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加强渔农村流动党员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渔农村流动党员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06-11-29 16:15:56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继续深化,特别是加快推进城市化,使我区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生活呈现了多样性。在渔农村,由于党员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改变,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流动性日益增强,给党员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渔农村流动党员管理现状近年来,普陀区各乡镇(街道)适应实践发展要求,对渔农村流动党员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也创造了不少新鲜经验,并使渔农村流动党员总体上呈现如下特点:1、着力于“管好”,关系转移少。据2003年9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区共有渔农村党员5781名,其中流动党员1028名(基本上遍及全区13个乡镇、街道和173个行政村),占到渔农村党员总数的17.8%,远远高于某权威媒体最近公布的1.9%的全国平均水平,个别渔农村甚至还出现了流动党员“倒挂”现象,即流动党员超过本村党员的半数。在所有流动党员中,外出时间在3至6个月的94名、6至12个月的175名、1至3年的302名、3年以上的457名。由于各地对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党员采取了在流动地建立正式或临时党组织的管理办法,因此尽管流动党员数量较多,却较少向外迁移组织关系,不致于完全削弱渔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如东极镇有渔村党员247名,其中158名流动在外,而且时间都在6个月以上,他们虽大多身居沈家门,但生产关系依然在本村。对此,镇党委依托驻沈家门办事处和本镇在沈的渔业服务公司,分别成立了东极、东青、东凌渔业服务公司党支部和1个城区流动党支部,确保流动党员能在流动地参加组织生活。虾峙镇组建赴北太平洋鱿钓船队党支部,并通过开展富有特色的海上党的组织活动,使长年在远洋深处创业的43名党员凝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87艘北太鱿钓船及2600多名渔民有了“主心骨”。蚂蚁岛乡和白沙乡各有10多名党员随船队远赴闽南渔场从事灯围作业,为加强对这些党员的教育管理,乡党委分别组建了临时船队党支部。2、着力于“跟好”,党员流失少。流动党员变动较多,一方面,由于流动党员的人员构成并不稳定,总是处在一个不断调整变化的过程之中;另一方面,据调查得知1028名流动党员中只有256名在城里购房定居,其他的则采取租房或投靠亲友的方式,一般没有比较固定的地址,经常迁移,居无定所。因此,各地都对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实行了动态管理,以便与他们保持经常性联系,切实保证了党员流动不流失。如虾峙镇成立了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并由镇党委组织委员担任站长。凡党员外出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都必须在该站登记。管理服务站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登记党员的动向,并以捎寄学习资料等形式实施跟踪式教育,切实把他们置于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下。外出党员通过管理服务站定期向所在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外出活动情况,并按时缴寄党费。3、着力于“用好”,资源闲置少。相对而言,离开渔农村到外面闯世界的党员多数年纪较轻、文化程度较高、思想较活跃,往往还具有一技之长,是本村的骨干分子,也是党员队伍的主力。在1028名流动党员中,就有8%是大中专毕业生或退伍军人,有些还是现职的村“两委会”班子成员。流动党员大多在一些新型经济组织中工作甚至独自创业,他们更直接地经受着市场经济的磨练和洗礼,更有机会成为村里的致富能手,或在将来成为村主要干部。为使这些流动党员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各地采取了相应的工作措施,防止人力资源的闲置或浪费。如佛渡乡有21名流动党员集中在沈家门水产市场附近务工经商,乡党委专门组建了流动党支部,并指导该支部联系本乡发展,积极为乡里的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业提供销售服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最大限度调动这些党员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积极性。朱家尖镇为使外来流动党员服务本地发展,设立了外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心,安排他们定期参加党的有关活动,送上党组织的温暖,提高了他们为朱家尖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沈家门街道大蒲湾社区辖区内有23名外来民工党员,其中大部分曾在原籍担任过村干部或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基本素质良好。因此,社区党总支积极和这些民工党员所属党组织取得联系,使他们及时迁来组织关系,并立即组建了社区暂住居民(外来创业者)党支部。民工党员们高兴地说社区党总支为他们建了“家”,暖了他们的心。二、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渔农村党员的流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仅增强了渔农村党员的市场经济意识,提高了致富本领,增加了经济收入,而且还促进了渔农村与城市的接轨,有助于消除城乡差别,这无疑是一个好现象、一种好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对流动党员还存在不少,集中体现为“四个难”:一是掌握去向难。有的流动党员外出前不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经常性联系,处于“断线”状态,党组织较难随时掌握他们的去向,无从知道他们的行踪,当然就难以了解他们在外的表现情况。二是开展活动难。有的流动党员走南闯北,不是找不到,就是回不来,要他们经常来参加支部活动,显得不太实际,因此一些行政村党组织实行“三会一课”制度特别是换届选举、发展党员等工作面临不少问题。三是落实管理难。对外出前正处于预备考察期的流动党员,如刚刚返乡还是预备党员的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因为没有立即找到工作单位,只将组织关系迁到本村,本人却外出谋生,村党组织无法开展培养考察工作,影响了转正手续的办理。此外,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甚至党费收缴制度都不能较好地在流动党员中落实。四是发挥作用难。流动党员长时间远离党组织,不易得到党组织的帮助教育,组织制度的约束作用较难奏效,易受不良环境影响。有的党员对自己降低要求,混同于一般群众,个别甚至放任自流,违法乱纪,有损党的形象。流动党员管理出现“四难”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认识不深。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尚显不足,没有真正把它纳入工作视野,对本地党员流出或外地党员流入情况不闻不问。二是党性不强。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观念淡化,目标松懈,纪律松弛,因此往往在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打招呼,外出时放任自流,无拘无束。三是机制不全。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没有较好地建立起双向的协作管理机制,仅靠流出地或流入地单方面的努力,不足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中组部虽然于199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在实践中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出于种种原因,目前各地在贯彻落实这项制度时操作不甚严格,步调未能一致。四是管理不力。一些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习惯于管静不管动,没有切实制定和实施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措施。此外,目前有较多的新型经济组织还未曾建立党的组织,使在其中工作的流动党员不易就地接受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三、加强渔农村流动党员管理的对策加强对渔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扬长避短,提出对策,采取措施,切实把流动党员管理好、教育好,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好。1、思想认识要清。渔农村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是抓好这支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发挥渔农村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一种迫切需要,是实现渔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意义重大。要促使各级党组织充分认识加强渔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树立整体和全局的观念,把这项工作列入新时期渔农村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深入研究,抓紧建立和完善配套的管理体系。2、职责任务要明。乡镇(街道)和行政村党组织要指定专人负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做到职责明确,分层落实。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担负领导责任,分管负责人要担负直接责任,外出党员的结对联系人或亲属中的党员也应担负相应责任。同时,要逐级落实工作考核责任制,切实将目标考评与奖惩挂起钩来。3、教育帮助要实。渔农村流动党员在外活动,思想上难免表现出复杂性和矛盾性。为此,要适应流动党员的思想实际和需求,注意教育内容和方法,并做到行前、行中和行后教育相互结合,各有侧重。在党员外出前,要开展党性党纪教育,提出严格要求;在党员外出期间,要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和后顾之忧,送上组织的关心与慰问;在党员外出归来之后,要让他们汇报在外的思想、工作情况,畅谈见闻感受,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4、管理方法要活。加强渔农村流动党员管理,要在全面细致地掌握每名流动党员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因人制宜,探索新路子,创设新载体,真正使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根据实践情况看,可考虑选用以下几种管理方式。一是“迁”,即迁移关系。要按照党章规定,及时为具备条件的流动党员迁移正式组织关系,以便他们就地参加组织生活。二是“建”,即建立组织。适应党员流动的特点,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有利于开展活动、有利于党员接受教育的原则,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党组织或教育管理站。同时,加大在非公有制企业等新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为流动党员管理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三是“联”,即联络管理。各流出地党组织确定专人和流动党员保持经常性联系,开展教育帮助。要及时向他们传达上级精神、通报支部工作,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同时捎寄有关的资料。要切实注重保障党员权利,尤其要妥善解决好流动党员参加选举的问题。四是“审”,即审查证件。有关党组织要切实按照规定向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要求他们在外出后及时交给流入地党组织,并接受其教育管理。流动党员返乡后,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记载的内容,听取党员关于外出期间的工作和思想情况的汇报,详细了解他们外出期间的表现。要按照有关程序,严格坚持标准,认真做好对流动党员的组织考察和表彰、处置工作。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