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抗震救灾心得体会:地震过后我们该如何做个好公民

抗震救灾心得体会:地震过后我们该如何做个好公民

时间:2008-6-20 9:59:09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由于信息的开放和互联网、电视等媒体的高度发达,汶川大地震第一次在第一时间内把灾难真实地展现在国人面前。大凡能够接触到相关信息的人,对于人生,想必都有了新的感受。地震让我们重新学会做父母。地震救灾期间,有一首诗《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广为流传,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孩子\你走吧\前面的路\再也没有忧愁\没有读不完的课本\和爸爸的拳头”,表现了一个丧子的父母平时对孩子学习要求太严和暴力管教的无比愧疚之心。这种心态也表现在随之而来的今年高考上。据6月8日《潇湘晨报》报道:6月6日,高考前踩点。在长沙市一中、湖南师大附中等考点,和孩子们一起来的父母比往年要少得多。上午8点不到,一些考生相约来到考场,他们大都谈笑风生,神态自若,根本感觉不到往年“大战”在即的那份紧张。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地震震“醒”了众多家长,使人们的生活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重灾区数千名中小学生陡然遇难,让不少考生家长体味到了“孩子活着就好”的生命理念,因而更愿意以平和、理性的目光来看待高考。部分90后考生更是对高考抱着一份平常心:高考,其实只是一种人生经历而已,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生命和心灵的健康,比一切都重要。一颗自由、健康的心,其实是成就一切事业和人生的基础,那些在相对公平的市场中发育成长的韩寒们,他们的成名成功,以及地震中无需他人号召和指令便一往无前勇敢担当的言行,也许可以给我们的家长更多的启示。地震让我们视生命为最高价值。中国这次抗震救灾,政府和社会各界,为了抢救一个个普通的生命,不惜动用一切国家资源。生命的意义,超越一切。灾难面前,整个国家都在为生命让路。但是,平时的我们,能够时时处处为生命让路吗?具体到市长、县长、企业老板、设计师、建筑商,以及马路上每秒钟都在穿梭往来的汽车司机,都能时时刻刻为生命让路吗?多么希望“为生命让路”的意识和情怀能体现在平时,能成为这个社会文化和制度的基本追求,能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人权、自由、平等、公民权利等一系列价值标准进一步得到遵守。地震让我们重新思考责任。中国青年报等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4309人参加),88%的公众认为这场地震改变了自己的生活,82.1%的人表示会更加珍惜生命,努力学习和工作,去创造更大的价值;70.7%的人表示会献出更多的爱心;28.5%的人表示“人生苦短,我要更多地享受人生的快乐”。(《中国青年报》5月30日)我们不否认,也许灾难后不乏有人选择及时行乐,得过且过,但更多的人还是选择及时行善,选择责任担当,“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尤其是80后、90后们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地震要求我们做个好公民。震后,灾区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官员对民意的让步与妥协、官民之间的“蜜月”让人印象深刻。有为民众下跪的,有发自内心公开忏悔的,更多的则是与群众完全打成一片,埋头抗灾救灾。民众也爆发出从未有过的对于权力、对于政府和官员的监督压力。它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民众,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政府及时接受监督,它就不敢懈怠、不敢腐败。我们要做个好公民,就要及时要求和监督政府,这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责任。为了使“公民”更好地成长发育,代表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也应当及时地从制度、法律上将民众的监督热情纳入制度保障的轨道,从而形成更有效、有力的官民互动,以日常的平凡之功,汇点滴而成江海、积跬步以致千里,推动国家的巨大进步。转载自:人民网—观点频道童大焕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