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关东民间谜语的产生环境与文学特征

关东民间谜语的产生环境与文学特征

时间:2009-11-9 22:33:55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摘 要:谜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种融知识性、文化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一种游戏。在关东民间,这种益智增趣的猜谜活动非常盛行,俗称“破闷儿”,学名民间谜语。民间谜语多为民间文学中一种特殊的韵文形式作品,它是表现人民智慧、培养和测验人民智慧的民间语言艺术。本文从关东民间谜语产生的环境、谜语起源、民间谜语的文学特征及其所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独特的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论述。关键词:关东;民间谜语;起源;艺术特征一、关东民间谜语产生的环境为你打我,为我打你,打得你皮开,打得我出血。(蚊子)①身穿绿袍头戴花,我跳黄河无人拉,只要有人拉一把,一身绿袍脱给他。(沤麻)②猜谜是一项雅俗共赏、养性怡情、轻松愉快的大众文化娱乐活动。在关东民间,这种益智增趣的猜谜活动非常盛行,俗称“破闷儿”,学名民间谜语。是民间表现智慧的一种口头艺术的特殊形式。深受关东人民所喜爱,历经百代而不衰。今天它仍然是一种活在人民生活中的艺术手段。谜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种融知识性、文化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一种游戏。民间谜语多为民间文学中一种特殊的韵文形式作品,它是表现人民智慧、培养和测验人民智慧的民间语言艺术。谜,“从言、迷”(《说文解字》),③它是一种具有迷惑作用的语言艺术。主要特征是:对事物不作直接描写,而是通过隐喻和暗示去表现,让人们根据暗示提供的线索,经过思考猜出这个事物。结构上由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谜面又叫喻体,是谜语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提出的问题;谜底又叫文本,是谜语的题旨,问题的答案。底面之间由事物的共同点相联系。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就是以“花生”为谜底的民间谜语。它把花生的几个部分分解开来,用与它形状,色彩相像的物体作比,把底面联系起来。关东民间谜语是指产生于关东民间、流传于关东民间的谜语。关东,就地域而言,泛指山海关以外;就方位而言,通称我国东北。关东地区是个多民族地区。远古称这些民族为东北夷。“夷”,《说文解字》说其从大从弓,是个古代猎人的形象。华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肃慎、挹娄、勿吉、夫余、高句丽、东胡、鲜卑、契丹、女真、室韦、蒙古、满洲x都曾在这里创造过关东文明。汉族,多由中国内地北部迁移而来。其迁移的时代,从周武、从秦汉、从盛唐、从明清皆有不停流入的人群。清初,“招徕流民”;雍正,“借地养民”;乾隆,边门松动;④(乾隆五十六年(1791)至嘉庆四年(1799)边门松动,前郭尔罗斯辅国公恭格喇布坦私下放垦土地26万亩,招收垦户2330户。)光绪,“移民实边”形成了大规模的开发关东。关东,是关东各族人民的关东,关东文化是关东各族人民长期融合形成的文化。清中后期,关内连年荒旱,民不聊生,“逃荒”(关东语音“讨荒”)成了不可阻挡的人流。逃荒人群中有单身闯关东和挑着幼小儿女,领着妻子全家逃荒两种。单身闯关东人群,或挖煤,或淘金,或放排,或垦荒,多宿于大伙房,长工屋。全家逃荒来关东的自耕农是很少的。因为他们没土地,特别是连起码的牲畜农具也没有。所以大多数逃荒者仍是给地主当长工。无疑,他们也得居于大伙房、长工屋。关东,多处在北纬40度到50度之间,冬天气温多半在30度以下。山南海北的人居于一处,白天劳动一天,夜间闷坐无聊,又无灯烛,漫漫冬夜,昼短夜长,最有趣的消遣方式莫过于斗智猜谜。久而久之,便成了风习。这也是关东猜谜活动称为“破闷儿”的缘由。这当是关东民间谜语产生的环境。二、关东民间谜语的文学特征民间谜语既然是民间的,它就必须具备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其一当是它的集体性。指其产生、完善、变异、流传的集体性。诚然某一个谜语,可能出自某个人之手,然而对包括它在内的整个民间谜语来说,它的产生、流传、修改、完善绝离不开集体。其二是它的口头性。这不仅涉及它的产生来源、流传途径,还涉及它的存在形式,发展方式。其三是它的流传性。一切民间谜语都要经过流传的考验,这是一个承认过程。一切民间谜语只有经过流传的检验、完善、发展(也包括淘汰),才能被群众接受,并长期流传。无可讳言,民间口头文学和文人书面文学也会有某种程度上交融。不过它依然要过经过口头的传播和流传的修磨。只有如此,才会发生质的变化。这就是民间谜语有别于其它谜语的基本特征。关东民间谜语除具有上述基本特征外,还有其自身的特征。由于解放前,关东民间谜语多产生于乡村,产生于长工棚、大伙房,所以与文人灯谜有明显差别。具有粗犷、风趣的特点。谜面普遍句式整齐,和谐上韵,生动形象,好记易传。并且题材广泛、包罗万象,表现了关东风情,展示了关东独特的社会风貌,生活生产和风俗习惯。随着关东的开发,中原地区的农民大量涌入关东,促进了关东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这就形成了关东民间谜语的广泛的社会背景和独特的艺术特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题材的广泛性关东民间谜语题材广泛,包罗万象。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或现象,在谜语中都有相应的反映。如:关于社会生活的:吃阳间饭,干阴间活。(矿工)⑤关于家庭生活的:一间房,两家住,一家开粉房,一家开面铺。(妇女做针线活用的“粉线口袋)⑥关于人的动作行为的事谜:忽忽悠悠象驾云,出门千里未动身,看见美景未睁眼,吃了美味未沾唇。(作梦)⑦关于宇宙、动物、植物、矿物、人体器官、各种职业都有物谜,或者说凡自然、社会与生活所及,无不制成谜语。2、鲜明的人民性谜语中很多谜面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并带有鲜明的时代和阶级特色。如:黑船装白米,送进衙门来,衙门八字开,空船转回来。(吃瓜子)⑧这是用比喻手法讽刺旧社会衙门的搜刮和掠夺。又如: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不提起倒也罢了,一提起泪洒江河。(竹船篙)⑨这首短谣不正是旧社会妇女命运的生动写照吗?在封建家长制的统治下,妇女出嫁以后就成为家庭奴隶,受尽旧礼教的压迫和摧残,生活痛苦不堪。谜面文义如同一个童养媳的控诉。有的谜语还表现了某些反抗的情绪,如:两耳尖尖嘴更长,青钢一片口中藏,世间多少不平事,请得它来尽扫光。(刨子)⑩还有带更强烈的政治性的:如:上山息息索索,下山捣乱江河,文武百官捉我不到,皇帝老儿奈我如何?(风)b11这些谜语的形象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旧社会官府压榨人、穷苦人的遭遇、妇女的悲惨命运等社会生活问题。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愁苦生活和对统治阶级的仇恨与反抗,反映了人民斗争的智慧。人民性不仅反映在阶级性上,还反映在人生观、道德观、善恶观等方面上。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b12嘴尖身细白如银,体轻不值半毫分,眼睛长在头顶上,只认衣裳不认人。(针)b13这里表现了劳动人民多么深刻的人性。有些可以说是以谜为载体的情感强烈的短诗。3、丰富多彩的民俗性很多谜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关东风情,展示了关东独特的社会风貌,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如:姐俩一般胖,总也不上炕,上炕就顶嘴,顶嘴就打仗。(棒槌)b14它反映了北方的生活民俗。东北冬季长,天冷,不便洗濯晾晒。为使长时间不洗的被里被面拆时好洗,多在洗后用淀粉浆好,然后放在捶布石上用特制的棒槌捶平。每到入秋,到处都可以听到叮咚叮咚的捶布声。小玩意不大,房笆上挂,冬闲一冬,夏忙一夏。(窗户钩)b15关东农村过去的窗户多为上下扇对折。春夏秋季,上扇窗户白天多用窗钩吊起。一物生来平松,洼地尽显英雄,虽然不是忠良将,力保四方定太平。(垫炕桌的“木楔”)b16东北习惯住火炕,吃饭用炕桌。炕面不平,所以多在桌腿上挂一块木楔,用来垫桌腿。住过火炕的会感到特别亲切。一个老头黄不老,张开大嘴要吃草,满脸是皱纹,耳朵不老少,松开靠边站,梆上它就跑。〖fjf〗蚡〖fj〗〖fjf〗鍶〖fj〗b17东北农民喜欢穿的“〖fjf〗蚡〖fj〗〖fjf〗鍶〖fj〗”,用整块皮子(牛皮或猪皮)兜帮拿褶制成,上有六个“耳子”备穿绳系用,絮鞋用的草叫乌拉草,被誉为“关东三宝”之一。关东人民在这里多么形象地表现了自己民俗的方方面面。4、启迪智慧的教育性猜谜是一种有趣、有益的活动,深受人民群众所喜爱。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智力、活跃思维、丰富精神生活。由于谜语植根于人民生活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所以它的思想教育和认识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大量的谜语通过描述事物的特征,锻炼人们的思考,并提供各种知识。今天,谜语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尤为突出。民间谜语集民间普遍流传的谜语,以其常具新鲜的感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联想,滑稽的情调,引起儿童的思考。对于启迪儿童智慧,增长儿童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发展儿童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认识事物,认识生活,同时还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艺术陶冶作用,培养孩子对劳动和劳动产品热爱的思想感情。孔明借东风,周瑜用火攻,八戒哈哈笑,曹操怒气冲。(蒸馒头)b18谜面用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作喻体,体现了一定的文学知识性。5、独具特色的文学性民间谜语语言精炼、流畅、诙谐而有意境,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并善于用文学表现手法。谜面多用拟人、夸张、比喻、排比等文学表现手法描述事物的特征,通常都用精炼而富于形象的口头诗歌的语言构成,每句以五、七言为最多,句式有两句、三句、四句不等,最长见的是四句式。多数押韵,所有的谜面语言总是异常顺口、节奏鲜明。如:一棵小树不大高,小孩爬在半山腰,身穿小红袄,头戴红缨帽。(玉米)b19谜语画面清新,又有生动的形象,合辙押韵,读起来上口,引人思考和联想。谜语的文学艺术性质是不容抹杀或忽视的。虽然不把它作为咏物诗,但我们却认为,谜语有许多作品不仅表现了人民的智慧,也通过谜面的艺术形象往往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态度或社会特点。弯腰树、弯腰台,弯腰树上挂银牌,谁要猜着我的谜,我把世界翻过来。(犁)b20谜面最后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暗示犁的特殊功能,同时在自豪的口吻中也流露出人民改造世界的英雄气概。一人送我到孤州,我到孤州昼夜愁,三餐茶饭无人送,风吹日晒雨淋头。(稻草人)b21关东农民为防雀类啄粮,常扎个“稻草人”插在地里。人民把它编成谜,谜面语言却从另一方面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旧社会官府压榨百姓,给百姓带来悲惨生活遭遇的社会现实问题。关东少数民族谜语中,古朴的咏物诗式的谜语,更具拟人化的特点,如蒙古族谜语:无喉却有声,有耳不能听,有眼看不见,无箭却有弓。(马头琴)b22再看:水的形体,火的性格,聪明人用了它更聪明,糊涂人用了它更糊涂。(酒)b23其刻画可谓淋漓尽致。蹲在房门旁,生人休向前,若要见主人,倏然躲一边。(锁头)b24它以看门狗做暗喻,隐讳地描绘出锁头的特殊作用。可见制谜人的匠心。6、诙谐幽默的趣味性趣味性是民间谜语得以广泛流传的生命所在。首先是有趣,能让人解闷,然后人们才去口耳相传,逐渐的流传下来。很多谜面形象生动,隐喻巧妙,语言诙谐,结构多变,情节新奇。如:石头层层不见山,路程短短走不完,雷声隆隆不下雨,大雪飘飘不觉寒。(推磨)b25通过富有诗意的描写,引起人们美好的想象,把推磨的劳动描写得很有情趣,耐人寻味。又如:从南来个黑大汉,腰里插着两把扇,走一步,扇一扇,阿弥陀佛好热天。(乌鸦)b26这个谜语把扇翅飞行的乌鸦比作黑脸大汉,形象生动活泼,底面扣合贴切。最后一句由第三句引出,幽默诙谐,更起到迷惑人的作用。关东民间还有一部分产生在长工屋、大伙房的“荤破素猜”或“素破荤猜”的谜语,虽大部分有失风雅,不宜传播,但有些还不为过,颇有粗犷风趣的特点。如:一捆秫秸不一般高,大伯子搂着兄弟媳妇腰,老公公上前亲个嘴,惹得全家直吵吵。(打一乐器:笙)b27品味起来,形象生动,别有一番风趣。不难看出,人们在猜谜的活动中不但可以增加生活的乐趣,而且还能得到美的启迪和精神的享受。谜语一旦猜中,会顿觉心胸开朗,为之陶醉,享受着成功的乐趣。历史悠久的关东民间谜语继承并发扬了传统谜语的优良传统,它象一面镜子,反映着浓郁的时代气息,真实地表现了关东人民的思想面貌、生产生活、社会风情和民间习俗,也反映了关东人民丰富的知识修养和聪明的智慧情操,再现了广大人民高超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今天,不断前进的社会,日益丰富的生活,象一道永不枯竭的清泉,为新时期民间谜语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厚的素材。内容更丰富,格调更清新,题材更广泛的谜语已日益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开来。新的谜语的不断产生,不仅为关东民间谜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对促进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和活跃群众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也将进一步丰富民间文学的知识宝库。注 释:①②伟宏编.中国谜语大观[z].海风出版社,2000.③b18b20钟敬文.民间谜语的起源、种类[a].民间文学概论[c].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327,337.④大清会典·事例卷[z].第158页.⑩b11b25段宝林.谜语的历史[a].中国民间文学概要[c].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209,210,212,213,214,217.⑤⑥b12b13b14b15b16b17b22b24b26b27(中国谜语大观)伟宏编海风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⑦⑧⑨(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乌丙安民间谜语及其艺术特点236)b19(民间文学概论汪玢玲谜语的艺术性263)b21b23中国民间谜语大观李永文编明天出版社)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