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教育的本质探讨:柏拉图《理想国》研读

教育的本质探讨:柏拉图《理想国》研读

时间:2009-11-17 11:21:08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张斌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于雅典一个名门望族家庭。柏拉图原名为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因其身材高大、前额宽广、仪表堂堂,他的体育老师给他起了个绰号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的意思)。柏拉图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和当时的其他贵族子弟一样热衷于政治。20岁左右,柏拉图拜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为师,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统治雅典的民主派处死后,柏拉图被迫流亡国外,先后到过北非的希腊殖民地昔勒尼(当时是希腊世界著名的数学哲学活动中心)、埃及、南意大利、西西里岛等地。在广泛的游历中,柏拉图不仅了解了多种文化和学术成果,而且接触到各国的政体。在长期的思考中,柏拉图逐渐形成了一种重要的政治思想。他指出:“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任务,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x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 为使自己的思想主张成为现实,柏拉图曾三赴西西里,力图把西西里的统治者“教育”成为贤明的君主,但均遭失败。此后,柏拉图回到雅典,并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城外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建造的花园附近创立了学园(或称“阿卡德米”,academy)。学园以培养具有高深学问、德才兼备的未来政治家为宗旨。柏拉图在此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声学、植物学、哲学等课程。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因此而得名。柏拉图学园遗址 柏拉图才思敏捷,涉猎广泛,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巴曼尼德篇》、《会饮篇》、《斐多篇》、《斐得若篇》、《美诺篇》、《普罗泰哥拉篇》、《高尔吉亚篇》、《政治家篇》、《法律篇》等。 二、理想国家中的教育 《理想国》全书共10卷,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关于理想国家的构思和设想;关于国民及执政者的培养教育问题。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考察了当时希腊人所知的各种政体,进而提出了关于理想国家的主张。他认为,一个理想国家应当由生产者(农民和工商业者)、卫国者(军人)和护国者(统治者)构成。这三个等级具有不同的美德,在国家生活中发挥不同的功能。只有当社会不同等级均能各守本分、各司其职,才能形成使全体国民都能获得幸福的“正义”的国家。柏拉图特别强调,理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该是哲学家,或使哲学家成为国王(即“哲学王”)。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权利和聪明才智结合起来,从而使正义得到发扬光大。在柏拉图看来,国家的基础在个人,个人的基础在心灵(灵魂),因此,国家以心灵为基础,内心的状况乃是国家的超政治基础。政治方面的改善必求之于超政治的基础。所以,理想国的实现,不仅是通过教育培养哲学王当政,更主要是依赖教育培养完善的灵魂,使统治者认识理念,认识绝对价值,发展其灵魂中的理性部分。 (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灵魂转向柏拉图认为,一切个别的、具体的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因而是不完善的、相对的、乃至虚幻的。但世界上还存在某种一成不变永恒存在的东西,那就是“理念”。理念是作为具体事物的本质而存在的,它是永恒的、真实的、完美的。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形式是“善”。他用太阳来比喻“善”理念在整个理念世界中的最高地位(即“日喻”)。太阳提供了光,使我们得以看清物质对象,善也提供了“光”,使灵魂得以悟解理智的形式。在柏拉图看来,这个善乃是整个可知世界之所以可知、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并且间接地成为可见世界之所以可见、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人的灵魂要从可见世界转入可知世界,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善”理念。同样,执政者学习的最高目标也是认识这个最高的善理念。 在“日喻”中,柏拉图将统一的世界划分为二: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现实的太阳统治着可见世界,理念的善统治着可知世界。灵魂由可见世界转入可知世界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思想攀登的过程,这同时也就是从心灵的最低等级上升到最高等级。这个认识过程或心灵转向过程由低到高可分为四个阶段(或等级)。第四等级:是对可见世界“影象”的认识,所谓影象,就是指一切实际存在的、具体的、可感事物的阴影或摹本之类的东西。在对可见世界“影象”的认识时,灵魂处于“想象”的状态。这是最低一级的认识(知识)。离理念的真实还有三层。所以它存在的真实性最低,认识的清晰性最低,自然的,价值等级也最低。柏拉图把包括《荷马史诗》在内的文艺作品都放在灵魂的这一等级中。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主张把这类诗歌逐出国境。第三等级:感官面对实际的东西,即我们周围的事物以及一切自然和人造物。这时,他的灵魂状态从想象状态转向“信念”状态。按照柏拉图的理解,这个阶段的认识对象——那些具体的实物(例如,人、牛、花、桌椅等),都还是人、牛、花、桌椅等理念的不完善的摹本。柏拉图把第四等级和第三等级这两个阶段中对可见世界的认识,合称为“意见”。第二等级:认识开始升级,进入可知世界。认知的对象是数学以及类似数学对象的东西。灵魂处于“理智”的状态。第一等级:如上所述,柏拉图认为,受教育者经过从想象、信念到理智的漫长灵魂转向过程,已经部分地进入了理念世界。当灵魂上升到最高的以纯理念(也就是最高的善的理念)为对象的“理性”状态时,就最终实现灵魂的转向,培养“哲学王”的教育过程才算最终结束。柏拉图把这两个阶段里,对可知世界的认识可合称为“知识”。灵魂从想象、信念、理智直到理性的上升过程,既是一个认识不断上升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受教育者灵魂转向的教育过程。 柏拉图用囚徒来比喻生活在可变的现象世界中缺乏哲学知识的普通人,他们从小被深囚于洞穴之中,因为被捆绑着,眼睛只能看到洞穴后壁,在其背后高处有火光,在火光和被囚者之间有人、动物等实物在活动;由于光,这些实物的影子投射到洞壁上,被囚之人会不可避免地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物本身。当有人硬拉某个囚徒离开昏暗的洞穴,见到阳光时,起初他的视力会不适应强光,渐渐地,他才能观看真实的事物,最终直接观看太阳,才终于察觉以前一直为影像所欺骗。这里洞穴里的世界喻指现实世界、可见世界,洞穴中的火光喻指太阳的能力;洞穴外的世界喻指理念世界、可知世界。从洞穴走到洞外,直到见到太阳的过程,就是一个灵魂转向的过程:灵魂从以个别事物(洞壁上的影像)为对象,转向理念世界(地面上事物),最终转向善(太阳)。普通人就是被束缚在洞穴里的人,往往只满足于对可感知事物的了解,他们获得的也只能是分有理念的、掺假的、甚至是混乱的事物“意见”。而哲学家就是走出了昏暗的洞穴,看到阳光世界的真理、存在本身以及理念的人,他们获得的知识是对事物理念的认识,因为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完美的,所以他们获得的是真正的“知识”。 柏拉图认为,这种关于理念、真理、绝对价值的认识虽然是灵魂里没有的,但认识理念和善的这种“能力”是早已存在于灵魂中的,不管在阳光下的可视,还是在黑暗里的茫然,眼睛本身有可视的能力这是肯定的。光与黑暗仅仅是可视的条件,却并不能影响眼睛的视力。所以,教育只是把这种能力引导到正当的方向,由看洞壁影像转移到看太阳,教育就是促使灵魂的转向。 (二)教育过程和课程设置 柏拉图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哲学王,通过教育培养完善的灵魂,通过教育最终实现他理想中的正义和美好的国家。他完整地论述了这种教育的过程。柏拉图主张实施优生和早期教育,强调由国家管理教育事务,对全体公民子弟实施同一教育。这种教育分为几个主要阶段:(1)3—6岁:儿童被送到神庙附设的儿童游戏场,由国家指定的专职人员抚育,并按照同样的要求进行培养,以养成同样的爱好,形成固定的行为习惯,为社会秩序的稳定打下基础。(2)6—17岁:男女儿童分别进入国立的初等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音乐和体育。在古希腊,音乐和体育所涉及的内容是远比当代广泛的。(3)17、18—20岁: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尤其是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门课程(即四艺),并要求将这些知识尽可能运用于军事的实践训练。教育任务是培养学生勇敢的美德,使之成为坚定的卫国者——军人。这一阶段结束后进行再次筛选。绝大多数人将成为英勇善战的部队军人并以此为终生职业。其中少数才智优异适合于理智活动的青年继续学习。(4)20—30岁:这个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四艺”(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理论)。与此前阶段不同的是,从分散学习改为综合学习和研究。而且,学习的目的也较以前大不一样,这一阶段学习“四艺”的主要目的是为促进灵魂转向理念世界,同时也是为学习辩证法打好基础。柏拉图明确指出,“四艺”中的算术与一切技艺的、思想的和科学的知识都有关系。算术不仅能训练人的计数能力,还能提高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清楚明晰的判断能力。几何学,也不仅仅是由于它在日常生活或军事实践中的广泛用途,还在于其中的高深东西能够帮助人们较容易把握善的理念,“能将灵魂引向真理”。算学是研究“一”的,这是整体的“一”,抽象的“一”,几何是认识永恒事物的,因而它们是理念与具体事物的桥梁,学习算术是为了把灵魂从可见的事物引向抽象的事物,从变化的现象世界转向实在的理念世界,几何则使人赶超感性世界。天文学的对象是宇宙星空的运动,使人直观和谐的最高典范——天体,从整个宇宙的和谐关系中发现那和谐一致的善和完美。柏拉图认为,研究天文学的任务是唤起思考,使心灵勤于和善于进行抽象的思考。天体中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之快绝不是人的肉眼能追逐到的,只有理性思维才能设想,才能把握。因此研究天文学需要“正确地使用灵魂中的天赋理智”,“使灵魂的能力向上”。音乐理论不是停留在对音乐的欣赏,也不是停留在“寻求可闻音之间数的关系”上,而是要求用“心灵”倾听音乐,要深入“考察什么样数的关系是和谐的,什么样数的关系是不和谐的,各是为什么”。学习音乐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美者和善者”。(5)30—35岁:10年学习后,大多数人被分配到政府任职,其中极少数出类拔萃者再继续学习5年,学习最后一门课程,也是最重要的学科——辩证法。柏拉图认为辩证法是最高深的学问,是指导人类认识永恒不变的真理——善理念的科学。辩证法的教育,是最高统治者的必修课而且只有极少数、善于抽象思维的人才适合研究辩证法,才能掌握辩证法。(6)35—50岁:课程学完之后,还需要用15年的时间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和考察,一方面获得丰富的实际经验,另一方面则是经受各种考验;然后,再从那些接受过高深辩证法教育且在实践中通过最后考验的人中挑选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到50岁时,经过这一系列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锻炼,受教育者终于离开了洞穴,看到了太阳,看到了真实的实在和善。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标——哲学王的培养终于宣告完毕。拥有善理念的哲学家成了城邦的统治者,成为“哲学王”,教育和政治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真理与权力实现了高度的统一。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正义终于得以实现。 柏拉图是西方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文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理想国》被18世纪法国伟大思想家卢梭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教育著作。其中所阐述的教育立国、精英教育、以心灵改善作为教育目的以及以“四艺”为重要教育内容等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和实践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