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无私的奉献

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无私的奉献

时间:2008-9-23 16:00:44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无私的奉献步入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伦理学教育基地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展台内陈列的一份份文稿。其中,有的已经纸页泛黄,字迹班驳。确切的说,那不是文稿,而是志愿捐献遗体或器官的志愿者的遗嘱。一份份地顺序读下去,我不禁对那些已经去世的志愿者们肃然起敬,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一位缠绵病榻的退休工人在弥留之际,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他的捐赠心愿,虽然字迹有些扭曲变形,但他的眼神却是那样的坚定执着;一位参加过三大战役的退伍军人深情地写道,自己的一生没有为国家作过太大的贡献,愿献出遗体,为医学的发展做出最后的贡献;还有一位老者更是郑重负责地认真列举了自己的详细病历,以期能对研究有所帮助x据统计,天津医科大学自建校以来,已收到类似的捐赠遗嘱300余份,展厅里陈列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这些志愿者中,不仅有医务工作者,也有作家、军人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乃至普普通通的工人。我想,同样是“无私奉献”这四个字,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具备高尚的医德。面对商品经济的大潮、不正之风的熏染、国内外反对势力的侵蚀,我们要不断加强医德修养,自觉抵制不良影响。在临床工作中,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刻苦钻研业务,关注学科动态,学习先进经验、技术,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攻克难关,更好地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只有这样,才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这些无私的奉献者!从医学教育和医学发展的角度,提倡死后进行尸体解剖,可有利于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对很多疾病的正确认识。虽然在医学检查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得今天,可以通过活体手术或穿刺标本进行显微镜下得病理学诊断和分子水平得诊断。但事实上,目前对于很多病例的系统性的病理变化、病死的原因,并不十分明确。也有大量的病例,其死亡原因也多是理论上的推论,其确切的病理改变多数得不到验证。中国传统死亡观念是人死后入土为安,或提倡火化。一般情况下,人们大多并不愿意进死后将自己的遗体进行解剖或捐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人生在世近百年,在躯体中存在着无法估量的医学信息,通过医学解剖或用于医学教育事业,非常利于医学工作对于疾病的认识,会使死者即使在死后也为人类的健康作贡献。死后将尸体付之一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应当提倡进行医学解剖,或将遗体捐献医学教育事业,而我们的许许多多的医学先驱,他们生前为医学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死后又将遗体捐献给了医学教育事业,朱宪彝教授就是这样的典范。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或医务人员,要以朱宪彝教授为榜样。我们的党和政府,也应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号召全体公民向朱宪彝教授学习,向遗体捐献者学习,共同为人类的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2008年5月28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