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时间:2006-11-10 11:21:00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应城市城南初中吴高珍文本解读: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这篇不足二百字的短文,以绝妙之笔,为读者勾画了一幅饶有诗情画意且层次分明的西湖雪景图。此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第一段,开头作者首先介绍了看雪的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看雪的地点——西湖;大雪持续的时间——三天;大雪的影响——人鸟声俱绝。这些交代,却只用了二十二个字,真可谓惜墨如金,简练之极!而“湖中人鸟声俱绝”的语句,不仅仅交代了大雪的影响,更让人联想到唐朝大诗人柳宗元《江雪》诗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都给人一种孤独之感,这大约是舟子喃喃自语的原因吧!紧接着,作者以如椽巨笔描写自己所看之雪景:首先作者总写“雾凇沆砀”的景观。所谓“雾凇”是指附在树木枝条上的雾气凝聚而成的冰花,对此北宋诗人曾巩在其《冬夜即事诗》的自注中说:“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树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而“沆砀”则是白雾弥漫的样子,这两个字极写树挂之多、范围之广。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下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描写,这也是大雪三日之后的必然结果:天、云、山、水,一概银装素裹,整个世界都是雪的王国,真可谓白茫茫大地真洁净!而在这白雪主宰的世界里,长堤、湖心亭只不过是在湖面上留下一点“影子”,但绝不是晴天丽日之际的长长倒影,而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种描写,只有深切体味过雪景的人才写得出,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极为传神、也极为恰当,而堤、舟、亭、人的缩小也有力渲染、凸现了被白雪覆盖的广袤世界。第二段,作者先写“亭上”所见所为,在写“舟子”自语,并在“舟子”关于“痴”的议论中戛然而止,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之际,湖心亭上,却有两位金陵客人铺毡对坐、饮酒观雪,真是罕有的高雅之士!也正因为如此,二人发现“余”后,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并“拉余同饮”,视为同“志”!而“余”的勉强喝“三大白”才与金陵客告别而去的举动,不仅表现出金陵人的饿殷勤劝饮,而且暗含“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意蕴。最后,文章以“舟子”的自语作结,更是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在“舟子”这个世俗人的眼里,“余”“拥毳衣炉火”,冒风雪顶严寒“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已经够傻的了,却不料,“湖心亭上”金陵客竟然“铺毡对坐”,围炉饮酒于冰天雪地世界中,则可谓傻中之尤甚者也!但是,高明的作者,对“舟子”的议论不作任何品评,因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余地和想像空间,真可谓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其实作者的意趣,早由其“大雪三日”之后,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明白告诉读者,这是冰清玉洁之士的超尘脱俗之举,这是独立不羁、卓尔不群正直之士的心灵告白!“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俗人见解,进一步反衬了作者高洁的志行、超拔的情趣,掩卷沉思,更令人心醉神往822682268226822682268226教学依据:我在教学此文将朗读贯穿始终,使学生在吟读、译读、品读、说读、诵读中获益,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诵读古代文言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要着眼于个性化阅读和情感体验,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鼓励学生当堂成诵,做好美文积累。②学习白描手法,了解这种写作方法的基本特征。③仔细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精妙,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④培养学生鉴赏及协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为本,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实现其它教学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孤寂落寞、清高超逸的情怀,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资源:课本、课件。教学策略:通过吟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利用译读,让学生疏通文意,扫清学生对文词内容的障碍;采用品读,在学生质疑、生生、师生之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赏析;运用说读,形成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情感体验,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注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过程:一、导入:故事激趣南宋时有一个和尚驾小船至江心读书,读前豪饮,每读一页则撕下弃于江中,而后痛苦流涕,书尽而归。二、吟读:以声传情1.教师范读。2.师生交流生字的读音和个别长句的朗读节奏。3.指导学生吟读。三、译读:疏通文意1、提出要求: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2、组织学生全班交流。要求:每一小节由两名学生合作疏通,一位负责朗读,一位负责解说大意。其他同学负责评判。3、归纳大意。4、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存储)一字多义:①余拿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白。②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四、品读:质疑赏析1、要求:研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疑问。2、组织学生质疑问难,并作适当的归纳整合。预设问题1:文章开头写道“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在清朝,为何还用明朝的年号呢?预设问题2:“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为什么这样评价作者呢?预设问题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样的雪景真的值得作者和两个金陵人痴迷吗?预设问题4:课文中间写到了“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还写到舟子的话,可为什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x3.组织学生围绕两个问题进行重点研讨:方案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方案2: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x五、说读:知己之辩1、教师在课堂的进程中自然设疑:张岱碰在湖心亭碰到了金陵客,有人认为“余”和他们是知音,遇到他们很高兴;有人认为“余”和他们是两种人,遇到他们很失落。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2、学生个性解读。六:诵读:积累美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得声情并茂,读得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形象,甚至读出自己的感悟。教学后记: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所以我在教学此文时始终将朗读视为它唯一的主题。一、读与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吟读就是与作者沟通的最好途径。所以我在课堂之初首先设计了教师的范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勾划生字词及注意长句的节奏,因为一开始就有对这些细节的注重,所以学生在齐读第一遍时就有了不错的效果。再经由师生对古人读书神态的探讨,学生便能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读文章了。二、读与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意的明了必须在读中可以实现。然而,由于七年级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还不多,所以仅仅读课文而度出文意是不简单的。因此,我让学生借助课下的注释同桌间合作来解决翻译的问题,在翻译的过程,自己作适当的点拨。在译完之后又让学生归纳各段大意,这是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从效果来看,同桌间合作翻译比各自为阵要好很多。三、读与品在让学生品读课文的时候,我起初想到的是全面,字字句句都力求读出其言外之意,但过后一想一节课品得太多反而什么也记不住,所以我不求全面,但求深刻。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由质疑,然后选择了其中可以上下勾连,左右逢源的问题进行探讨。在品析课文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插图,只安排不到2分钟的时间,用于白描这个教学目标的落实上。我想白描的写法,应该用白描的教法才显得和谐!四、读与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在与同学们探讨“强”字的含义时自然过渡到“张岱碰在湖心亭碰到了金陵客,有人认为‘余’和他们是知音,遇到他们很高兴;有人认为‘余’和他们是两种人,遇到他们很失落。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样一个辩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暗合了课标的要求,也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五、读与诵中小学生都有诗词美文积累的要求,此文就是一篇美文,属后辈力推的经典,所以,我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熟读成诵,熟烂于心,让文中的营养化为自身的血肉。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现在“自主、合作、探究”成了老师们安身立命的法宝,谁不在教学中安排几个“质疑、讨论”的环节就仿佛来自火星。若知道今人如此拘泥,孔子他老人家当年定会砸烂“教无常法”的牌匾。可惜我也在有意无意之中也不能免俗。新课改注重的是理念,而非形式的变换。我想,最上乘的教学,不是精彩,而是自然。技巧发展到巅峰,则化于无形。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却在这大放厥词,真是贻笑众生。另外我对于吟读、译读、品读、说读、诵读的说法也不怎么科学,因为每一次读课文感情应该是复杂的,不一定就仅仅在吟在译在品在说在诵,但囿于学识粗浅找不到更好的概括语言,敬请各位专家指点。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