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县实施创业工程的实践思考

我县实施创业工程的实践思考

时间:2009-11-9 22:13:03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县总面积920平方公里,辖10乡6镇,435个行政村,总人口80.2万人,是一个传统农业县,5年前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排序中下游。200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创业工程”为统揽,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在全县形成了不事张扬、拼搏争先的创业精神。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出了又好又快全面发展的强劲势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我县在全国的位次由2001年的700位跃到2007年的305位,前移了395个位次;在全省县(市)2007年综合实力排序中,由2001年的73位上升到2007年的35位,前移了38个位次,连续两次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快县”行列。一、实施创业工程的基本情况县过去基础差,底子薄,特别是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因循守旧,缺少想干大事、敢干大事的创业氛围,甚至存在“谈工色变”的情况。2002年底,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清醒的认识到,加快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认真抓好,激发和调动全县上下的干事创业激情,在全县实施统揽全局的“创业工程”,一年开展一个主题活动,一年一个目标任务,强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2003年,开展了“非公经济发展年”主题活动,大小项目一齐上,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县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投资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2004年,开展了“项目建设年”主题活动,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投资亿元以上的外商独资企业。2005年和2006年“创业工程”的主题确定为“项目攻坚年”和“招商引资年”活动,特别2005年,根据党中央关于新农村的战略要求,我们又把工作重心下移,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了“农村劳动致富竞赛”活动,从底层点火,在全县上下形成发展合力,通过吸引大企业集团对我县的优势资源进一步深度开发,实现了大项目和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2007年的主题是“治庸计划”,以全面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执行力和落实力为重点,狠抓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服务经济发展环境。通过深入实施“创业工程”,真抓实干压任务、压担子,全县干群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变化。一次次主题活动激发了广大干群干事创业的激情,全县上下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有为有位,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催生了平宝煤业首山一矿、首山焦化、宏源焦化、满盈公司、超凡纺织等一大批投资上千万、超亿元的项目群,促进了工业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6.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50亿元,比2002年净增48.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90元。今年以来,我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上半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3.1亿元,同比增长15.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亿元,同比增长33.6%,其中税收1.7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1%;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9亿元,同比增长23%。二、主要做法与成效(一)狠抓经济发展主题,努力实现崛起1、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推进创业。一是积极论证、储备项目。我们结合资源特点,论证储备了一批资源优势项目,特别是紧紧围绕煤焦化工行业及相关产业,拉伸产业链条,发展下游产品。总投资约需100亿元的460mw坑口电厂和设计年产原煤300万吨的首山二矿是我们近几年来论证储备的两个大项目。目前,这两个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有望明年开工建设。今年以来,又论证了180万吨重介洗煤、10万吨甲醇、20万吨二甲醚、5万吨苯加氢等9个项目,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7个,首山焦化有限公司优质焦及化工、中电龙源复合水泥等项目正在建设中。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污染物零排放目标。利用煤炭开采和洗煤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和废渣作为新型建材的原料,兴建了金润新型建材厂,既避免了煤矸石占地,又使煤矸石变废为宝,产生了新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为避免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煤气直排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通过招商引资分别兴建了煤气利用项目明源燃气发电厂、华宝玻璃有限公司和粤泰、创意等陶瓷生产项目。其中明源燃气发电项目总投资1.1亿元,建设装机容量为26mw;华宝玻璃有限公司电光源节能玻璃管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年可产各种型号节能灯管3000万件,实现产值2亿元;粤泰陶瓷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年产400万平方米墙体材料,年可实现产值4000万元;创意陶瓷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元。三是拉长园区产业链条,提高煤化工产业附加值。在拉长煤化工产业链条上,重点引导企业发展煤气制甲醇、二甲醚、苯加氢以及粗苯、硫胺、焦油深加工等煤化工下游产品,提高煤化工产业附加值。首山焦化有限公司在前两期工程的基础上,又开工建设了150万的优质焦项目、20万吨二甲醚等项目。全部项目建成后,焦炭生产可达到300万吨、甲醇30万吨、粗苯和硫胺各3万吨、二甲醚20万吨、焦油加工30万吨、苯加氢5万吨、选煤200万吨、矸石砖1.2亿块,实现产值100亿元,利税25亿元。该产业园被许昌市政府确定为九大工业聚集区之一,区内的煤焦化产业被河南省中小企业局认定为“河南省首批重点产业集群”,2007年其产值在全省首批29家产业集群中位列第三。2、深入开展“农村劳动致富竞赛”活动,激励全民创业。为激活创业主体,2005年我们在全县农村开展了乡镇与乡镇比项目,看产业支撑带动;村与村比发展,看村容村貌变化;户与户比致富,看文明富裕程度;党员与党员比帮扶,看模范作用发挥为主要内容的“四比四看”的“农村劳动致富竞赛”活动。通过活动的深入开展,激发了农村广大干群创业致富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了东部优质粮、北部优质烟、中部蔬菜种植、西南部畜牧养殖块状农业产业带。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35万亩,成为许昌市“花菜药”三大特色农业之一。尤其是烟叶种植迅速发展,被确定为国家级优质烟示范区。2008年全县烟叶面积达到14.3万亩,被中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烟草文化之乡”、“中国烟草文化研究基地”。3、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农民多渠道创业。县劳动力资源丰富,我们把劳务输出做为富裕农民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由劳动部门牵头,农业、教育等部门配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外出创业。如:麦岭镇一初中毕业生到广东外资鞋厂打工,后来他拿全部积蓄注册了“明智鞋业有限公司”,截止目前,已在东莞、深圳发展连锁店100多家,带动了我县几个乡镇农民加盟经营连锁店。安排外出务工营业员300多人,实现了外出务工全家创业的良好局面。在抓好外出创业的同时,我们又积极向外出经商成功人士,推介县的创业发展环境,鼓励他们回归创业和参与小城镇建设,催生了诸如超凡纺织有限公司、双奔纺织有限公司、迪可向前等一批回归到创业的民营企业。农民孙长记利用外出经商原始积累和银行贷款投资6000万元办起“超凡纺织有限公司”,安排农村富劳动力和下岗职工800多人,人均月工资1000元以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促进了农民增收。4、创优发展环境,服务全民创业。凡在我县投资的项目建设均实行“零接触”,在全县实行审批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乡镇全部设立便民服务大厅,极大地方便群众和外来投资者降低创业成本,制定出台了“优化发展环境十项制度”,开展了以“严肃处理一批顶风违纪的人和事、依法查处一批破坏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公开曝光一批阻挠发展的反面典型”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一批”活动,严查“四乱”现象,并深入开展了“群众评议部门”活动,营造了宽松优良的干事创业环境。(二)建设和谐,努力使创业成果惠及民生1、实施教育强县战略。为解决群众上学难问题,从2005年开始,我们在全县实施了“教育强县321工程”,即建好3所高中、20所初中、100所中心小学。调整教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教育。目前,高中进入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行列,在校学生达到6000多人;县实验高中进入市级示范性高中;县三高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007年全县普通高中入学率达到85以上,提前4年实现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中招、高考成绩连年位居许昌市首位。同时,为建立解决贫困家庭优秀学生上不起高中或大学问题的长效机制,确保不让一位优秀学子因贫困而失学,我们成立了县“成就未来教育助学基金会”,对品学兼优考入大学或正在高中就读的家庭困难学生进行资助,解决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努力实现一人读书受益,可能三代脱贫的效果。目前已筹集资金近1000多万元,两年来共资助了500余名考入大学或正在高中就读的贫困学生,资助金额达160多万元。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多方惠及农民。一是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近两年县高标准建设了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全县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全县16个乡镇,参合农民达65万余人,参合率达到93.5,仅今年上半年补助农民看病资金3101万元,受益群众达到21.5万人次。二是解决农村“五保户”养老问题。按照省、市要求,2007年高标准完成了首批15所中心敬老院建设,全县集中供养五保老人已达1500多人,集中供养率达到了34。今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年底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提前两年实现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三是着力解决城乡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2007年全县发放城乡居民低保资金903万元,五年累计发放3446万元,有近3万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3、扎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实现多渠道惠民创业。在通过上项目、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吸纳就业的同时,县委、县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拓展就业渠道。一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2005年以来,卓有成效地开办了汽车、服装加工、美容美发等专业培训,培训6000余人,培训后就业率达72。二是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在围绕第三产业等领域,扩大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同时,县财政加大资金投入,重点解决“4050”等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的问题。三是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下岗职工创业。认真落实上级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扩大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近三年来,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630万元,减免税费380万元,新增城镇就业1.8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546人,安置“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1491人。(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深入实施创业工程提供组织保证1、强化学习培训,提高干部素质。一是加强机关学习。全县明文规定“每周不少于4小时”,雷打不动,日积月累,创新内容和方式,县委书记崔国欣同志还向全县干部推荐《可以平凡不能平庸》一书;二是开展学历教育。对全县机关干部明确提出学历要求,今年春季已有450人重返课堂,晋升文凭;三是举办培训讲座。10次聘请省内外知名人士,为全县领导干部开举“学堂”,放眼世界,提升层次;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培训干部,两年来12次集中培训科级干部近5000人次,尤其县委书记崔国欣同志,亲自为全县领导干部作十七大精神辅导报告;四是注重干部能力培养。近两年交流科级干部233人,选派一些年轻领导干部到困难和艰苦的地方去,选派98名县直中层干部到农村或业务部门来,选派120名科级干部到南方熟练招商,每人每年撰写2篇调研报告。2、完善管理制度,促进作风转变。县委组织部等部门,相继研究制定16个配套文件,涵盖了教育培训制度、重大决策制度、环境建设制度、行为规范制度、效能监察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各单位也修订了机关制度,并汇集成册,重要的制作上墙,其中特别明确了政务公开、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5项效能制度,做到处处有章可循,事事有规可依。以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加强了干部的管理监督,促进了工作作风转变。3、强化责任追究,提升工作效能。针对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的“满、庸、疲、浮、私”和“心庸、志庸、才庸”现象,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治庸计划”的意见》,明确了不会作为、不愿作为、胡乱作为3个类型16种平庸行为,作为整治重点,规定了惩戒方式和程序。特别对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指标进行季度考评、排名通报,末位者在全县大会或电视上予以“曝光”;对年度目标的考评,还要嘉奖成效突出的单位,调整不相适应的干部;对当前的中心工作加强督察,出现问题坚决追究。仅今年上半年,就先后对6个单位和9名责任人进行了效能告诫,有力地促进了效能提升,为全县发展经济提供了坚强保证。三、几点体会(一)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程度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要发展必须破除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思想,树立开拓进取的竞争意识;破除等靠要思想和无条件发展论,树立只争朝夕的机遇意识;破除缩手缩脚、因循守旧的思想,树立敢想敢干的创新意识。实践表明,只有思想的大解放才能带来思路的大开阔。思路对头,事半功倍,前几年,我们招商引资上项目我们的目标是300—500万元,大一点的就感到压力很大,而现在两、三千万元的项目感觉也很平常。我们正是突破了原来的思维定势大力发展工业上项目,使得全县经济步入了持续、快速的发展轨道。(二)项目建设做支撑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无工不富,工业是一个地区经济“起飞”的引擎。县过去工业项目少,经济基础差,自我发展能力弱,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抓好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做大经济总量。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大力招商引资,借助外力谋求发展。在招商引资中,我们突出重点,不是凡商必招、凡资必引,而是围绕煤炭、煤化产业,注重引进相关的配套企业前来投资,延长和补充产业链。让外资与本地优势产业、优势企业打造功能性组合,使优势产业更优,从而使县域经济更具吸引力和活力。(三)以工业的理念反哺农业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有效途径无农不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思路,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几年来,我们把更多的创业成果惠及到农村和城镇下岗、困难家庭,确保了农村的和谐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四)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环境就是资本,环境就是生产力,一个地区能否抓住发达地区企业二次创业时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机遇,吸引大批的外来企业前来投资办厂,关键取决地该地区的投资环境是否形成了“投资效应”。河南金贝特种金刚石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超细颗粒金刚石的公司,该公司负责人原打算把公司建在外地,我们主动找上门,多次邀请他到我县创办企业,并帮他办好了一切登记手续和硬件设备,老板被深深地感动了,又带动两个同类项目落户我县。(五)强有力的干部队伍和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发展思路确定后,干部队伍就是决定因素。一个地区要想有大的发展,首先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整合干部队伍力量,形成团结奋进求发展,齐心协力抓经济的战斗集体。其次要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导向,激励县乡干部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三是要在发展过程中锤炼党员干部队伍,由实践去检验和培育敢闯敢干的党员干部。近年来,我县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跑项目、跑资金、抓落实的积极性普遍增强,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意识超前、作风扎实、勇于拼搏优秀干部,为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