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例文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例文

时间:2009-11-14 11:18:04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读了《我的教育理想》一书,细心品味作者的教育理念,是我对未来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育的伟大使命是使人们从无知走向成熟。作者书中用精辟的语言勾画了二十一世纪教育理想的灿烂和辉煌,使人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文章中作者从我心中的理想学校开始,用远大的教育理念深入探寻未来教育理想和理想的教育。教育是一种理想的事业,它是指向未来的。教育借助于理想才能使人类对教育的至高无上的追求变为现实,才能使教育由“此岸世界”跃升至“彼岸世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充分把握处于未来社会中心的教育走向,洞悉未来教育发展的特点,才能使教育得以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的教育改革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教育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教育。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作者认为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与提升,理想不能脱离现实,要使理想最终变为现实,就要洞察现实、把握现实。《理想》一书的指导思想,是作者在通过对中国现阶段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对中国教育现实深入考察后提取出自己的教育理想观,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探寻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譬如:作者对心目中的理想学校、理想教师、理想校长、理想学生、理想父母的描述,就是作者通过共性与个性交融、优点与缺弊共存的教育现实,来揭示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应具有的基本规范、精神或素质,从而将作者的学校观、教师观、学生观、父母观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切近实际教育又不失前景指向的研究思路,既能使人感悟到目前教育现实中存在的种种流弊与矛盾,又能使人从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或方法,读后使人油然产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作者是一位学者,同时又是一位管理者,教育理论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使得作者具有较强的把握宏观政策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作者以全新的视野对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深入、透彻、理性的研究。《理想》一书的中篇即是作者对教育政策的理性探究。比如:在关于中国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分析论题中,作者深入剖析、论证了有关教育政策的许多重大问题:分类指导、公平与效率等,角度独到,见解充分。观点中淋漓尽致的展示了一位管理者对教育发展所注入的满腔热情与殷切期望,体现了一位学者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结合苏州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深入阐释了“科教兴市”的意义,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及采取的对策作了较深入、全面的探讨。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