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党员个人小结

党员个人小结

时间:2007-12-20 8:37:44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学习《邓小平文选》心得体会敬爱的党组织: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历史的巨人,虽然已溘然长逝,然而他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和他的理论、思想,都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向前迈进!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当代大学生,面对跨世纪的宏图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不仅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更真切地感到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迫切性。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邓小平同志最新、最重要的一部著作集,也是他最重视的一部著作集。从开卷篇十二大开幕词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全书的主题,中间展开,到终卷篇南方重要谈话作为全书的总结,前后连贯,融为一体,集中到一点,就是回答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的首要问题。下面,围绕这个首要问题,我谈一下我读《邓小平文选》的心得体会: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这是要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为将来的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为什么邓小平同志把这个问题作为头等重要的问题,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反复地强调和论述呢?就是因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恰恰在这个问题发生了错误和扭曲。在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的条件下,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把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放到次要地位。到,甚至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的荒谬口号,要人们安于贫穷。结果,中国的经济长期处于缓慢发展和徘徊的局面,中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于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发生了,中国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发生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停滞了,“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小平同志正是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小平同志提出这个理论观点,还有着国际的背景和时代的特点。一方面,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能够争取一个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国际条件。另一方面,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来自外部的压力依然存在,而当前以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经济实力,建设起一个富强的国家,就成为异常尖锐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的国家能不能站得住,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能不能坚持得住。如果说,确定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那末,在下列几个问题上,则是小平同志对这一理论观点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是小平同志的新贡献。其一,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无疑令人振聋发聩,把经济发展速度问题作为是不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标准,更加发人深思。在东欧发生剧变之后,1990年3月3日,小平同志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系统地阐发了这个思想。他说:“现在特别要注意经济发展速度滑坡的问题,我担心滑坡。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的速度,一两年没问题,如果长期这样,在世界上特别是同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比,也叫滑坡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假设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例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二、百分之三,会发生什么影响?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他还说:“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使我们真正睡不着觉的,恐怕长期是这个问题,至少十年。”其二,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归根到底是生产力标准。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这就是生产力的标准。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进一步指出,生产力标准不但是衡量一个政党的政策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呢?我看是可以的。小平同志1987年4月在同一位外国领导人谈话时说过:“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这就是用生产力的标准来看待社会主义的问题,看待一个社会制度问题。过去我们主要地甚至唯一地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理解和考察这个问题,忽视了生产力,这是追求“一大二公”这个指导思想的理论来源。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容纳不了庞大的生产力的时候,就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比资本主义社会有更高的、更加发展的生产力。但是历史的发展,却是另一个样子,社会主义大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这些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要低得多。中国就是这样的国家。小平同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由此就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必须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力求使我们的国家较快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以至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绝不是改变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其三,关于在社会主义阶段,特别是它的初级阶段,不但要发展生产力,还要解放生产力。小平同志对这个问题说得很明白,很透彻。他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其四,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自觉地运用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后决定作用的规律,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则是进一步确定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所占的地位,揭示了生产力自身发展的一个规律,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技术同资本主义相结合,被资本主义所掌握,所利用,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同社会主义相结合,被社会主义所掌握,所利用,同样可以产生巨大的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可以凭靠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优越性,产生更大的生产力。小平同志那样地重视和热心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正是因为他准确地把握生了生产力这一发展规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实的基础上,也是社会主义70多年历史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和基石。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但不是社会主义的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后要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目的。中鼓吹“贫穷的社会主义”,让人民安于过贫穷的生活,并且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引起混乱,以贫为荣,以富为耻,这是对社会主义的严重歪曲。小平同志强调要致富,甚至使用“致富不是罪过”这样尖锐的语言来提出问题,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重要的拨乱反正。共同富裕,一方面同“贫穷的社会主义”相区别,相对立;另一方面又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两极分化相区别,相对立。这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致富。能不能共同致富,取决于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小平同志在讲发展战略目标,讲中国实现小康水平,总是联系到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用来说明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例如,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说:我们到本世纪末达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八百美元,也就是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又例如,他在《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一文中说:“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保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各种经济成分存在和发展,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与此相适应,分配方式有多种形式,但按劳分配占主要地位也不能动摇。有了这两条,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不会发生两极分化,不会产生资产阶级。小平同志把公有制占主体与共同富裕,并列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他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总之,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它抑制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平均主义“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它导致阶级分化,产生资产阶级,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它与社会主义原则背道而驰。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一切社会主义者,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到科学社会主义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怎样达到共同富裕?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共同富裕?显然地,同步富裕是不可能的,这是一条十分缓慢的甚至需要经过某些曲折的道路。小平同志提出一个新路子,新政策,这就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人、其他地区走向共同富裕。这是一条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正确道路,是一条能够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发展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加快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较快提高的正确道路。小平同志把它叫做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这个新政策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改革开放的契机,也可以称作“第一推动力”。它一出台,中国的经济就活跃起来了。有人对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产生误解,认为它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不能否认,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存在分配不公的现象,有时还出现地区间差别继续拉大的趋势。这里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工作上的问题,比如有关的法律不健全,有关的政策不配套,许多管理工作没有跟上,还有经验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要看到这种暂时拉大差距的不可避免性。但是在理论上,在指导思想上,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共同富裕,这是非常明确的。小平同志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共同致富,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一点是:把共同富裕提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高度。小平同志把共同富裕有时叫做社会主义的目的,有时叫做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有时叫做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总之,在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中,共同富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上两个问题——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综合起来就是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界定的主要内容。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界定,是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是迄今为止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最完全最深刻的揭示。它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既包括生产力方面,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方面,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然是以公有制或公有制占主体和消灭剥削阶级为前提;也包括社会主义的目的,即实现共同富裕。三、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就是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它是封闭的、僵化的因而生产力发展很缓慢的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小平同志有一段非常深刻的话。他说:我们总的原则是四个坚持,问题是怎么坚持。“是坚持那种不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的政策,还是在坚持四项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好的政策,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改革,就是要选择好的政策”。小平同志这里说的改革是包括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改革开放的方针,是小平同志从总结中国历史经验中得来的,也是从分析二十世纪下半世纪以来世界发展的新情况中得来的。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那末,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是什么?道路是什么?过去我们采用过“”的方法,采用过“抓革命,促生产”的方法,采用过用行政手段搞群众运动的方法。这些方法都不成功。小平同志找到了一个正确的道路和方法,这就是改革开放。用小平同志的话说,这个路子是逼出来的。他说: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改革开放,都是开放,一个对内开放,一个对外开放。开放,就是把经济搞活,把全国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扫除发展生产力的一切障碍。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靠政治动员,靠土地改革,调动了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现代化建设时期,怎样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呢?政治动员仍然是需要的,但主要地是通过改革,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商品经济,进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说,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把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人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使整个经济活起来。这个“活”,是活了社会主义,而不损害社会主义的本质。当然,这个“活”不是无边无际的,不是无政府状态的。它是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下面的活,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活。小平同志对改革性质问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所以称之为革命,就是因为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就是因为它对社会各方面,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以至人们的思想观念,引起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和变化。但这个革命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更不是变更政权,也不是那样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搞改革,必须破除不正确的、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而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往往把一些不损害社会主义本质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法、手段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拒绝;把一些附加给社会主义的,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法、手段当作社会主义的东西加以固守。所谓姓“资”姓“社”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在这个问题上,在改革开放中遇到“左”的阻力也主要在这个问题上。小平同志说:“许多经营形式,都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方法,既可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为社会主义所用,谁用得好,就为谁服务。”又说:“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小平同志这个观点,为解放思想,为深化改革,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最有力的思想武器。社会主义是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理所当然地要吸收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形成的科学的、进步的、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积极成果。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开放的、发展的,而不是封闭的、保守的,这是我们实行对外开放首先就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其次,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关起门来,脱离世界,搞自我封闭,都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如此。小平同志指出,闭关自守,是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又说,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困和落后,光凭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还解决不了问题,还要吸收国际的经验。这里所说的国际经验,主要是指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经营方法等。小平同志讲到学习和吸收外国经验的时候,同时强调要从中国的情况出发,不能照抄照搬。就是说,吸收外国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变成适合中国情况、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我们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也可以反过来说,我们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小平同志强调的一个原则。他说:“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小平同志在制定改革开放这一战略方针的同时就指出,改革开放之后,会带进来一些坏东西,带来一些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他又说:“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是强有力的。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预,把它纠正过来。”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问题一系列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最富于创造性和时代特征的一部分。对社会主义某些传统观念的突破,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这一方面。我们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这个新也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小平同志在评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说了这样一段话:“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的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不是说四个坚持吗?这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小平同志这段话说明一个道理,就是怎样才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不敢说,老祖宗没有做过的事不敢做,这是僵化,而不叫坚持社会主义。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使它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才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四、发扬民主、健全法制的社会主义发扬民主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上,都发生过发扬民主不够,甚至压制和践踏民主的现象,例如中国的。小平同志总结历史教训,提出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小平同志赋予社会主义一个重要内容即是民主,这就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过的压制甚至践踏民主的“左”的错误划清了界限。小平同志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这就同社会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极端民主化划清了界限。小平同志从来不讲抽象的民主。他反复强调,我们只能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人民的民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决不能搞资产阶级的民主,决不能搞西方的多党竞选、三权分立那一套。他说:“如果我们现在十亿人搞多党竞选,一定会出现‘’中那样‘全面内战’的混乱局面。”他又指出,民主化同现代化一样,要一步一步地发展,随着经济、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地发展和充实,匆匆忙忙地搞不行。也不能追求形式上的民主,那样就“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民主是我们的目标,但国家必须保持稳定”。小平同志又把发展民主同保持社会稳定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些,都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等同重要。否则,少数人便可以为所欲为,使多数人的民主权利受到伤害。有了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才能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切实的保障。在苏联,在中国,都有过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惨痛教训,有过以言代法的问题。所以从十一界三中全会起,小平同志就十分强调法制建设。早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他指出: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各种必要的法律,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总之,各种法律“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之后,加强法制建设成为更加紧迫的任务。民主和法制是密不可分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没有民主的法制是专制;没有法制的民主,会使民主得不到保障,或者走向极端民主化。所以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总之,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在全社会造成毛泽东同志提出、邓小平同志多次重申的那样的政治局面:“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广泛的民主和健全的法制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条件和保障,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