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从屠呦呦获奖反思急功近利的学术计划

从屠呦呦获奖反思急功近利的学术计划

时间:2012-11-23 8:47:59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9月12日,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评语引自拉斯克基金会网站),被授予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成为获此奖的中国第一人。在生命科学领域,“拉斯克奖”的重要程度仅次于诺贝尔奖,有诺奖“风向标”之称。据此有舆论称,中国科学家终于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既不是院士,甚至没有博士头衔,多年默默无闻的屠呦呦,终于走进了公众视线。(文汇报9月15日)对于屠呦呦的获奖,有“诺奖情结”的国人,开始憧憬,但内心也充满不安,担心81岁的高龄,会成为其问鼎诺奖的障碍。而其实,如果国人真正期待中国学术能登上世界最高峰,就应该从屠呦呦的经历中,反思这种盘算何时能获诺奖的畸形心态,以及围绕各种成果、获奖,而推出的各类极具功利色彩的人才计划、学术计划。屠呦呦的获奖成果,出自上个世纪70年代,距今已近40年。如果不是这次获奖,她根本不可能被公众知晓...
请先登录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