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时间:2009-1-4 1:33:35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让素质教育走进课堂教学中去,在广大教育者心中已达成了共识。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成效。当前,一些小学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仍然显得陈旧落后,未能摆脱呈现注入接受这样一种因沿袭形成的旧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我们应该舍弃这种陈旧的教法,取而代之应是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讨论发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它使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地讨论或争论,并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理解问题,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那么,如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呢?近两年来,本人对讨论发现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希望以一孔之见,引起同行的共鸣。一、以趣为引,导入讨论。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能积极参与教学,愉快地投入到求知的讨论之中。因此,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他们的好奇心理,想方设法激发他们敢于思考、敢于讨论、敢于创新的兴趣。例如,在教《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比较多的教师采用了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或让个别学生到讲台操作实验来直接得出结论的方法,学生也许能记住了公式及计算方法;但这种方法,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抑制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推导圆锥计算公式时,我则通过小组实验和议论,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公式推导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判断、分析、概括、推理,最终去发挥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首先,进行直观演示,引入实验。让学生把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圆锥体与什么形体有着密切的联系?于是,我顺势点拨,使他们产生疑问: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去发现知识的所在。1、出示实验记录表,明确实验要求。实验器材(1)号圆柱形容器圆锥形容器(2)号圆柱形容器{其中圆锥形容器与(1)号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高;与(2)号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和高。}实验过程第一次实验第二次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1)号圆柱里,次正好倒满。在空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2)号圆柱里,次倒满。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的圆柱体积的。圆锥体积计算公式v锥=2、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按实验的要求,填好实验登记表,观察比较实验器材,明确第一次实验每组所用的圆柱、圆锥容器是等底等高,并且每组容器的大小各不相同;而第二组实验所用的圆柱、圆锥容器是不等底等高的。在第一次实验时,通过各组实验结果的汇报,使全体学生发现:虽然每组所用的圆柱、圆锥容器的大小各不相同,但实验时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倒3次就刚把圆柱形容器装满。再通过小组议论,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第二次实验时,我启发学生:如果没有等底等高的前提,那么圆锥的体积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通过实验汇报,学生茅塞顿开:如果没有等底等高这个前提条件,那么,圆锥的体积就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由此强调了等底等高的关键性。经过实验,学生清楚地发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而且使他们认识到知识具有迁移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多次的实验操作,才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认识到知识的内在规律。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二、巧妙设问,激发讨论。好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训练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发现知识的规律。在课堂提问设计方面,我很注意以下几点:1、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巧设课堂提问。教师必须掌握好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除了认真分析教材,还要了解编者的意图。在开始考虑设计问题时,同样一个教学目标、重点或难点,采取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则会有不同的收效。提出的问题除了要有思想性和趣味性外,还应注意其可行性。在答问过程中,要及时掌握学生获得知识的反馈信息,同时,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2、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难易结合地进行设问。学生认识事物总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课堂提问必须要遵循这个规律,不要过易或过难,这样不但不能诱发学生积极思考,不利于讨论,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问题过易,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若问题太难,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一般来讲,应考虑到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内化得如何,再提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深刻体会的问题。3、变换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不要只为了课堂气氛的热闹。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发问,敢于发问,善于发问。若教师能调动学生积极地发问,常常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提高了问的质量。例如,教《正反比例练习课》一课,当学生已做了一定量的练习时,让他们自由地提出自己在课外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其中有一道是这样的:一个圆的面积一定,它的周长和直径成比例。认为成正比例的学生说:因为圆的周长除以圆的直径等于圆周率,圆周率是一个固定的值,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成正比例。认为成反比例的说:s是圆的面积,c是圆的周长,d是圆的直径,因为s=cdivide4prod=ctimescdivide4prod=prodtimesdtimescdivide4prod=dcdivide4,s=dcdivide4,dc=4s。已知面积s一定,4s也一定,也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积一定,所以圆的周长和直径成反比例。认为不成比例的就说:因为圆的面积一定,也就能求圆的直径,求出直径也能求出圆的周长,那么这三个数就都是一个不变的值,所以圆的周长和直径不成比例。学生讨论得相当激烈,于是,我因势利导,加以启发,让他们再清楚地发现,无论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关系,必须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道题,如果没有圆的面积一定这个条件的限制,周长与直径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时它们成正比例。有了圆的面积一定的条件,周长与直径都是固定数,根本就不存在扩大或缩小的变化,也就谈不上存在比例关系。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不成比例。经过多次的讨论,同学们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方面的认识更加深刻。以上的点滴之谈,只是本人在讨论发现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些见解。教无定法。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才能使讨论式教学法得以深入和发展。三水区西南第六小学吴光华(本文获2001年三水区论文一等奖)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