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廉政理论文章汇编二

廉政理论文章汇编二

时间:2008-8-29 15:59:27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封眼”与“断诱”史载,清朝刑部大臣冯志酷爱书画。一次,有人送他一幅宋代拓片,他让属下原封不动退回。属下劝曰:“何不打开看看。”他说:“这种宝物,一看便会爱不释手,不如封其眼,断其诱。”有些东西,眼不见,心不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封眼”来“断诱”,不能说不是一个好办法。但是,有些东西,你封不封眼,它都诱惑着你,光“封眼”是未必能顶得住的。我以为,面对种种诱惑,要真正“断其诱”,重要的是“封其心”。只有“封其心”,才能不为所惑,不为所动。其实,冯志面对“宝物”能够“断其诱”,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在“封眼”之前,就已经封了其“心”。“封心”就是心中须有正气,须筑牢顶“诱”御“惑”的心灵堡垒。汉代山东廉吏曹鼐,有次押解一漂亮女贼夜宿一荒郊庙中。夜半女贼以色相诱之,曹鼐用草灰在地上反复写着“曹鼐不可”四字,一直坚持到天亮继续赶路。特定的环境下,曹鼐面对漂亮女贼,不能“封其眼”,但因为封其了“心”,所以终究不为所动,达到了“断其诱”的高境界。人,作为凡夫俗子,生活在现实中,既不是神仙,也不是圣人,伟大也好,平凡也罢,都有七情六欲。面对诱惑,关键是要筑起心灵的堡垒,遏制邪念的滋生,避免让邪念变成行动。一位哲人说过:“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看他是否能按住藏在心中哪个魔鬼。”社会中,有些人包括有的干部,甚至是高级干部,在钱权色等诱惑面前,之所以不能“断其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揭开了“封心”的盖子,让“魔鬼”跑了出来,以致铤而走险,成了害党害国害民也害己的腐败分子。成克杰、胡长清、孟庆平之流,以及在赖昌星的“红楼”里“下水”的那些官员等,莫不如此。共产党人的全部心思应用在为人民谋福利上,而绝不能被私心杂念所占据。多少年来,许多共产党人正是这样实践的。吉林省水利厅厅长汪洋湖,一年经手几个亿的资金,从不贪占一分钱便宜。湖南省苗族女干部龙清秀,心系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艰苦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建起了一座座深受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自己却极为清廉。她说:“面对金钱、物质及各种优越条件的诱惑,自己从未心动过,心一动就对不起贫困的山乡人民。”还有孔繁森、吴金印、吴天祥等等这些楷模正是封死了自己的贪心、私心,才捧出了为民为党的一颗忠心、公心。我想,如果我们每个共产党人,都能像这些楷模那样“封心”、“断诱”,眼不花,心不动,手不伸,那么种种诱惑,即使再有千般魅力,万种风情,也莫可奈何!“大人物”的批评和“小人物”的反批评我们党历来提倡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实行这一原则中有一点就是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既允许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的批评,也允许事实求是的反批评。不论职务高低、贡献大小,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党的生活的正常现象。几十年来,我耳闻目睹和亲自经历的批评和反批评的事例不少,印象最深的是胡耀邦同志对下级的批评和他的下级的反批评。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个春天,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了全国新闻工作会议。耀邦同志当时任中宣部部长,到会讲话,对报纸、广播、新华通讯社工作的方针做了明确指示,与会者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但耀邦讲话中批评了某媒体一位中层干部提出的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的建议。当时党中央正在忙于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还没来得及考虑干部制度的改革,废除终身制还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所以耀邦同志批评说,我看这位同志的意见不高明。周总理当了26年的总理,我们至今仍怀念他,感到他去世过早。铁托也是终身制。终身制有什么不好呢!某媒体那位中层干部很快进行了反批评。他针锋相对地说:“我看耀邦同志的意见不高明”,并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中宣部出的会议简报原文照登了这位同志的发言。后来证明这位“小人物”的意见是正确的,这位敢于反批评的同志得到提拔重用,由一个中层干部提拔到部级领导。而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问题,不久就提到党中央议事日程上。陈云同志1981年5月8日提出老干部退居二线、三线,应该胸怀大志,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热心地、主动地让出工作岗位。小平同志1982年7月30日讲话,着重讲了废除干部终身制问题。在耀邦同志任总书记期间,终于解决了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问题。这虽然不一定是那位“小人物”的作用,但至少证明他的建议是正确的。我举这个例子,丝毫无损耀邦的光辉形象。全党公认,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特别是粉碎“四个帮”后组织推动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领导全国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实现党的重心转移等等方面,都做了重要贡献。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的认识总有一个过程,对有的问题一时未认识,或者时机不成熟,任何人都在所难免,耀邦同志立党为公、坦城直率的可贵品格。“大人物”的批评与“小人物”的反批评,给我们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以深刻的启示:第一,领导同志不见得事事都比下级高明。任何杰出的人物,不论水平多高,也不能穷尽所有真理。真理有时掌握在普普通痛的“小人物”手中。领导者高明之处就在能听取普通“小人物”的不同声音,欢迎他们的反批评。第二,领导同志听取下级的话,要分清好话和好听的话。好话未必好听,好的甚至很难听;好听的话,虽然悦耳动听,未必是真正的好话。“忠言逆耳利于行”,是自古以来被无数事实证明的真理。第三,领导同志要有民主作风,有豁达的大度,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鼓励那些普通人敢提不同意见,敢于向领导说真话,说心里想说、不愿说或不敢说的话。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历史上封建王朝一些开明之士尚能如此,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共产党人尤其应当做到。“宝鉴”可鉴 管理国家的人,旧时称官吏,如今称公仆(或叫公务员)。国家的管理者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而都来自民间,从芸芸众生中产生,而芸芸众生又良莠不齐。有鉴于此,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套识人、用人的宝贵经验,归纳起来为“五视“,即-“居而视其所亲”――注意观察一个人平时跟谁在一起。如与贤人相近,则可重用;相反,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富而视其所为”――看他如何支配的财富。如果只满足私欲,大肆挥霍,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反之,平时能够接济穷困人家,培植有为之士,兴办利国利民的实业,就可以提拔重用。“达而视其所举”――如已处于显赫之位,需要观察他如何来选拔部属。若任人惟贤量才录用,自然是襟怀坦白、秉公办事的有为之士;若任人惟亲,搞“家天下”、“帮天下”,显然心术不正,骨子里心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样的人定坏大事。“窘而视其所为”――对处于困境之人,可以观察其操守如何。若虽身处困境,却不做任何苟且之事,这样的人就可以放心地委以重任。“贫而视其所取”――个人在贫困潦倒之际,能够甘守清贫,不取不义之财,则他的品性一定高洁,实属难能可贵,重用之后定有大成;若见钱眼开,如蝇逐臭,就万万不可重用。上述“五视”似“爱克斯光”透视,把人“骨子“里的东西都”照个一清二楚,堪称识人宝鉴,值得令人借鉴。纵观今天识人用人之成败得失,皆跳不出“五视”所列。凡正确而又成功的用人,都是毫不例外地先用了“居而近贤”、“富而济贫”、“达而所举”、“窘而不敬”、“贫而不贫”的优秀之士。而错误而又失败的用人,包括给工作、事业、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危害的,无一不是用了那些心术不正、利欲熏心、道德败坏、阿谀献媚之徒。如河北省原省委书记秘书吴庆五、李真的“前腐后继”,这教训比例难道还不深刻吗?如果当初拿“五视”这一镜子“来透视一下这两个人,是完全可以照出他们的原形”的。可见,一个个“五毒俱全”的坏人之所以能“鸡犬升天”,不正是对我们的识人、用人制度存在一些问题的一个警示吗?“五视”归一,说到底“视”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德,确实是第一位的。忽略了德,心将给我们的事业酿成大祸,这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当然,“宝鉴”可鉴,关键还在于要有人去正确操作;若无人操作或操作不当,仍是一名空话。因此,为使今后能用好人,有心要首先用“五视”这面宝鉴来照一照“用人之人”。如果“用人之人”具备了用人之德,就能把有德之人用到关键岗位上来,才不至于被一下些假象迷惑,被一些坏人钻了空子。不贪为宝,谈泊为本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一块玉石,就将它献给齐国大夫子罕,子罕却不肯接受。献玉的人对子罕说:“我曾把这块玉石拿给做玉器的工匠看过。工匠认为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拿出来献给你。”子罕对他说:“我为人处事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如果你把这块玉石送给我,那么我们两人都失掉了宝。还不如我不收,这样我们各人有各人的宝。”这个故事道出了古人廉洁修身、淡泊名利、克己奉公的品行,今天读来,仍有一番感悟。回首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封建社会与现时社会有本质的不同,但廉洁奉公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始终熠熠闪光。在当时社会混浊的官场中,有许多出污泥而不染、严于律己、奉工守法的清官廉吏如包拯、海瑞等人,他们坚守“不贪为宝”的人生信条,抵挡住各种诱惑,明明白白做官,请清白白做人,给后人留下美谈。他们的浩然正气,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他们的淡泊思想,今天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自身修养仍有益处。说到这里,我们又不由想起北宋时期著名清官包拯曾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意思是说,廉洁的官员是人民的表率,而贪污腐败的官员是残害人民的盗贼。人民历来崇敬廉洁正直,淡泊名利的官员,而对徇失枉法的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廉洁的人必定不贪,必定淡泊名利。正所谓“正气在胸,则百邪不敢犯校”。孔繁森逝世时口袋里仅有8.6元钱,宿舍内仅有一个500元的存折和一架纪念西藏成立40周年的小收音机;任国庆援藏的几十年中,他骑着一辆破自行车,扛着两只旧木箱,把青春献给了祖国的广电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郑培民身居高职,清廉亲民,严格自律,始终告戒自己小心提防身边“无心办坏事”及“有心拎笼子”的人,他们都是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他们表现出的大公无私的高风亮节和崇高境界深得人民的崇敬,并令那些“三分工作,七分吃喝”、“鼓腹其歌,以乐而生”的冒牌“公仆”无地自容。“以不贪为宝、以淡泊为本”,就是要求党员干部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权力趋势的诱惑下,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保持一种清醒的政治头脑,保持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保持一颗知足常乐的平常心。要求做人、为官必须公私分明,办事公正。不以权谋私,力戒贪污腐败。只有做到“以不贪为宝、以淡泊为本”,我们的党员干部才能真正做的廉洁奉工,在公益面前不徇私情,不贪私利,不计得失,甚至不顾个人安危。才能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三个代表”,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真正为人民群众办些好事、事实。愿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能做到以不贪为宝、以淡泊为本。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