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青年农民入党偏弱的思考

青年农民入党偏弱的思考

时间:2006-11-29 16:25:45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培养和壮大农村建党积极分子队伍是全面加强农村党建一项最根本性、基础性的工作。近年来,各级党组织针对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建党积极分子培养选拔力度,收到了一定效果。但从整体上讲,培养农村建党积极分子工作与形势发展不甚适应,与农村工作的客观要求尚有差距,青年农民入党意识偏弱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调查与研究。一、现状探视近三年全县农村建党积极分子为4645人,其中青年农民627人,占总数的13.5%。通过调查,目前青年农民在对入党问题上普遍存在“三种心理”。第一,缺乏信心,认为入党无门。有些青年农民有上进心,也想加入党组织,但不愿表露,一是认为自己不够条件,写申请为时过早;二是怕别人讽刺,不敢写;三是认为自己水平低写不好,怕别人笑话;四是对支部有偏见,认为自己和支部领导没有关系,写也白搭。属于这种类型的占被调查青年农民总数的37%,且绝大多数是普遍农民家庭的成员,性格比较内向。第二,没有上进心,认为入党无用。有相当部分青年农民思想比较陈旧,对党组织缺乏认识,认为自己升不了官,入不了党无所谓;想发财,入不入党无关系。因此不想进步,思想观念向个人利益倾斜,满足于解决温饱,小富即安,政治上无所求。属于这种类型的占被调查青年农民的31%。第三,存有担心,认为入党吃亏。一部分青年农民怕入了党在计划生育、交粮收款等方面受约束;怕入党后参加党内活动,负责党内工作耽误个人前途,影响个人利益,属于这种类型的占被调查青年农民的32%左右。二、原因剖析一是市场经济利益观念的冲击,诱发青年农民“外流”。当前,由于农田作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加上社会上重工轻农,重商轻农的影响,相当部分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思走心切,不甘守穷。据劳动部门统计,到目前止,全县外流人员达到了6.7万人,且大部分都在35岁以下,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少数村甚至60%以上的青年已经外流,而留在家里的大多潜力不大,可塑性不强。二是思想教育失导,造成青年农民价值观念“偏向”。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青年农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价值观念开始多元化。加上这些年来对青年农民的思想教育有所忽视,致使不少青年农民理想信念缺乏,在政治上没有进取心。据抽样调查表明,全县80%以上的青年农民对党的知识了解甚少,70%以上的青年农民崇尚金钱和西方自由主义,仅有10%左右的人要求入党。三是工作方针失误,造成培养工作“降格”。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部分村党支部基本上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上,对党建工作特别是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工作认识不足,摆不上应有的位置,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四是党员权利与义务“失衡”,导致青年农民对党的认识“错位”。少数党组织不能正确处理党员义务与权利的关系,对党员只要求尽义务,讲奉献,作表率,忽视了党员应有的权利,党员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普通党员的权利意识逐步淡化,其作用也仅仅局限于带头交粮、交款、上工等,使广大青年农民产生错觉,认为入党只有吃亏的份,积极性降低。不少青年农民说:“过去觉得党员很光荣,事事有个早知道,心里有种自豪感,可现在党员啥都不顶,事事带头干,处处受约束,还不如不入党。”五是少数党员干部违法乱纪行为损害了党的形象。使部分青年农民对党“失信”。近年来,反腐败工作力度加大,腐败现象不断曝光,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在实际中,极少数基层党员干部意志衰退,或官僚主义、脱离群众;或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或称王称霸,目无法纪,严重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致使一些群众一叶障目,“恨乌及屋”,认为现在共产党从上到下都一片黑暗,对党失去了信仰。六是支部班子素质低下,致使入党积极分子建设工作“搁浅”。少数支部负责人政治素质低下,对培养教育入党积极分子不热心,不积极主动地做诱导、教育工作,而是坐等农民自发地来“敲门”。有的支部负责人嫌贤妒能,怕“培养苗子,进了班子,顶了位子”,故意为比较优秀的培养对象设置障碍,百般阻拦;有的支部班子不团结,在研究和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对象时,拉帮结派,搞各自的“小九九”。三、对策思考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进一步培养和壮大农村建党积极分子队伍提供了良好机遇。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多途并举,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常抓不懈。一是正确教育引导,努力培养广大农民对党的向往感。要充分利用舆论导向,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加大教育力度,在广大农民特别是建党积极分子中广泛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内先进典型教育,对祖国、对人民的感情教育,爱党、爱国家的真诚教育等等,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特别是建党积极分子增进对党的认识,加深对党的了解,培养对党的感情,扩大党的影响,积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入党光荣”的良好氛围,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增强党在他们心目中的光荣感和神圣感,使党组织真正成为一生向往的追求目标。二是要强化自身建设,逐步加深广大农民对党的信任感。各级党组织要围绕“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总体目标,努力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使各支部真正做到“四不”,即执行政策不走样;相互配合不拆台;务实创新不漂浮;亲民为民不唯利;使广大党员真正做到“五带头”,即带头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带头发展市场经济;带头讲文明、树新风;带头完成各项任务。同时,要切实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力度,下决心处理一批群众意见大的违法违纪案件,处置一批不符合党员标准的党员,扬正祛邪,重塑党组织和党员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三是壮大农村经济,不断巩固广大人民对党的依靠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各级党组织要在这个目标指引下,真正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看到希望,促进发展。要让群众牢固树立“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的思想,进一步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四是加大培养力度,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责任感。把培养和教育农村建党积极分子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党建工作的重点,认真组织实施“三个培养工程”,建立起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农村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的良性发展机制。首先是要强化领导自觉抓。把加强农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组建专门的班子,明确具体的责任,建立相应的机制。其次是要硬化措施有效抓。在发展对象上要把重点放在退伍军人、返乡学生、农村经济大户上,提高党员整体素质;在培养方式上要采取联点帮带、跟班锻炼、组织培训等多种形式,既要注重平时表现,又要考察在急、难、险、重等关键时刻的表现;在发展渠道上,要在坚持以村党支部为主渠道的同时,努力形成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共青团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网络。再次是要优化环境深入抓。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及时将条件成熟的优秀入党积极分子纳入党内。同时,要把那些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调整出队伍,进一步疏通出口,使党永葆生机活力。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