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评议党员且莫流于形式

评议党员且莫流于形式

时间:2008-12-5 20:12:06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体,verdana,arial,helvetica,sansserif民主评议党员是加强对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措施,在实践中受到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普遍欢迎。但是,最近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存在着把关不严、质量不高、功能弱化等问题,个别单位甚至敷衍应付、留于形式。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标准不明确,评议凭印象。一些单位党组织没有把民主评议党员与单位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衡量党员格次的标准不明确,党员凭印象评议,容易出现因党员岗位、素质、了解程度不同而出现偏差,有的甚至凭感情评议、凭利害关系评议等。二是程序不到位,评议简单化。民主评议党员一般须经过组织发动、自我评价、民主评议、支部初定、党委审定五个环节。但一些党组织常常是省去了前两个程序,直接进行评议,且往往是只评不议、过于简单;有的单位甚至是领导提个意见,提交党员大会表个决,或者是宣布一下,口头征求大家意见;少数农村党支部甚至连会都不开,几个负责人定个结果,一报了之。三是评优不评劣,评议结果运用不好。民主评议党员的主要目的是表先促后,强化党员管理。但一些党组织往往把民主评议党员变成了推荐优秀党员,评出几名优秀外,其余均为合格,很少有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党员,导致党员队伍“出口”不畅。一些党组织不重视评议结果的运用,对评出的优秀党员不注意表彰或是只限于精神鼓励,缺少必要的物质奖励,淡化了党员的争先意识,使民主评议党员的功能弱化。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领导重视不够。一些党组织负责人没有能够把民主评议党员作为加强对党员管理、发挥党员作用、促进单位工作的内在需要去认真抓,而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甚至把民主评议党员当负担,敷衍应付,得过且过。二是检查督促不力。一些基层党委对所属党(总)支部的民主评议党员情况不管不问,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少数党委对基层上报的评议结果不认真审核,除对表彰优秀党员名额进行平衡外,其余往往是一概认可,淡化了对评议结果的运用。三是好人主义作崇。一些基层党组织认为,在民主评议党员中评出不合格党员,既伤害了同志感情,也影响了单位声誉,不如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即是有不合格党员,也往往是内部消化,对下不对上。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不到位,削弱了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直接影响了党员队伍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特别是影响到对一些不合格党员的妥善处置,导致党员队伍的出口“不畅”。一些不合格党员长期留在党内,不仅影响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而且由于个别人的不良行为败坏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迫切需要通过严格民主评议党员这种有效途径来加以纠正和完善。严格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当前应着力抓好四个方面:一是要坚持标准,增强评议的准确性。基层党组织要紧密结合不同行业的工作实际、结合党员的思想实际、结合各支部的具体特点,严格制定出不同格次党员的具体标准,特别是对优秀党员和不合格党员,要有明确的否定条件。用标准来规范党员行为,以便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评议中明辨是非、有据可依,增强民主评议党员的可操作性。二是要严格程序,扩大评议的民主性。要坚持自己述、党员评、群众议,评议结合,程序到位;要将评议结果通过适当方式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议;要把自我认格、党员评格、群众评议、组织审定有效地结合起来,确保评议结果的客观公正;要在半年初评、年终总评的基础上,延伸到季度评、月月评等,适当增加评议次数;要在党员评党员的基础上,开展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干部,扩大评议的民主范围。三是要下管一级,加大督查力度。要把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加强督促检查。基层党委要派人参加所属支部的评议工作,监督指导全过程,对各支部上报的评议结果,要认真审核,慎重决定;对个别明显不符合党员标准的不合格党员,要重点掌握,以便在评议中引起注意,确保评议结果的严肃性。四是落实奖惩,合理运用评议结果。对评议出的优秀党员,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并给以适当的物质奖励,享受一定待遇;对于表现突出的,可推荐上级表彰,优先提拔重用;对评议出的不合格党员,要严肃进行组织处理,确保“出口”畅通;通过表先促后,提高民主评议党员结果的权威性,真正使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成为教育管理党员队伍的有力武器和有效途径。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