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对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分析评价及对策建议

对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分析评价及对策建议

时间:2009-11-9 19:50:37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对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分析评价及对策建议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国家统计局在今年7月份发布的一项科研课题,提出了一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本文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的这一监测指标体系,利用2005年的数据对郴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快郴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出对策建议,供参考。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目标值国家统计局在课题研究中选择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科教文卫、资源环境等六大部分的25项指标,构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1、经济发展。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城镇调查失业率4项指标,分别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就业状况等四个方面反映经济发展的状况。2、社会和谐。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5项指标,分别从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社会保障和性别差别等五个方面反映社会和谐的状况。3、生活质量。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民用载客汽车拥有量和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5项指标,分别从收入水平、消费结构、住房情况、出行情况以及生活用电等五个方面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状况。4、民主法制。包括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2项指标,以反映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状况。5、科教文卫。包括ramp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家用电脑拥有量、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5项指标,分别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健康等五个方面反映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状况。6、资源环境。包括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用水量、常用耕地面积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等4项指标,分别从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等方面反映可持续发展状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总分为100分,总分达到90分为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分达到100分为完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体指标目标值及权数见表1。表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目标值及权数层次目标权数指标名称单位目标值(2020年)权数一、经济发展3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28000152.第三产业比重%≥5043.城镇人口比重%≥6054.城镇调查失业率%366二、社会和谐155.基尼系数—0.30.426.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2.827.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6028.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8069.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女生=1001003三、生活质量20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3000611.恩格尔系数%≤40312.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27513.民用载客汽车拥有量辆/千人≥70314.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千瓦小时≥5003四、民主法制815.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80416.社会安全指数%≥1004五、科教文卫1517.ramp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318.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5519.家用电脑拥有量台/百户≥6022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221.平均预期寿命岁≥753六、资源环境1222.万元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0.84223.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200224.常用耕地面积指数≥100225.环境质量指数1006二、郴州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郴州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1、根据上述评价指标的目标值综合测算,2005年郴州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64.6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3个百分点。2、从6大类指数来看,经济发展指数实现程度为59.3,社会和谐指数为63.4,生活质量指数为39.0,民主法制指数为88.1,科教文卫指数为51.1,资源环境指数为58.3,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73个、5.49个、0.98个、0.06个、23.92个和11.21个百分点。3、从25个指标来看,实现程度在80以上的有12个,分别是城镇调查失业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常用耕地面积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实现程度不到50的指标有8个,分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民用载客汽车拥有量、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ramp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家用电脑拥有量和万元gdp综合能耗;实现程度在5080之间的指标有5个,分别是第三产业比重、城镇人口比重、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平均受教育年限和万元gdp用水量。各项指标具体实现程度见表2。表2: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2005年实现程度 监测指标单位目标值(2020年)2005年值2005年郴州实现程度2005年全国实现程度一、经济发展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280001107339.5542.742.第三产业比重%≥5034.9569.980.43.城镇人口比重%≥6036.7661.2771.654.城镇调查失业率%363.7100100二、社会和谐5.基尼系数—0.30.40.312100516.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2.82.7410083.447.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604210090.818.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8020.0825.148.019.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女生=100100133.266.898.24三、生活质量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3000574744.2146.2811.恩格尔系数%≤4043.691.895.8812.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2732.4810084.4513.民用载客汽车拥有量辆/千人≥7012.417.7123.314.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千瓦小时≥500157.231.4447.34四、民主法制15.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806581.2581.2516.社会安全指数%≥100959595.08五、科教文卫17.ramp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0.12664.9118.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57.975.2480.9519.家用电脑拥有量台/百户≥6010.717.8331.742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19.110086.9621.平均预期寿命岁≥7572.396.496.13六、资源环境22.万元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0.841.7448.358.9123.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20035756.025624.常用耕地面积指数≥10099.999.974.225.环境质量指数10087.487.475.99总指数64.6768.2(二)郴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郴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步伐加快,但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与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的整体水平相比也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低,各县市发展很不平衡。2005年郴州人均gdp为1107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894元,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39.55,比全国低3.19个百分点。11个县(市、区)发展很不平衡,最高的北湖区实现程度达73.5,最低的桂东县仅17.28,有7个县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居民收入水平低,城乡差距不断加大。2005年郴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59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425元。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06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95元,城乡收入比由1985年的1.62扩大到2000年的2.42,2005年的2.74,城乡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之势,这还未考虑城镇单位职工享受到的住房公积金补贴、医疗保险补贴等。2005年农民收入实现程度仅达到小康社会目标值(9800元)的35.06。最多的资兴实现程度为45.15,也没有达到目标值的一半;四个贫困县实现程度更低,最少的桂东仅为目标值的18.53。3、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覆盖率低。2005年郴州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仅20.0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91个百分点。参保率最高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才27.56,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失业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仅在20上下。而且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与对象仅仅是城镇居民。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角度出发,社会保障覆盖对象应该是全社会人口,农村新型医疗保险的覆盖对象也应该是全部农村居民。从理论上讲,社会保障覆盖面应达到100,但我市社会保险参保率太低,特别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2005年还仅在4个县(市、区)推行。4、科研经费投入少,技术创新能力低。2005年郴州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0.12,远低于全国1.23的水平,尚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实现程度只有6,比全国64.91的实现程度低58.91个百分点。而且与全国从“九五”开始,rampd经费增长明显加快的趋势相反,郴州从2000年的0.16降低到2005年的0.12。5、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率下降。进入21世纪以来,郴州的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污染物控制达标率从2000年的92逐年降低到2005年的78,平均每年降低2.8个百分点,离98的目标值渐行渐远。6、能源消耗水平高,节能降耗压力大。郴州的煤炭、有色、火电、冶炼工业等都是高能耗产业,高能耗的矿产品及其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达65。2005年郴州万元gdp能耗为1.74吨标煤,比全国、全省万元gdp能耗1.22吨标煤和1.4吨标煤分别多0.52吨标煤和0.34吨标煤,分别高42.6和24.3,节能降耗目标实现难度大。三、加快郴州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对策建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个宏伟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和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大力发展科教文卫和各项社会事业,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的持续协调发展,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1、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一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通过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二是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就业的新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居民。整合市场资源,加快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就业工作机制,打破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限制,强化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并着力解决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现象,使农民工进城务工从培训到服务、维权有机结合,实现与城市务工者同等待遇。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就业服务,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和用工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把加快富民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一是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更多的人享受社会保障,实现老有所养,不断提高实际生活水平。要适应就业形式变化的格局,将为数众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保覆盖范围。二是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3、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一是要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这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捷径。二是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建立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实行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实行重奖,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树立和发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风尚,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三是要发展高科技企业,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4、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切实解决广大群众就医难的问题。解决群众就医难的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第五大项即科教文卫中,5个指标有2个与医疗卫生有关,而且我市科教文卫指数与全国相差最大,达到23.9个百分点。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特别是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事业。一是要加强农村卫生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要抓住全国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筹资实施农村卫生基础建设规划的机遇,力争用几年时间,逐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要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要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组织城市医生对口支援农村,为农村创造较好的医疗服务条件。二是要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发挥政府在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制定政策、严格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投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要按属地化原则,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分类管理,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监管,有效解决卫生事业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协调问题。坚持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方针,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5、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一是加大对现有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坚决取缔、关停一批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小企业,提高“三废”排放的达标率。二是进一步加强新建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上严重污染环境的新项目。获得批准立项的工业项目,严格执行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确保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和总量指标内。三是加强城镇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重点防治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噪声和机动车尾气污染。6、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发生。郴州的小煤矿众多,安全生产事故频发,要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全局,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在采取断然措施、坚决遏制煤矿等重特大事故的同时,加快实施治本之策,推动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治安科技、安全投入等要素到位,建立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促进安全生产状况得到明显好转,以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社会安全指数。7、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能源消耗。一是建立能耗目标考核制度,把gdp能耗指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抓紧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制定好各行业、企业和高能耗设备的能耗规定指标,对于煤炭、有色、电力、水泥、钢铁等重点高能耗行业和企业,要提出年度节能实施计划,确定每项重点节能工程的主要目标、重点内容和保障措施。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淘汰能耗高、效率低和污染重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低耗能的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可循环。四是在全社会树立节能降耗意识,努力营造浓厚的节能降耗的社会氛围,将节约能源与节地、节水、节油、节电、节约原材料等工作一道,落实到每一个公民的生产生活中去,大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