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农村青年入党难、转正难的形成原因与对策

农村青年入党难、转正难的形成原因与对策

时间:2006-11-29 16:23:17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农村青年入党难、转正难的形成原因与对策段家国党员是党的细胞,是党的活力的源泉。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树立党的良好形象,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完成新形势下党的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党的建设尤其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农村青年入党难、转正难。一、农村青年入党难、转正难的形成原因农村青年入党难、转正难问题一直是党员发展工作的难点。在农村,虽然通过近几年基层组织整建工作,一些农村党支部多年不发展党员的问题有所改善,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村党支部仍然没有摆脱在发展农村青年入党工作上停滞不前的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认识不到位是农村青年入党难、转正难的内因。农村党建工作的基础比较薄弱。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且小农经济意识比较浓厚,严重地制约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青年的政治热情和追求。农村党支部对青年入党问题思想上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一是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一些农村党支部把发展党员的数量作为检验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果,因此作出了一些硬性规定,有些提法不太合理,如有的提出消灭党员发展空白村(组)的口号,江山市卅二都乡10个行政村,连续5年不发展党员的就有3个,消灭党员发展空白村成为一种时髦口号;有的定指标,硬性规定每年要发展多少名党员,并写进党建目标考核责任书。二是一些农村党支部不能准确、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发展党员的标准。认为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市场经济,标准不能定得太高,认为有人申请入党就不错了。因此用“能人”、“好人”标准代替党员标准,缺乏对青年的教育引导,影响到新发展党员的质量。三是人为地设置障碍。一些农村党支部在青年入党、转正上人为设置障碍,怕培养了青年人,保不住位子,失去权力。2、劳动力转移,外出打工是农村青年入党难、转正难的外因。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其中绝大多数又是农村青年。江山市卅二都乡每年外出打工青年多达1400人,占总人口的15%以上,占青年人的半数以上。外出打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是农村新的变革。一方面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打工收入反哺农村经济,改善农村面貌;另一方面,大量青年外出,农村党建面临断层问题,农村青年入党青黄不接,党员队伍老化,缺少活力。卅二都乡共有农村党员181名,其中35岁以下的仅24名,占13%。广大农村青年外出打工一般常年在外,与农村联系很少,与党支部联系几乎没有,这样就造成了党支部与农村青年联系上的脱节。对农村青年缺乏了解、沟通,缺乏引导教育,发展青年入党成为难题,即使有少数青年要求入党,培养考察、谈话、转正等各个环节操作上受地域限制,新党员质量也难以保证。一些农村党支部因联系不上外出务工青年,而将农村青年入党问题长期搁置,造成党员队伍结构严重不合理。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卅二都乡新发展的35岁以下农村青年党员只有3名。3、机制障碍是农村青年入党难、转正难的诱因。在长期不发展党员或发展青年党员滞后的支部中,有的经济发展慢,党支部不能解决农村青年关心的生产、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党组织没有吸引力;有的组织不健全,经费缺乏,宣传教育手段落后,学习、工作条件差,与繁重的党建工作任务形成反差。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失衡,在农村,一些党组织对党员号召、要求多,政治上、生活上关心帮助少,交任务让其尽义务多,给党员创造享受民主权利的机会少,一些农村青年不愿入党,有入了党受约束的思想顾虑。此外,上级党组织对基层党组织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工作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不够。没有把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并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在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工作上缺乏计划性,缺乏具体指导,往往只从年终的统计报表上看结果,对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工作存在的问题发现和解决滞后。二、农村青年入党难、转正难的对策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工作,是农村党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及党的工作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大事。切实解决农村青年入党难、转正难问题,必须坚持从源头抓起,按照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科学制订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工作计划,既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又适度控制党员队伍规模。1、更新观念,突出重点,使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工作与农村经济和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相适应。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工作要与农村经济和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相适应,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选人用人标准。要注重在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调整和改善党员队伍的结构,解决好一些基层党组织中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工作必须从党的利益出发,以党的事业为重,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不能从局部出发,也不能从私利出发。坚持杜绝“人情党员”、“关系党员”、“裙带党员”的现象。对那些群众公认度高,发展经济有办法,热心村级事务的农村青年要主动教育引导,在其入党、转正问题上要看主流、看发展。只有确立这样的观念,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新时期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工作的方向。2、推优入党,党团共建是农村青年成长进步的有效载体。青年农民是广阔农村最活跃、最积极和最富于创造力的不可替代力量。他们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起着关健作用。团组织应重视对这一群体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成长进步,推优入党。改革开放为农村青年施展才能、勤劳致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团组织要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教育引导农村青年做改革发展的捍卫者,做勤劳致富的开拓者,做依法治国的促进者,做公民道德的实践者。“推优”作为新时期党团共建的有效载体,各级党团组织要相互配合,通力协作,逐步形成党建对象、后备干部、青年人才三支队伍和荐、育、用三个环节一起抓的工作机制。3、正确处理三种关系,为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输送合格党员。第一、要正确处理培养与发展的关系,重点抓培养,致力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青年积极分子队伍。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全面提高积极分子队伍素质上来。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充实培训内容,拓展教育培训的渠道,改进培训的方法。第二、要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重点抓质量,严把“入口”关。要严格坚持标准,遵循党章和有关发展党员工作的规定,特别是要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培养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新党员。对入党积极分子要进行认真的教育、考察。只有当发展对象已经具备党员条件时,才能发展入党。不能派任务,分指标,矮子里面拔将军。第三、要正确处理一般与重点的关系,突出重点,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主要问题是青年党员比例比较低,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比例比较低。要深入调查,认真研究,坚持抓重点、抓薄弱环节。基层党组织应当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农村青年党员发展提出体现时代特征,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和要求。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切实解决农村青年入党难、转正难这一难题,改善党员队伍结构,使农村党组织永葆生机和活力。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