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简述英语教学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

简述英语教学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

时间:2010-1-29 9:25:21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论文关键词:中介语 石化 第二语言习得论文摘要: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概念。石化现象是成年人外语学习中普遍存在,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一种正常现象。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成年人外语学习中中介语石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探讨和论述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与成年人第二语言习得的关联,并进一步指出研究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对成年人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意义与作用。一、引言中介语理论是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里迅速发展的一个新兴课题。成年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都有这样一种体会,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与本族语使用者使用的语言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这些差异体现在语音模式、句法结构、词汇选择、言语风格等各个方面。以英语为例,人们会联想到我国很多成年英语学习者与以英语为母语的英国人或美国人很难达到无障碍的交流效果。这说明我们在一个以英语为目的语的国家里所学习的语言从本质上讲还是一种中介性质的语言。这种中介语同目的语非常接近,但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认知方式、心理因素、语言水平以及他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种中介语同目的语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对中介语的研究将会给第二语言习得或外语学习带来一系列启示。二、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selinker)在1969年最早提出了“中介语”这一概念,后又在1972年发表的论文interlanguage中对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阐述,他提出“中介语”是指theseparatenessofasecondlanguagelearner’ssystem,asystemthathasastructurallyintermediatestatusbetweenthenativeandtargetlanguages,即: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或外语习得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目的语知识系统的连续体。简单地说,中介语(interlanguage,il)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它是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nativelanguage,nl)与目的语(targetlanguage,tl)之间的语言体系,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它兼有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特征,并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却不完全等于目的语。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中介语稳定性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一方面指的是中介语在总体上总也达不到与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达到与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是外语教学与学习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也指某些学习者在语言的某些具体形式上学到了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了。这就是中介语的“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石化现象体现在学习者的各个语言层次上,尤其在语音和某些语法项目上,石化现象更为突出。三、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对于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的研究是近年来语言学家颇为重视的一个课题,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观点。从内因、外因和内外因的交互作用等三个方面(陈慧媛,1999/吴丁娥,2001)对石化现象的起因所做的探讨和论述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石化现象内因说的主要观点是把中介语的石化现象看作由人内在的生物和生理因素所造成的现象。这种理论从生物成长的角度来看待或解释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所以也称“生物论”。石化现象外因说主要强调的是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者学习心理的影响。这方面的代表理论是schumann的文化迁移(accuurationmodels),其主要观点是如果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所学语言的文化环境差异很大,学习者就会在社会和心理方面与目的语保持一定的距离,或拒绝接受目的语文化。这样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第二语言的输入就会受到一些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只能依靠其母语和已知的并不完善的中介语来习得第二语言,也就很容易导致中介语的石化。石化现象内外因交互作用说主要是探讨学习者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反馈怎样影响或作用于学习者。这一理论认为中介语的石化不仅仅指不正确的语言形式,也应该包括正确的语言形式,而石化现象的产生就是语言交流中外在因素对内在语言体系的交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四、结语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的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以及外语教学与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如何把握外语学习的最佳时期,如何在最佳时期最大限度地输入目的语知识,在最佳时期结束以后如何保持中介语的较高水平,以及如何有效地防止石化现象的发生或将石化减弱到最低的程度,都是摆在成年外语学习者面前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入地研究、认真地对待、科学地发展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必然会将成年外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推向成功。参考文献:[1]selinkerl.interlanguageinternation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j].languageteaching,1972,(10).[2]selinker,l.rediscoveringinterlanguage[m].np:longman,1992.[3]陈慧媛,“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4]戴宁熙,“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4).[5]吴丁娥,“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及其僵化研究”[j],《外语教学》,2001,(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