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报告

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报告

时间:2009-11-9 17:40:27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一、基本情况县辖13个乡(镇)145个村(居)委会2568个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瑶、仡佬六种民族,总人口40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7%。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亿元,农民人均有粮315公斤,人均纯收入1694元。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00所,在校生6873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1125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74.4%。适龄儿童入学率99.72,适龄少年毛入学率97.01,青壮年非文盲率99.44,人均受教育年限6.18年。全县有教职工3800人,其中少数民族教职工2718人。二、教育部门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情况(一)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权利1.依法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按照省、州政府的规划和部署,我县从1993年分阶段实施“普九”。十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十五”期间,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富宁县自加压力,上下一心,形成全民抓“普九”工作的强大合力,1998年普及六年义务教育,2003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普九”后,我县出台了《县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实施办法》,落实各级各部门在“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中的责任,把巩固提高工作当作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一票否决制。乡镇依法组织适龄少年儿童入学,动员流失生返校,严格审批缓学、免学、停学、休学对象;教育部门严把学籍和毕业审验关;劳务输出部门严把输出关,严禁将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对象输出务工;司法部门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非法婚姻严肃查处;劳动监察部门对使用正在接受义务教育对象做工、经商或从事其它雇佣性劳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吊销营业执照;民族宗教部门重点把动员少数民族儿童少年入学纳入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工程加以落实;民政部门对贫困生实施扶贫济困救助;共青团抓好“希望工程”救助;妇联广泛动员女童和女少年入学,提高女童和女少年入学率;公安部门重点打击破坏教育环境和教学秩序的不法分子。2004年以来,我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有序推进,每年都通过州政府“两基”年审复核,2008年5月,省政府复查为合格。“两基”工作促进了民族教育发展。。全县2007至2008学年中小学在校生62507人,少数民族学生46952人,占75.11;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58808人,其中初中在校生16529人,少数民族学生1236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4.78;小学在校生42279人,少数民族学生31918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5.49。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99.72,其中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8;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7.01,其中少数民族适龄少年毛入学率达95.78。2.抓住机遇,逐步普及现代教育手段,让少数民族学生充分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县2003年实现“普九”后,县委、政府抓住了实施“普实”和“农远”项目的机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普及现代教育手段,努力推进教育公平。2004年启动“普实”工作,通过向上级争取和县乡自筹,共筹集资金2280万元,其中投入1430万元建成了县一中、县民中、县三中等7所综合实验楼。2006年县级财政投入300万元作为仪器药品经费,社会各界捐资195万元,基本解决实验课桌椅经费。全县192所中小学按类别标准配备了实验室仪器,2006年低“普实”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2007年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总投入751万元。县政府解决“农远”辅助设备经费88万元,乡镇政府、学校自筹资金230万元。目前,全县500所学校实施507个“农远”项目,其中教学光盘播放点324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86个,计算机教室25个,多媒体教室25个,惠及6.8万名学生,其中惠及少数学生5.1万人。3.多方筹资改善办学条件,为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县委、县政府将学校排危工作列为每年向社会公开承诺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将排危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排危资金100万元。城市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义务教育。精心组织校舍危房普查和制定“十一五”校舍建设规划,不断完善和更新校舍建设项目库资料,进一步调整校园布局规划,2004年以来收缩了56个校点。积极争取和认真实施寄宿制工程、危改工程、战恢工程,积极申报希望工程,全面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两基”验收以来,多渠道筹资7555.62万元,改扩建校舍83319平方米,排除危房27909平方米,学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其中寄宿制工程项目2474.4万元,危改项目879.77万元、战恢项目.55万元,希望工程837.42万元,其他项目1312.48万元,通过融资渠道投入940万元。硬件改善,为推进教育公平,解决少数民族学生上学难问题提供了硬件保障。(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贯彻落实情况2006年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我县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指标逐年增加,享受补助标准逐年提高。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58808人全部享受免杂费和免教科书政策,26663人享受寄到宿制生活补助费。全县少数民族学生44278人均享受到免杂费和免教科书费政策,上学不用交费,其中小学12360人,初中31918人。少数民族学生中有18154人享受到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费,占少数民族学生的41。(三)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情况全县有教职工3800人,其中少数民族2718人,占71.5,其中双语教学教师17人。我县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要求,在瑶族聚集的洞波果布小学和新华团堡小学开办双语教学班,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普通话两种语言教学。去年以来,先后有36名教师参加“双语”教学培训,其中省级培训25人,州级培训11人。目前,我县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学校在小学的低段,都采用双语进行教学。其中以汉语壮语、汉语瑶语reader8.cn、汉语苗语相结合教学为主。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