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导探式”课堂教学法的实践与认识

“导探式”课堂教学法的实践与认识

时间:2008-6-21 9:18:16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导探式”课堂教学法的实践与认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本文将结合案例,谈谈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导探式”教学的几点认识。一、在概念教学中,从概念发生的过程设计问题,创设观察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切忌直截了当地就定义而讲定义,应更多地从概念的产生、发展过程中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观察情境。问题永远是激起学生探究动力的源泉,相信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而且也使他们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如在讲“任意角概念”时,以钟表为背景,设计如下问题:问题1:若钟慢了1小时,应怎样校准?此时时针、分针、秒针各走了多少度?问题2:若钟快了1小时,又应怎样校准?此时时针、分针、秒针各走了多少度?问题3: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发现了什么?由此角的概念是否该推广?怎样推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不仅加深了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热情。二、在定理、公式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创设想象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定理、公式的教学时,应设计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提供想象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进行猜想及证明,把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活动过程进行,自始至终让学生有活动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创造欲望,时时处于积极创造的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讲“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时,以门的开与关为背景,把门的边缘看作直线a,门轴看作直线b,墙面看作平面α。问题1:直线a与平面α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问题2:当门绕着门轴转动时,为什么有无数条直线都与平面α平行?这类动直线α依赖于什么?问题3:ab时,a就平行于α吗?需要加上什么条件能使aα问题4:若ab,aα,则a一定平行于α吗?还需要加上什么条件?问题5:有前面的探究,发现了什么?可猜想出什么结论?在教学中,不是将定理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归纳、猜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动口,提高了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观察、归纳的能力及创新意识。三、在例(习)题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创设求异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本例(习)题是“问题”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对例(习)题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大胆猜想、积极探究、拓广引申,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如在讲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时有这样的一道例题:“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证明交点的个数f(n)等于n(n1)/2、”。在讲之前,可设置如下情境:情境1:有位同学问,平面内两条不平行的直线,有一个交点,若有三条两两不平行,且不过同一点的直线交点个数是多少?若继续问4条、5条、n条呢?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易发现f(3)f(2)=2f(4)f(3)=3;f(5)f(4)=4,x引导学生猜想:f(n)f(n1)=n1。然后将上式两边分别相加得:f(n)f(2)=。若这位同学又问为什么呢?这就要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情境2:若将例题的结论改为:“这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多少部分?试证明之”。这就成了一道探索题。情境3:若将例题中的平面改成空间,直线改成平面,结论又如何呢?这就是一道开放题。通过课本的一道例题,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依据,引导学生变更题设条件,探索相应的结论,及对结论进行适度的引申、推广、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