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时间:2013-8-6 6:58:15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石人山地区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院系:平顶山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系班级:05级地理教育二班姓名:李臣时间:2007年5月24日星期四提纲:第一部分1.:序言:主要介绍考察区域的位置,政区,交通概况及面积等情况2.:我们的实习的行程安排3.:实习要求第二部分实习收获4.:石人山区域地质概况5.:石人山区域气候概况i.主要包括:大范围的气候及小范围的气候特征6.:区域的水文情况i.主要包括:河流水的水文特征和地下温泉出露现象7.:区域的土壤剖面,土壤的成土过程及提取利用与改良的意见8.:区域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分布特点机主要的建群种属第一部分、序言实习地的卫星遥感图片一、石人山区概况1、行政区划石人山区位于平顶山市鲁山县西部山镇压境内,地处伏牛山伏牛山地处中原腹地,绵延八百余里,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带,长江、黄河、淮河的分河岭,北亚热带山地生态环境的标志地,中生代白垩纪恐龙的故乡,兼具“北雄南秀”风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共有3处国家自然保护区(伏牛山、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内乡宝天曼),3处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龙峪湾、寺山)和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石人山)。东段东坡,东经11211~11217,北纬3341~3345,南邻南召县,西、北连嵩县,面积55,距鲁山县城78。石人山曾名人垛,因山上有石柱形似人体,故名。东与东北山势陡峭,南和西南坡度较缓。山体南北平行延伸,构西南阳与洛阳的自然屏障;南部向东延伸的支脉形成汉水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地貌与中等切割的波状低山丘陵和强烈切割的脊状中低山,山脊起伏呈锯齿状,主峰蛤蚂石(玉皇顶)海拔2153。1为伏牛山东部第一高峰,区内相对高度1063,瀑布众多山泉水汇成河道。沙河源出自石人山北麓,横山镇全乡。玉皇庙沟与木扎河在山镇汇入沙河。本区山体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主要矿藏有石英、铁、萤石、锰、铜、银、铝等。2、气候秘动植物概括该区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上,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5%,郁闭度在0。6——0。8之间,仅种子植物就有1211种列入国家级保护的13种,省级保护的3种,千年古木达15万株以上。有脊椎动物125种以上,国家级保护的珍稀动物17种,如虎、豹、(香獐)、大灵猫等。省级保护动物17种。3、土壤经济作物区内人少地少,聚落依山势散列,耕地沿峡谷分布。土壤多为棕壤、褐土及粗骨土等。本区经济以林为主,林粮并重。由于土壤薄,农业产量不高,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水稻、甘薯、土豆等。主要林副产品有柞蚕茧、桐油籽、生漆、核桃、苹果、柿子、桃、梨、阿辛夷等。石人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8月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区中的奇峰怪石、山花、红叶、飞瀑、湖面、云海、原始森林、与人为珍禽异兽及人文景观构成的完美的风景体系。现已命名的景观有240多处60200米高的瀑布17处,200300米高的石柱40多处,石人、将军石、千丈岩、姐妹峰、白牛城、王母桥、通天河、九瀑、鬼门关、南天门、报峰等景点遍布景区。集“雄、险、秀、奇、幽”于一体,专家评称具有“华山之险,峨嵋之俊,黄山之秀,张家界之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本区经济,尤其是与旅游业相关的饭店、旅馆、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加快了西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本区交通便利,311国道横穿本区,石人山区是河南省暴雨中心之一。第二部分实习线路安排及实习内容提要一、实习路线及观察要点(一)尧山镇—沙河—姚庄实习内容(1)观察水稻地剖面。(2)观察河流水文特征,测流速;(3)观察河流阶地。(二)尧山镇—下坪—树迎风—树跑马场—西只蜡—玉皇顶[实习内容(1)观察山地地貌形态;观察风化剥蚀现象。(2)采集岩石标本。(3)沿途认识常见的植物;观察山地与平原(低地与高地)、阳坡与阴坡植被特征,分析植物生态和环境的关系;观察植被和土壤垂直变化的规律。(4)观察山地暗棕壤剖面。(5)观察山地河谷地貌:了解河流发育、流向与岩性、地质构造的关系;观察河谷形态类型。(三)三岔口—龙王河—迎风树实习内容观察以耳枥、栓皮栎麻栎、漆树等组成的落叶阔叶林群落外貌;认识主要树种和生态环境条件。(四)通天门—凤凰台—元华宫实习内容(1)观察以华山松、油松、锐齿栎、栓皮栎、红桦等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群落外貌;(2)认识主要树种和生态环境条件。(五)天书亭—蛤蟆石实习内容(1)观察以华山松、油松、秦岭冷杉组成的针叶林群落外貌;(2)认识主要树种和生态环境条件;(3)观察山地棕壤剖面。(六)尧山镇—四道河—贾家庄实习内容(1)观察山区水库的地质地貌条件、功能。(2)进行植物群落样方调查,掌握植物群落的基本方法。调查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七)尧山镇—南大顶—沙河实习内容(1)植物群落生态序列调查;(2)观察褐土剖面,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开发利用情况。(八)尧山镇—车村—鸡冠洞实习内容观察喀斯特地貌形态溶洞及其成因。(九)尧山镇—西沟—赵村—下汤实习内容观测地下温泉出露及其水文特征,调查温泉开发利用情况。(一)实习区地质概况1、地质构造基础依据区域地表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基本构造单元,它们是华北陆地、扬子陆块以及两陆地之间所夹的秦岭——大别造山带。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分别形成固结于吕运动(1800)和晋宁运动(1000),在显生宙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它们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古陆性质,并经历了在震旦纪至早古生代成为与古秦岭洋盆、海盆相关的广阔陆表海盆和陆缘海盆;要晚古生代——中生代初,受秦岭——大别造山影响及其影响,华北陆块由陆缘滨海盆向克拉通内的陆相湖盆发展,扬子陆块主体则扔为陆表海盆;中新生代华北和扬子区均转化为复合型克通内陆相沉积盆地,分别被称为鄂尔多盆地和四川盆地。同时在其相关的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它们作为统一整经历一挤压——伸展的构造作用过程,不仅造成中国东部北北东——近南北向褶皱、逆冲和走滑断裂的发育,同时发育濒临太平洋的燕山期广泛的岩浆活动。在此背景上,产生一些列呈北北东——近南北向延展又被东西向构造带分割的中生代末——新生代的陆内断陷沉积盆地,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总体均呈现显著的基底与盖层分明的二元结构,其盖层表现为有稳定性沉积组成,沉积底层基本保持未变质且具微弱构造变性的特点,并成为我国煤、油、气三大能源的重要开发基地。河南南部伏牛山同博山大别山地区属秦岭地槽褶皱西东眼部分北以栾川——确山——固始深断裂为界与中朝准地台相邻。实习区——石人山地区位于北秦岭褶皱带中,属于(卢氏县)横涧——回龙(寺)(桐柏县)中条地背斜褶皱束,构造线为北西西向。栾川——确山——固始深断裂可能形成于中条期末,而且以后屡次在构造远动中都有强度不同的活动,断裂带内及其附近个时代岩浆活动非常活跃,分布在中条期混合花岗岩,燕山起花岗岩等。更刺激的断裂发育,断裂发育有挤压破碎带,其构造形态极为复杂。在燕山早期还发生过规模巨大的由南向北的构造推进作用,中酸性溶岩重熔产生的花岗质岩浆沿次级断裂构造的张裂带上升就位,形成石人山块状构造花岗岩,燕山晚期深断裂活动加剧,形成了大量的断裂构造,区内发现多个断裂层,断裂类型复杂,节理发育,有的早期节理被石英岩脉或铁质充填。2.地质发育史石人山地区是一个古老的陆块,处于华北地台的南缘,南岭地槽和河南地台之间,华北地台比较稳定,其中石人山地区前期下沉,后期缓慢上升,发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地台褶皱基底发育阶段石人山地区在太古宙为股海所占据,早期以类复理石建造的碎屑——团酸盐为主,尔后,仍以类复理石建造为主,但碎屑物较多,,地台于上升显示海退趋势,地槽趋于上升。早期古代末期,吕梁运动使太古代底层发生褶皱,变质和岩浆运动而硬化,构成了该区的褶皱基底。(2)地台盖层沉积阶段从震旦纪到二叠纪,地壳以下沉为主,地台基本处于海侵过程中,沉积物一团酸盐岩建造为主,还有陆源碎屑——火山岩建造。在此期间,曾经有过两次短暂升起,及中奥陶纪及志留纪——中泥盆纪,后者是受家里东运动影响所致。(3)地壳上升和褶皱阶段二叠纪以后,在海西运动影响下,地壳稳定上升,从此脱离海侵历史。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时,由于手燕山运动影响,以断块为主使地层发生褶皱,断裂,燕山晚期深断裂活动加剧,形成了大量的断裂构造同时有强烈的岩浆运动,中酸性熔岩重熔产生的花岗质岩浆沿次级断裂造成的张裂带上升就位,形成了石人山主体。(4)地壳急剧上升成山阶段中生代末期或古晋级初期,本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夷平作用,该区被侵蚀为准平原状态。在中新世的希曼阿雅运动中断块运动增强,古老的夷平面遭到破坏,使石人山主体又急剧上升形成了北仰南倾,高耸的多级断块山地。第四纪的心构造在石人山区表现为分阶段的强烈震荡上升运动,形成多级侵蚀面,侵蚀面的残留部分已不明显,在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下,围岩变成疏松的产物而被撤离原地,侵入岩体直接暴露地表,经长期的外力作用形成了典型的花岗岩地貌。(二)实习区地貌1.地貌行成的地质背景实习区地质构造背景石人山为伏牛山脉东延的一支,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北秦岭褶皱带,在太古代本区为古海所占据,以类复理石建造为主,于古代中条期发生了花岗岩侵入体记忆系列断裂带,印支期发生向南逆冲运动,燕山早期又向北反冲,形成了区内的较大断层:车村——下汤断层,同时发生了巨大的由南向北的构造推覆作用,岩浆沿次级断裂造成的张断带上升就位,形成石人山块状构造花岗岩。2.地貌形成阶段(1)围岩地层及石人山主体形成阶段太古宙为古海站据,以类复理石建造为主;太古宙末,受嵩阳运动影响上升影响并形成了一系列东西向褶皱与断裂远古宙初,地壳下降,以陆源碎屑——火山演建造为主,早原古代末因吕梁运动地槽回返褶皱,该区遭受长期的隆起侵蚀,以至到奥陶纪初期——志留纪的家里东运动使地层发生了轻微的变质;中生代,由于燕山运动的影响,运动形式以断块活动为主,燕山晚期断裂活动加剧,形成了大量的断裂构造同时有强烈的演讲活动,中酸性溶岩重熔产生花岗质岩浆沿次级断裂带造成的张裂带上升就位,形成石人山主体。(2)现代地貌形成阶段中生代末或第三纪初,本区发生大规模的夷平作用,该区被轻视为准平原状态。在中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增强,古老的夷平面遭到破坏,形成了北仰南倾的多级断块山地。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在本区表现未分阶段的震荡运动,形成了多级的侵蚀面,侵蚀面的残留部分不明显。在长期的风化剥蚀下形成了典型的花岗岩地貌。石人山风景区主要有石人景区,白牛城景区,半仙居景区,鸡冠石景区,东龙潭景区等组成,景区内主体岩石以岩浆岩,以远古宙中条期和中生代燕山时期的花岗岩居多,燕山期的岩浆岩以小斑系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中斑状中粒黑云花岗岩为主,岩体就为于早期元古代片麻岩及早期元古代花岗岩中,岩体内部发育节理,按形态可分为垂直,水平和斜交等节理,它们构成了石人山岩石纵横交错的立方体,长方体裂“网”。为后期石人山花岗岩地貌及旅游景观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3.地貌形态石人山地区内营力作用下形成了高峻的断块山地,山体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在此基础上,外营力对断块山地形成了强烈的塑造。地貌形态反映了以流水地貌作用地貌为主的特征。根据海拔高度和形态差异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等。中山:海波高度在1800米以上,1此线以上山脊呈平梁或突起(锯齿状);2以针叶和落叶混交林为主。在海波高度在1800米以上,峰岭尖削狭窄,多孤峰岩柱,以下梁计较宽坡度稍缓。以石人山景区最为显著。低山:1200——1800米之间。1此线以下的地貌形态各不相同,以上沟谷深切,坡度较陡,以下坡度较缓谷地较宽阔;2在此线以上多为森林覆盖并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丘陵:800——1200米之间。1此线以上存在少量天然次生林,多为人工林,以下无森林植被,农田广布,栽种些经济林。2在此线以上多为残积坡积1、地貌形态根据海拔高度和形态差异,山体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等,具体情况如表:海拔植被坡度备注中山>1800米以针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峰岭尖峭峡窄,坡度大多为孤峰岩柱低山1800~1200米落叶阔叶林农田人工林以上沟谷深切坡度较陡,以下坡度较缓谷地较宽阔丘陵1200~800米少量天然次生林多为人工林,经济林农田广布坡度缓多为残积坡积风化物2、具体地貌形态石人山地区在内营力作用下形成高峻的山峡,在此基础上,外力对断块山地进行了强烈的塑造,地貌形态的流水作用明显。(1)、峭壁峡谷断层、裂隙在流水作用下切和冰裂作用下形成沟谷及其两侧的大峭壁、悬崖高度一般为20~80m,沟谷多发育为“v”形谷和峡谷如千丈崖、滴水崖、虎头崖等。在断层的破碎带上能观测到磨擦镜面及较深的擦痕。(2)、石蛋地貌在伴仙居下的跑马场、聚景台等地有比较发育的石蛋地貌。石蛋地貌是花岗岩枕状节理分割成块后,棱角风化逐渐钝圆化,发生球状风化,使之变成球状岩块。(3)、峰林石柱峰林,石柱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地下深处的岩浆沿裂隙上升冷凝而成侵入岩体,围岩遭受剥蚀,岩体暴露经长期风化侵蚀而成。区内有48座将军峰,200~300m高的石柱40多处,各大将军,高333m。(4)喀斯特地貌——鸡冠洞(1)、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是在一定的大气、气候和生物条件下,水对岩石溶蚀、侵蚀及淀积沉积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大气、生物、岩石的相互作用。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为辅的破坏与改造作用,叫喀斯特地貌。(2)、作用过程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主要包括:方程正向是岩石溶蚀的过程,逆反应则是淀积的过程,两个过程交替进行,则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原因。(3)、鸡冠洞的地理外置鸡冠洞位于洛阳栾川境内,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区。该溶洞形成于八亿年前,洞内四季恒温18℃,洞长1800m,观赏面积230000。洞内有八百多米长的地下河,为形成溶洞提供了条件。洞内有石笋、石柱、钟乳石、石瀑、石盾、石琴、石花、石林坊等在重力作用和非重力作用下形成的结构。风化物,以下在基岩上多为黄土状物质堆积。(三)实习区的气候石人山地处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域的西部地带,气候手于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度的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0℃左右,七月份平均温度14℃,一月份平均温度6℃,极端最高温度35.4℃,极度最低温度18.夏季有昼热夜寒的特点。年平均降水量600——1180mm。大致每升高100米降水量增加25mm。以七至九月份降水最多,可占全年的60%以上,冬季降雨较少挤占全年的5%左右,春秋两季各占15%——20%.水热同期的气候特点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1云量和日照石人山地区云雾天气较多,年平均总云量为5.0~6.0,6~8月为全年云量最多月份,月平均最大云量多在8.0以下,冬季云量平均只有3.0。实际日照时数受纬度、地形、降水等条件的影响外,还受到地形,降水,云雾等条件的影响,石人山较平原区少,南坡多于北坡。本区无霜期为205天。2.降水石人山地区平均降水量在600~1180mm,大致海拔每升高100m,降水量增加25mm。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夏秋之间,太平洋暖湿气团活跃,雨水充沛,冬春之际,受蒙古高压控制,西北气流盛行,雨量稀少。从降水成因上分有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和暴雨等。锋面雨是区域降水的主要水源对流雨一般范围小,雨时短,但强度大地形雨使山地迎风坡的降水量大于背风坡。实习区的湖光水色,流泉飞瀑等景点的气势同降水量的变化以及年内分配不开,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因而山区大部分河流成为季节河,这些景点也具有季节性。由于石人山地处湿润半湿润气候和暖温带于北亚热带的过度带,因此,相对湿度不大,一般在65——70%且随海拔高度升高有增大的趋势。实地测量数据:时间:07年5月16号地点干球温度(℃)相对温度气压(hpa)海拔(m)8:04石人山山门25℃42%942110010:02跑马场25℃25%907145010:55通天门24℃40%885165012:27西观景台20℃56%830188814:25玉皇顶9℃22%7902153.112:04西一支蜡22℃8474.气温》10的年积温减少90,》10的日数减少4——5天。石人山四季分明,春天鸟语花香,绿映溪吟;秋日天高气爽,满山红遍,层林尽染,为舒适怡人。冬季银装素裹,林海雪原。初夏时节使人感受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清新景象。盛夏,当平原大地上“赤日炎炎似火烧”,气温达35至38度,这里只有23至26度,凉爽怡人。(四)实习区土壤1.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石人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关系,气候,植物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加之山地地貌的影响,是水平的水,热地带因素有进行了再分配,因而使本区的土壤分布更为错综复杂。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石人山岩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5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给予南,北坡的气候,生物和土壤的分布以一定的影响。山体内部由于内外力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形态,在一定形状上影响到土壤性状的差异和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由于石人山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深刻的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因此,由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混有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山顶灌丛短曲林带的更替,从而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分布。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一些地带性土壤。本区成土母质类型复杂多样,在区域剥蚀侵蚀作用强烈,成土母质一般以坡积,坡积——残积为主,其发育的土壤一般土层浅薄,且多碎石块。在丘陵和山坡平缓之处,却分布着一定厚度的残积母质。其上发育的土壤比较深厚,质地较细,向下楚骨部分逐渐增加。石人山地区土壤的成土母质一花岗岩风化,半风化物为主,也有片麻岩,安山玢岩,石英岩等岩石风化物。土壤腐殖质多在10——25cm之间,有机质含量平均为5.86%,全氮含量平均为0.124%,有效磷含量平均为25ppm,有效钾含量108ppm。2.主要土壤类型(1)山地棕壤山地棕壤,山地灰化棕壤,山地生草棕壤。(2)褐土典型褐土,淋溶褐土。粗骨褐土,石灰性褐土。(3)山地暗棕壤(4)山地黄棕壤必须注意的是:大冲沟和沿河阶地的上的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耕作施肥及栽培作物的强烈影响下,在旧俗化成为不同的农业土壤。(1)山地棕壤山地棕壤主要分布在石人山海拔800——1400米以上的中山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2左右,降水量750——1000mm,降水量略大于蒸发量,植物类型主要是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林下灌木比较繁茂,林木覆盖率在60%以上,母质以沉积岩及各种岩石的风化残积物,坡积物和残积坡积物,常见母质为花岗岩。棕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有较明显的粘花作用和强烈的生物循环(有机质积累和分解)作用。本区气候温暖湿润,水分适中,促进了土壤中的淋溶淀积作用,土壤中的矿物质发生分解,其中一部分分解成可溶性盐类随水流失,具有胶体特征,在此作用下土壤呈酸性,且在逐年增加。在森林覆盖下,棕壤具有发育良好的剖面土体构型为oahabbtbcc。(3)褐土褐土主要分布在石人山区丘陵岗地去核海拔500——800米之间,为山地垂直带中的最低一环,往往与山地棕壤形成复区。气候与棕壤相似,亦属暖温带季风气候,但相对旱一些,大陆性明显,年蒸发量大于或接近降水量,冬季干旱,夏季湿润。年均问12——14,无霜期190天左右,年降水量600——750mm。地形主要是低山,丘陵,缓岗台地,河流高阶地以及石质浅山丘岭。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黄土沉积物,河流冲积物及各类岩石风化残积坡积物,植被为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褐土主要为农业用地,其余为林业用地,牧业用地及果木用地。土壤剖面记载地点平顶山市鲁山县要尧山镇土壤剖面编号土壤名称日期07年5月日当地名称审定名称水稻土土层深度颜色结构质地干湿度紧适度新生体褐土的成土特点是具有粘花过程和钙化过程。褐土的粘花过程与棕壤相似,但由于褐土地区降水较少,淋溶粘花淀积作用弱于棕壤,以残积粘花作用为主由于淋溶作用微弱,一价盐随水流失,但二价盐类发生表层淋溶,中下层淋溶,形成碳酸盐大量积累的钙化层。典型的褐土具有oahbtbkbcc土体构型。(4)水稻土分布在沙河,木扎岭河两岸阶地或高漫滩上。由于长期受地下水的影响,经长期耕作形成明显的犁地层和蓝灰色的潜育层。土壤剖面记载地点平顶山市鲁山县要山镇姚庄村木扎岭土壤剖面编号01土壤名称水稻土日期07年5月14日当地名称姚庄审定名称水稻土土层深度颜色结构质地干湿度紧适度新生体0—14cm灰棕色团粒粉壤土干疏松少许石粒14—27cm浅棕色片状沙壤土干紧石粒27—38cm淡棕色片状轻壤土润紧少许石块及侵入体38—54cm黄棕色块状沙土润湿紧石粒多立体图件耕作层0—14cm——犁底层14—27cm淀积层27—38cm母质层38—54cm2.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山地由于海拔的增加,土壤形成的生物,气候条件产生相应的变化,致使土壤形成的类型和分布产生垂直变化的现象。北坡:海拔800米以下为褐土;海拔800——1400米之间为山地棕壤;海拔1400——2100米为山地暗棕壤;21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少量)。南坡:500——900米为山地黄褐土;900——1100米为黄褐壤;1100——1700米为山地棕壤,1700——2100米以上为山地暗棕壤;21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少量)。(五)实习区的植被石人山区位于位于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促与秦岭东端,伏牛山北坡,四季分明,水热同期,植物区系丰富,形成多种植物类型。1、植物区系特征1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据调查,本区内种子植物125科(裸子植物6科,被子植物119科),546属(裸子植物12属,被子植物534属),1607种(裸子植物20种,被子植物1587种),分别占河南科的73.55,属的52.8,种的44.95.2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古老性。首先,区内有不少原始的孑遗植物,如三尖杉,杜仲,领春木,连香树,青钱柳等;第二:但种科属和少数科属植物丰富,例红豆杉科的红豆杉等。第三:绝大多数分类系统都把木兰科作为最原始的被子植物,而与木兰科相近的原始科在该区分布也比较广泛如昆兰树科,连香树科,三白草科等。在此区还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是认为活动很少的地段,其中近熟林和过熟林面积占70左右,古木参天,老藤缠绕,结构复杂,层次多,枝叶茂,生态环境未遭受污染和破坏,保水蓄水能力强,林地湿润,苔癣满布,体现了原始古老的天然性。3植物区系成分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该区植物区系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以华北、画中植物区系成分为主,兼有西南地区的区系成分。华南、西北、华北和华东地区植物区系的成分较少,联系微弱。2、石人山地区的主要植物类型保护区的植物类型可分为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沟谷杂木林和山顶矮林,其中包括一些人工植物类型。(!)针叶林包括3种类型华山松林秦岭冷杉油松林(2)针阔叶混交林包括3种类型华山松——瑞齿栎混交林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短柄抱混交林(3)落叶阔叶林包括9种类型瑞齿栎林栓皮栎林鹅尔栎林漆树林红桦林野核桃林沟谷杂木林山杨林坚桦林(4)灌丛河南杜鹃灌丛胡枝子灌丛荆条灌丛3、气候与石人山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随着山体海拔高度的上升,气候因素的变化较大,从而使得本区植被类型有明显垂直变化,石人山北坡与南坡在温度、水湿条件以及两者配合上存在较大差异,故植物群落类型和物种也不相同:山顶灌丛矮曲林带灌丛草甸2200m2000m1800m1600m1100m800m600m坚桦林太白杜鹃林灌丛草甸山顶灌丛矮曲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华山松红桦林华山松锐齿栎混交林锐齿栎林针阔叶混交林带中山落叶阔叶林带锐齿栎林千金榆林山核桃林白桦林山杨林落叶人工林鹅耳枥林油松林中山落叶阔叶林带含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带油松林栓皮栎林竹林山茱萸林低山灌丛草甸农作物带农田垦植带人工林草甸农田垦殖带人工林萌生栎林灌丛草甸低山灌丛草甸农作物带南坡海拔高度北坡4、草本植物随海拔高度梯度的变化石人山森林群落草本植物的变化规律是:在海拔1600米以下,随海拔的升高屋中增加haiba1600米以上随海拔高度的升高,物种下降,与灌木层的物种变换规律较为相似。草本层物种个数受乔木层、灌木层该度的影响较大,但受海拔高度的影响不甚明显,草本植物个数最多的是苔草类乔草类以及冷水花等属的一些幼苗。5、植物资源的概况本区的用材植物资源160种、果树资源63种、观赏资源147种、淀粉资源83种、油料资源209种、纤维资源137种、药用资源562种、牧草食料资源176种、鞣料染料和生漆资源135种、有毒资源42种、珍稀濒危植物56种。植物群落样方调查表一:植物群落环境调查样地编号二——4样地面积1010地理位置画眉谷生态旅游区——金龟出浴景点旁群落名称麻栎-艾草荆条周围环境有河从前面流经,坡下山路通往景区内部经济特点利用情况景区观赏林、经济林动物活动鸟、松鼠(相对较少)地势情况海拔相对高度坡向阴坡坡度25°地貌类型山脊小地形山坡地面状况岩石基底,土层很薄,有一定落叶覆盖,局部有岩石出露表二、林木调查记录表样方编号:二——4——1树冠总郁闭度:65%样方面积:1010编号植物名称高度m枝下高m胸径cm胸高面积冠幅m树皮实生或阴生样方内株树生活型物候期厚度mm颜色光滑度1麻栎10452.50.5灰黑粗糙萌生48地上芽生长期2槲栎3.80.2灰黑粗糙萌生4地上芽生长期表三、灌木调查记录表样方编号:二——4——2总盖度:70%样方面积:1010编号植物名称层次盖度株树高度cm生活强度候物期平均最高1荆条顶层5:91411.5较轻生长期2栎木苏下层1:720.40.6较轻生长期表四、草本调查记录表编号植物名称层次盖度株树高度cm生活强度候物期平均最高1草本12次层172038强生长期2草本23顶层22830强生长期3草本3次层71830强生长期4草本41次层92138强生长期5草本5底层18610强生长期(六)实习区的水资源1、地下水概况地下热水资源是地下水资源的一种类型,同时又是地热资源的一种赋存形式。河南的地热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山地,沿东西向构造带展布。实习地的鲁山地热泉属于此类。而鲁山地热有四组泉群组成,沿东西向沙河两侧展布,热水继续出露长度约30千米,以温度高,全群集中而著名。鲁山地处豫西宙地缘起区,隆起带的断裂构造是控制地下热水的分布,运动的主导因素。鲁山地热在地质构造上处于东西向构造带上的车村,断裂密切相关,断裂长度约140千米,短距在2000米,向东断距更大。断裂走向285°——105°,倾角50°至直立。车村断裂规模大,破碎带发育,宽3——6千米,东宽西窄,裂隙发育,其中一种以190°——10°一组和200°——20°一组张裂面开启程度较好,而近东西300°——120°一组压裂面密封较好,因此,前者常形成储水场所或泄水通道,后者形成阻水帷幕,为庐山底下热水的形成、储存、排泄准备了有力的地质环境,热水的化学成分与花岗岩密切相关。本次实习着重考察了本区地下水的特殊情况——温泉,在鲁山上汤村、下汤村等地有多处温泉出露。地下热水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主控因素是地质构造,其次是岩浆活动的基岩起伏、地下水活动和围岩的可溶性。本地地质构造上处于东西构造带上的车村大断裂带南侧。山区的地下水和降水通过花岗裂隙及断裂本身,下渗到地下深处,在大断裂中运移,吸收来自地壳内部的热量及断裂活动的动力热和花岗岩体侵入余热,受阻后沿构造通道排泄到地表,形成热水天然露头。地下热水循环途中吸收了地壳、围岩中的反射性氧等其他矿物元素,水质有粘滑感,对人有医疗保健作用泉名称出露地点水温(℃)流量水化学类型下汤鲁山下汤村6430.7重碳酸硫酸钠中汤鲁山中汤村6310.7重碳酸硫酸钠上汤鲁山上汤村6353.3重碳酸硫酸钠2、地表水概况石人山是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三大流域的分水岭。主要河流为沙河。沙河,旧称滍水,其发源于鲁山县石人山“一瓢泉”。总流域面积28800平方千米,河道总长418.0千米,境内长度175.8千米。境内流域面积3910.46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49.6.%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2亿ag。初讯一般出现在5月份,6——8月洪水多发月份。洪水年际变化成周期性,一般间隔3——5年发生一次较大洪水,10年左右发生一次大洪水。因河源头处河南暴雨中心,流域洪涝灾害频繁。沙河支流比较多,我们实习区在沙河的上游部分,河源为玉皇庙沟,主要支流是木扎岭河。l河水流速测算地点:木扎岭河上游方法:浮标法工具:测绳、秒表、浮标结果:距离(m)时间(s)流速(m/s)550.40.0995610.082546.350.108注:ⅰ由于各河段水面宽度及比降不同,流速不同。ⅱ由于流量时间变,不同时节流速不同。ⅲ流速是年径流量测算的基础。l河谷横断面观察此处为木札岭河上游,砾石大已磨圆工具:测绳、罗盘、卷尺图件一谷底35m河坡5m河流阶地坡度41°7m的河漫滩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