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地质实习京西认识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京西认识实习报告

时间:2013-10-1 19:57:07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下载:地质实习京西认识实习报告97.doc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姓名:李锦朋学号:时间:第一部分前言综述:2012.07.09我们采矿专业90余人在距华北科技学院60~80km的门头沟区和房山区的下苇甸进行了地质认识实习。㈠、目的主要目的有三:(1)认识各类地质现象;(2)初步掌握一般的野外地质技能,从野外观察、记录、描述到罗盘使用等等;(3)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求实精神,建立地质思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㈡、任务1、采集矿物和岩石标本,进行肉眼鉴定描述,训练野外鉴别矿物和岩石的能力,初步掌握三大岩类的特征与区别标志,尤其是沉积岩与岩浆岩的野外判别。2、由老至新了解华北型沉积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矿产,建立地质发展的时、空概念。3、初步掌握褶皱、节理和断层等主要地质构造的野外观测方法和依据。4、结合野外实际地质作用现象,观察认识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等外动力地质作用,认识各种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5、初步学会地形图的使用、路线地质剖面的测量、地质点定点与描述、利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地层产状要素、野外地质记录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㈢、意义通过这次的实习,巩固了上半学期学习的理论知识,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所学,同时也在大脑中建立了与理论相关的模型,加深了我对煤矿地质学这门课的认识,让我从书本中走了出来,亲眼见到了真实的地质现象,了解了断层、背斜、向斜等重要的地质现象,亲自观察了和体验了各种岩石的分布和形态,让我从本质上对三大岩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实习让我们在自然中更好的理解了原来抽象的概念,使知识具体化,印象更深刻。实习丰富了我们的学习生活,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实习的过程激发了我在将来学习的热情。所以,实习对我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㈢、工作量全程的来回距离虽然很近,但是我们得收获还是很丰富的,画了几幅重要的地质剖面图,也收集了很多的岩石标本,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岩层打下了重要的基础。1、时间:20127.92、地点:北京西部山区,下苇甸村西北约300米处至下苇甸村第二部分地质发展史本区自太古代至第四纪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总趋势表现为由太古代的活动,到元古代后转向稳定,印支期又有活化的特征;沉积环境由元古代-古生代的海相和海陆相沉积,至中生代转向陆相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本区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四个演化阶段:1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太古代早期(约3.5ga),在冀东一带出现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以迁西群为代表火山一沉积建造。太古代晚期(约3.0ga)地壳开始分异,形成以阜平群、泰山群等为代表的孤立分散的小陆块。大约2.52.6ga,发生强烈的阜平运动,分散的陆块粘合形成较大的刚性块体。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使刚性板块进一步扩大,奠定了华北板块的基本构造格架。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运动,使沉积区褶皱隆起,形成了包括本区在内的统一的华北板块结晶基底。2中新元古代裂堑演化阶段吕梁运动后,华北板块进入相对稳定的盖层发育阶段,早期由于地壳较薄,具有相当的活动性,广泛发育裂堑。接受了青白口系长山组、景儿峪组滨浅海沉积。新元古代末期,本区整体上升成陆,在约2亿年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遭受剥蚀夷平,缺失震旦系和早寒武世早期沉积,早寒武世中期本区再度下降接受沉积,形成府君山组与景儿峪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3古生代稳定盖层发育阶段古生代伊始,华北板块作为一个整体再度下降接受沉积。由早寒武世晚期至晚寒武世海侵扩大,本区发育以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藻灰岩为代表的动荡浅海环境沉积物。早奥陶世海侵进一步扩大,亮甲山期为本区最大海侵时期,沉积巨厚的滨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从晚奥陶世开始,由于受加里东运动影响,本区再次整体上升成陆,长期遭受剥蚀夷平作用达140ma之久,形成了准平原化的地形地貌。中石炭世才重新下降接受沉积,沉积了本溪组和太原组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晚石炭世末期地壳上升,使本区自早二叠世开始脱离海相环境,逐步转入陆相沉积环境。中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本区处于气候潮湿、地势低平、植物茂盛、沼泽广布的环境,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成煤期。4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演化阶段中新生代,本区构造演化进入了新的板块构造体制发展阶段。特别是自晚三叠世以来,地壳活动的动力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变,伴随着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仲作用,本区和整个中国东部一样,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的近东西向构造为中新生代北北东向的环太平洋构造体系所取代,表现为区域构造线方向的偏转和强烈的构造一一岩浆活动。(1)印支运动阶段以深层构造变形、中深的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和小型岩脉侵入和改造为特点。变形层次较深,构造作用过程中热的参与起着重要作用。(2)燕山运动及其区内岩浆活动区内主体构造形成和演化时期,是褶皱、断裂、岩浆和变质作用均极为活跃阶段。本期构造作用塑造了区内现今主体构造格架。(3)喜马拉雅运动与现代地貌格局的形成以北京西山山前高角度正断层的活动为代表,是现今北京西山山区和东部平原的分野阶段,塑造了现今地貌格局。第三部分地质路线及环境一、地质路线该路线从下苇甸村西北约300米处至下苇甸村,沿公路向东南至丹里为止。下苇甸属北京市门头沟区管辖,位于北京市西北,有丰沙铁路、门台铁路以及公共汽车至此,交通方便。二、地质背景本区在地质构造上位于京西著名的髫髻山复向斜、九龙山复向斜和妙峰山复向斜之间的下苇店穹窿的东部(图31)。该穹窿中心出露有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侵入体、地层出露由穹窿核部向外依次为青白口系、下寒武统、中寒武统、上寒武统、下奥陶统、中奥陶统、上石炭统、下二选统、上二叠统和侏罗系,以及侵入于上述地层之中侏罗纪的花岗闪长岩。各时代地层大多为整合接触关系。只在下寒武统昌平组与青白口系景儿峪组之间、中石炭统本溪组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关系,侏罗系则与下伏地层成不整合接触关系。三、整体剖面图下载:地质实习京西认识实习报告97.doc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姓名:李锦朋学号:时间:第一部分前言综述:2012.07.09我们采矿专业90余人在距华北科技学院60~80km的门头沟区和房山区的下苇甸进行了地质认识实习。㈠、目的主要目的有三:(1)认识各类地质现象;(2)初步掌握一般的野外地质技能,从野外观察、记录、描述到罗盘使用等等;(3)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求实精神,建立地质思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㈡、任务1、采集矿物和岩石标本,进行肉眼鉴定描述,训练野外鉴别矿物和岩石的能力,初步掌握三大岩类的特征与区别标志,尤其是沉积岩与岩浆岩的野外判别。2、由老至新了解华北型沉积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矿产,建立地质发展的时、空概念。3、初步掌握褶皱、节理和断层等主要地质构造的野外观测方法和依据。4、结合野外实际地质作用现象,观察认识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等外动力地质作用,认识各种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5、初步学会地形图的使用、路线地质剖面的测量、地质点定点与描述、利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地层产状要素、野外地质记录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㈢、意义通过这次的实习,巩固了上半学期学习的理论知识,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所学,同时也在大脑中建立了与理论相关的模型,加深了我对煤矿地质学这门课的认识,让我从书本中走了出来,亲眼见到了真实的地质现象,了解了断层、背斜、向斜等重要的地质现象,亲自观察了和体验了各种岩石的分布和形态,让我从本质上对三大岩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实习让我们在自然中更好的理解了原来抽象的概念,使知识具体化,印象更深刻。实习丰富了我们的学习生活,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实习的过程激发了我在将来学习的热情。所以,实习对我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㈢、工作量全程的来回距离虽然很近,但是我们得收获还是很丰富的,画了几幅重要的地质剖面图,也收集了很多的岩石标本,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岩层打下了重要的基础。1、时间:20127.92、地点:北京西部山区,下苇甸村西北约300米处至下苇甸村第二部分地质发展史本区自太古代至第四纪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总趋势表现为由太古代的活动,到元古代后转向稳定,印支期又有活化的特征;沉积环境由元古代-古生代的海相和海陆相沉积,至中生代转向陆相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本区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四个演化阶段:1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太古代早期(约3.5ga),在冀东一带出现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以迁西群为代表火山一沉积建造。太古代晚期(约3.0ga)地壳开始分异,形成以阜平群、泰山群等为代表的孤立分散的小陆块。大约2.52.6ga,发生强烈的阜平运动,分散的陆块粘合形成较大的刚性块体。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使刚性板块进一步扩大,奠定了华北板块的基本构造格架。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运动,使沉积区褶皱隆起,形成了包括本区在内的统一的华北板块结晶基底。2中新元古代裂堑演化阶段吕梁运动后,华北板块进入相对稳定的盖层发育阶段,早期由于地壳较薄,具有相当的活动性,广泛发育裂堑。接受了青白口系长山组、景儿峪组滨浅海沉积。新元古代末期,本区整体上升成陆,在约2亿年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遭受剥蚀夷平,缺失震旦系和早寒武世早期沉积,早寒武世中期本区再度下降接受沉积,形成府君山组与景儿峪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3古生代稳定盖层发育阶段古生代伊始,华北板块作为一个整体再度下降接受沉积。由早寒武世晚期至晚寒武世海侵扩大,本区发育以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藻灰岩为代表的动荡浅海环境沉积物。早奥陶世海侵进一步扩大,亮甲山期为本区最大海侵时期,沉积巨厚的滨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从晚奥陶世开始,由于受加里东运动影响,本区再次整体上升成陆,长期遭受剥蚀夷平作用达140ma之久,形成了准平原化的地形地貌。中石炭世才重新下降接受沉积,沉积了本溪组和太原组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晚石炭世末期地壳上升,使本区自早二叠世开始脱离海相环境,逐步转入陆相沉积环境。中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本区处于气候潮湿、地势低平、植物茂盛、沼泽广布的环境,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成煤期。4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演化阶段中新生代,本区构造演化进入了新的板块构造体制发展阶段。特别是自晚三叠世以来,地壳活动的动力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变,伴随着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仲作用,本区和整个中国东部一样,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的近东西向构造为中新生代北北东向的环太平洋构造体系所取代,表现为区域构造线方向的偏转和强烈的构造一一岩浆活动。(1)印支运动阶段以深层构造变形、中深的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和小型岩脉侵入和改造为特点。变形层次较深,构造作用过程中热的参与起着重要作用。(2)燕山运动及其区内岩浆活动区内主体构造形成和演化时期,是褶皱、断裂、岩浆和变质作用均极为活跃阶段。本期构造作用塑造了区内现今主体构造格架。(3)喜马拉雅运动与现代地貌格局的形成以北京西山山前高角度正断层的活动为代表,是现今北京西山山区和东部平原的分野阶段,塑造了现今地貌格局。第三部分地质路线及环境一、地质路线该路线从下苇甸村西北约300米处至下苇甸村,沿公路向东南至丹里为止。下苇甸属北京市门头沟区管辖,位于北京市西北,有丰沙铁路、门台铁路以及公共汽车至此,交通方便。二、地质背景本区在地质构造上位于京西著名的髫髻山复向斜、九龙山复向斜和妙峰山复向斜之间的下苇店穹窿的东部(图31)。该穹窿中心出露有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侵入体、地层出露由穹窿核部向外依次为青白口系、下寒武统、中寒武统、上寒武统、下奥陶统、中奥陶统、上石炭统、下二选统、上二叠统和侏罗系,以及侵入于上述地层之中侏罗纪的花岗闪长岩。各时代地层大多为整合接触关系。只在下寒武统昌平组与青白口系景儿峪组之间、中石炭统本溪组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关系,侏罗系则与下伏地层成不整合接触关系。三、整体剖面图下载:地质实习京西认识实习报告97.doc 第四部分实习区的地质一、交通与自然地理实习区位于北京西山东部,地跨门头沟区和房山区,实习路线距华北科技学院校园60~80km不等,交通十分便利,景色秀丽。实习区内千米以上的山峰有多座,著名的如百花山海拔1991m,灵山达2420m,南部上寺岭1307m。区内大多为低山和丘陵区,高程一般为150-300m,总体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东南为华北平原。实习区内主要河流为永定河、大石河和拒马河等,永定河是北京地区的主要河流,发源于吕梁山北端东部,其上游为桑干河,向东流经山西、河北、经北京西山和平原,在天津汇人海河,然后流入黄海。这些主要河流的支流向上游呈树权状撒开,形成了北京西山和平原的密集水系。北京西山年降水量700mm左右。雨季为7一8月,其降水量占全年的70%,山洪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每年6一7月为高温季节,7月平均气温为28℃,极高温度可达40℃;1一2月为低温季节,1月平均气温为一6℃,极低温度达一22℃。4一10月,日平均气温超过11℃,年雷暴日约37天,多集中在雨季。年大风日(>8级)约21天,多在冬季和春季。一.岩石(1)起点为前寒武纪地层,主要由薄层状页岩组成,局部已变质为千枚状构造,黑灰色,局部呈火烧状黑色,主要矿物石英、长石类、副长石类,硬度较小,层面彼此平行呈平行层理,且沿公路方向受风化、剥蚀作用影响较大,暴露部分多出现碎裂,岩性稳定,岩层产状基本一致。(2)沿公路向东南大约25米,见到灰色中厚层状的石英长石砂岩,灰绿色粉砂岩、砂质页岩相互更替出现。砂岩有粗粒、中粒、细粒的变化,砂岩层理有厚层,中层、薄层的变化砂岩的碎屑组分仍然相当单调,平行层理发育,胶结物也较好。(3)继续沿公路东南大约50米,蓟县纪地层与青白口纪地层分界线,主要为厚层状砾岩,河流沉积相,灰绿色,碎屑成分主要是暗色的石英粒,边缘棱角不明显,浑圆状,磨圆度小,粗细不均,分选性差,硅质胶结,交错层理非常发育,层面砾石倾斜方向明显,可以准确判断河流方向。(4)沿公路方向继续前进大约400米位置进入奥陶纪地层,可见大规模奥陶纪灰岩,薄板状,性脆,为浅海沉积,顶部有古风化壳色黄为泥质岩,岩性稳定,产状基本一致,因层质较软,局部岩浆侵入,灰岩被岩墙隔断,而且还出现岩浆多期侵入,呈现局部分带现象,根据侵入情况,可以判断先后侵入年代。三、岩石1、沉积岩1、碎屑沉积岩:○区内碎屑沉积岩主要有砾岩、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和一些火山碎屑沉积岩等,分布广泛,形成时代为太古代至新生代。2、化学沉积岩○区内化学沉积岩主要有灰岩、白云岩和硅质岩等。在区内主要分布于百花山向斜的两翼。其形成时代主要是:蓟县纪、青白口纪、寒武纪、奥陶纪等。2、岩浆岩京西岩浆岩出露面积较大,主要可以分为深成侵入岩、浅成侵入岩和喷出岩类,均形成于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深成侵入岩是区内分布广泛,主要为中性到酸性岩体,从南到北都有出露。区内出露较大的岩株有房山岩体、灵山岩体等及与之相伴形成的岩枝。浅成侵入岩主要是和深成侵入岩相伴形成的一系列的岩墙、岩床、岩枝等,从基性到酸性均有发育。3.喷出岩:主要分布于百花山向斜的核部百花山和下苇甸一带,其它地区如周口店一带则零星分布。其形成时代均为侏罗纪和白垩纪,以中晚侏罗世最为发育,属流纹岩、安山岩和玄武岩类。3、变质岩变质岩岩类较为复杂,主要有大古界基底变质杂岩,显生宙的区域动力变质岩类和热接触变质岩类。太古界变质杂岩大面积出露于实习区南西部,其它地区则零出露。主要岩性有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组成,并受到中等到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混合岩。动力变质岩主要发育在各类断层带中,主要岩性有各种变余糜棱岩、糜棱岩和断层岩等。区域变质岩类分布广泛。主要有板岩、干枚岩、片岩、片麻岩和变质砂岩(砾岩)、大理岩等。在与各类岩体的接触部位,还发育各种类型的热接触变质岩类。四、区域构造1、断裂构造1、北东向断裂○主要包括紫荆关深断裂带和怀柔涞水断裂带及其伴生的小断裂,是区内主要断裂。北东向断裂主要变形时期为晚侏罗世,后期新生性、继承活动性明显。断裂活动控制了晚侏罗世及白垩世侵入岩体及早白垩世火山沉积盆地的分布和发展。2.北东东向断裂○北东东向断裂与北北西向断裂相互交切而呈棋盘格状,一般规模不大,长几km至十余km,总体走向北东60~70°,断面紧密、平直,断距很小,主要形成于侏罗纪末,是上述北东向主断裂共生的断裂。断裂性质呈左行压扭性。3.北西北北西向断裂○本组断裂一般规模不大,长几km至十余km,区域上个别可达上百km,主要变形时期为侏罗纪,是前述北东向主断裂共生的断裂,并与北东东向断裂配套。断裂性质呈张扭性。2、褶皱构造北京西山的褶皱构造较为发育,轴向主要为北东东向至近东西向,主要有:百花山向斜、九龙山(三家店)向斜、马鞍山(谷积山)背斜和北岭向斜等。1、百花山向斜○百花山向斜分布于北京西山中部,呈北东北东东向展布,核部地层为侏罗系火山岩,两翼分别为古生界和元古界;两翼地层倾角约30o,近对称分布,轴面直立。褶皱的北翼与西南部为断层切割及燕山期岩体侵入改造,表明其形成于岩体侵入前,区内零星发育的白垩系没有卷入褶皱,因此褶皱形成于中侏罗世后,白垩纪之前,是印支运动一燕山运动早期的产物。2、九龙山(三家店)向斜○九龙山向斜分布干百花山向斜东部,呈近东西向展布,与百花山向斜的构造特点极为相似,二者为同期构造作用下形成。核部地层为是侏罗系火山岩,两翼主要为古生界;两翼地层倾角约30°,近对称分布,轴面直立。第五部分结束语这次地质实习是对本学期普通地质学科的巩固和实践,很感谢学校给我们这个实习的机会.通过地质实习,使我们认识和了解地质现象,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创造条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我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和掌握一些初步的测量技术,增强了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地质现象的了解,为以后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更加深刻的懂得了任何真理的把握都要亲自靠自己的双手去做.最后我要感谢我们领队的各位老师,你们在野外给我作出了精心精辟的指导.这次地质实习。我们结合理论学,学到了很多实际知识。通过实地考察,对课本所讲的下载:地质实习京西认识实习报告97.doc 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开阔了视野,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更体会到了野外地质工作的无限乐趣与艰辛。观察了各种地质现象并积累了许多地质、地貌方面的材料,通过亲身实践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老师以自身丰富的经验与学识,像我们讲述了各种地质知识与现象,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务真求实、精确严谨一丝不苟的教学风格和艰苦朴素的人格魅力,我学到了宝贵的知识,锻炼、提高了我们野外实习、考察的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通过实习,走进了大自然,走进了实地,是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人的渺小,是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了更大的兴趣和好奇。是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结合到了一起,对理论知识起到了加深巩固的作用。1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