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兴趣培养初探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兴趣培养初探

时间:2009-2-28 6:17:25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习文有路趣为径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兴趣培养初探 在农村中学,有不少学生存在着数理化好而语文差的现象,这并非他们有意的重理轻文,而是他们的语文似乎就是先天的营养不良,以至于后来的举步唯艰。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如何给他们的语文补充营养?是否给孩子们喂许多食物灌输更多的语文知识就可以解决问题?其实不然。我们常常发现有不少同学花在语文的时间极多,把课本的内容、老师的讲义几乎背得滚瓜烂熟,可考试照样考不好,为什么?这其中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兴趣之于语文,好比胆汁之于人体,毫不起眼,却不可或缺,没有了它,一个人不管吃下再多的好东西也消化不了,不能消化,就无法转化为营养被人体吸收,吃饭便成了一种负担。同样,对语文毫无兴趣而一味的苦读,就好比背着石头上山,挺艰辛的,却徒劳无功。一个人的文学修养、语言直觉、艺术灵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语文水平,而这不是靠死记硬背实现得了,更多是来源于对美的直觉与兴趣,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的产生,有时是天生的,更多是后天形成。而在文化生活相对简单的农村里,学生从生活中能吸取到的语文方面的营养相对较为贫乏,便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因此,农村学生对作文兴趣的产生更多是靠语文教师的精心培养。曾经有幅漫画描绘了这样的两个画面,一边是一个农村孩子幕天席地,咬着铅笔头想:城里的孩子真是好,住高楼,坐汽车,玩电脑,幸福享不了!另一边,一个城市孩子戴着眼镜,趴在高高叠起的书堆中想:农村的孩子真是好,青青的草,蓝蓝的天,还有牛儿骑着跑,这样的幸福哪里找!虽然中国的目前国情在教育方面是城市投入多,教育质量高,而农村则相对而言较为薄弱。而从上述的那幅漫画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农村在生活环境、学习压力等方面也有优越于城市孩子的地方,而这些都是可以让我们好好利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以及充分利用美的能力。一.先听后读,培养阅读习惯。农村学生语文学不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量的不够。据调查,在生活水平相对较好的泉州农村,家庭中拥有十本以上较为象样书籍的家庭不上5;学校配备的阅览室并真正对学生开放的仅有20。而这里边真正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更是微乎其微。在一个缺少阅读条件、阅读氛围的环境里,学生们是很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先成为学生阅读的眼睛,把他们带入文学的殿堂,然后再慢慢培养阅读的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对老师课堂上讲的故事总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毕竟这比课堂上一味单调的解说要来得生动得多。教师所讲的内容可以结合课文,也可以从课外信手拈来,只要能提高语文修养,可以不必受主题、题材、表现形式的束缚。例如,结合《葫芦僧错判葫芦案》讲《红楼梦》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以及宝黛钗三人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缘的悲剧爱情;结合《孔乙己》讲讲阿q或者祥林嫂;结合《警察与赞美诗》讲欧亨利的《项链》或《麦琪的礼物》如果有时间的话,也可将名著中情节曲折、情感丰富作品介绍给学生,象《简爱》、《悲惨的世界》、《三个火枪手》以及希腊神话故事等等都适合以故事形式讲述。也可以结合影视作品介绍,例如《橘子红了》热播时,多数同学都看过一些,便可以向学生朗读琦君原著,让学生领会其优美深情的语言风格。学生在老师的熏陶下,便会慢慢地对文学产生兴趣,便会试着去搜寻那一类的文学作品,因为老师曾介绍过,或曾经评论过,同学们面对似曾相识的面孔,便有了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在了解的基础上更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喜欢上文学作品,慢慢地便养成了阅读审美的好习惯。而在这阅读的关键时刻,老师应想办法帮学生解决书本的来源问题。或者让学校健全阅览室,保证定期向学生开放;学校条件不够的话,也可让学生搜集各自家中已有的图书,然后拿到本班,在班级形成一个流动的图书馆;或者与校外的书店联系,以集体形式定期租书,作为交换,学生的文具固定向其购买解决的方式其实并不少,关键在于师生之间对阅读的重视与否。恰如荀子所说的关键在于为与不为:为之则难者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二.先说后写,心口如一。古人说得好: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大地之文章。农村学生生活在山水之间,对生活美的体验极其真实、深刻而且质朴,按理说应当能写出大地好文章,可他们对写作却总是心存畏惧,这与他们平时在表达能力方面缺少锻炼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学生的作文水平要提高,首先应当从训练表达能力入手。一般而言,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人书面表达也不会逊色的,那我们就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入手。当前不少语文活动都是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设置的,如朗诵、讲故事、演讲、辩论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可以使用到的。只是我认为在日常教学中更应注意的是随时随地的训练。比如,今天天气特别的热,老师可以此作为话题让学生来形容一下这种热:很热;浑身直冒汗;热得喘不过气来;热得我真想扒层皮跳进水里;像进了蒸笼的馒头,浑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慢慢地发酵虽然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似乎过于简单,因为是在课堂上当堂发言,不仅训练表达能力,也在训练你的胆量以及临场发挥能力;因为所描述的对象来自切身体验,其实也是在培养学生对所熟悉的生活能够产生一种艺术上的敏感,这对于语文学习是极为重要的。相对书面表达而言,口头表达便缺少了一种压力,更放松自由。这样,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们一次次地表达,或笨拙或巧妙,在宽松的环境下,在笑声中慢慢地学会如何更生动贴切地描写事物、抒写感受。当然口头训练并不能代替书面训练,平时的作文训练也应同时进行。在题材方面应注意贴近学生生活,才不会让学生言之无物;在命题上,应多一些自由、多一些风趣,学生才有写作的动力和乐趣。例如写农村夜景的可用《听取蛙声一片》,写农民艰辛的可以是《今年有点烦》,写环保的《农药,想说爱你并不容易》,也可以让学生自拟。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写,评语也应以鼓励为主,尽量让学生发现原来在纸上直抒胸臆竟是如此快意的事。只要学生乐意动笔,那么提高作文水平便不再是遥远的事。三.方言觅美,体现乡土本色。不少语文教师常常为农村孩子作文中的白话连篇感到苦恼。在农村,由于多方面原因,提倡普通话,往往只是提倡而已,生活中还是以方言为主,在这种语言环境下,白话写作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改变这种状况的方法很简单也很艰难,就是多读多写。我国古代文人口语与书面用语也不尽相同,生活中用的是白话口语,写作却以文言,靠的便是多读多写而养成的一种表达习惯。我曾经作了个实验,让一组学生在一段的时间里读了不少老舍和王朔的作品,然后让全班写作,结果是这组受过作品熏陶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就有了不少京味,可见文学作品对一个人的语言表达的影响是极大的。当然,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创造一种普通话表达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们尽可能地学会在书面上、口头上普通话表达的语言能力。其实,我们提倡普通话,并不是完全排斥方言。闽方言从语音到语法等许多方面保留着古汉语的原始用法,沉淀着汉语言的不少精华,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利用。忘不了大学时,古汉语老师摇头晃脑模仿古音诵读《诗经》的趣味,其实也可以让我们那些谙熟方言的学生来读一读古典诗文,在趣读的同时他们能够更独到地感受古诗文语言的精妙,更深刻地领会其中的无穷意蕴。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能够起到不同凡响的作用。不仅用于读,我们也可以用在写作上。在不影响语意的情况下,为了表现农村的劳动农民以及他们的生活,适当地用一些方言,可以让文章更具表现力。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闽南方言;台湾著名女作家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能够把台湾渔家淳朴浓郁的乡情、亲情、爱情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那浓浓的闽南乡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闽南话中有不少词语的含义是充满张力的,象啜粥(喝稀饭)、读册(上学)、莫(不要)、日头赤炎炎(烈日当空,极其炎热)对学生作文中的方言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肯定其中用得好的、趣味的地方,然后再指出其中不够妥当之处,并提出修改的意见,学生才不会感到泄气,才可能保持写作的兴趣,才有兴趣研究作文语言,并写出有特色的好文章来。在培养作文兴趣方面,我觉得教师在里边的引导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但同学们并不只是被动地学习,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看自己爱看的书,写自己想说的话。当然,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是有了学习的动力,而要真正学好语文还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古人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求学历程总是艰辛的,但你若有了审美的欲望与求学的兴趣,便能如苏轼《定风波》所说的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身?即使再苦,也是乐在其中。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