帘,不得不让我们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敬畏的心,去学习和探索,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吧!四实习总结在野外实地观测,一个观察点和下一个观察点之间应该相隔很长的距离,更有甚者一天就只能观察一个地点,而每一个点都有其特殊的成因,构造,形态,以及以后将会产生的变化等等,所以对于每一个观察点的记录与测量都是相当重要的,这是为以后的进一步分析整理得到结论都是至关重要,由于是第一次野外实习,野外行动,记录,测量都没有任何经验,完全靠老师的讲解才能记录,对于有些测量还得在老师的帮助之下才能完成得到数据,可是有了这次经验之后,对于以后学习及野外实习便能有更好的指导。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