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外教育史上的师德学说

中外教育史上的师德学说

时间:2009-5-11 20:52:30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中外教育史上的师德学说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重任。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所谓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处理各种关系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信念,对事业的态度和感情以及有关的行为习惯等等。中外教育史上,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曾经提出过一些关于师德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构成丰富的教育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同时对我们今天的师德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一、中国教育史上的师德学说中国教育史记录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教育活动的历程,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在中国教育史上,从孔夫子到陶行知,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家和教育流派,有如群星灿烂,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代表着教育思想不断发展演变的各个阶段,形成了比较系统、比较深刻的道德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师德与师论等等。这里就其中一些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论述过的师德,作一简略介绍。(一)孔子(前551前479)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师占有特殊位置,因为陶冶学生的品德,教导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才能,发展他们的专长等等,都是教师的重大职责。孔子根据自己教育实践的体会,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bull子路》。)意思是说,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作风不正派,就是发命令,学生也不听从。孔子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bull子路》。)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端正别人呢?孔子的这种观点,充分说明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孔子的学生子贡称赞孔子教人正身以俟。荀子颂扬孔子早正以待(《荀子bull儒效》)。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教师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bull卫灵公》)。意思是说,可以同学生谈,进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谈,这叫做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谈,只能进行无言之教,却去同他谈,这叫做浪费了言语。一个聪明、合格的教师既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言语。应该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言教在于说理,以提高学生的认识;不言教在于示范,实际指导学生去行动。在处理二者关系方面,孔子强调重要的是身教,教师要以自己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给学生作出榜样,教师提倡要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不让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教师所说和所做的一致,证明所说的是正确的,所做的是合理的。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教师的榜样才能发挥作用。孔子对学生说过予欲无言(《论语bull阳货》。)所谓无言之教,就是通过暗示、榜样去教育学生。这是有其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bull述而》)。这是说教师对自己努力学习而不满足,而对学生则要勤奋教导而不知疲倦。《论语bull述而》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意思是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不过只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他的学生公西华说: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意思是说,这正是我们学生所难以学到的啊!《吕氏春秋bull尊师》载:子贡问孔子,后进将怎样称道您老人家?孔子说,我何足以称道呢?一定要说时,算做好学不满足,好教而不知疲倦,大概就这样吧!子贡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bull公孙丑上》)。意思是说,学习不知满足,这是智;教人不知疲倦,这是仁。既仁且智,老师已经是圣人了!3、爱护学生,无隐无私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成功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论语bull颜渊》)。樊迟问仁,孔子说,仁者爱护人、关心人,把人当人对待;樊迟问智,孔子说,智者善于了解人、识别人。孔子爱护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品德学业的增进和他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看到身旁的学生如闵子骞、子路以及冉有、子贡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学生原宪家贫,他便多多接济。冉伯牛有了疾病,孔子去看望,并十分伤感。颜渊、子路去世了,他非常悲痛。他和学生有深厚的感情,他说,自从得了颜渊,弟子们更加亲密;自从得了子路,再也没有人敢骂我了!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bull宪问》)。爱护他,能够不叫他勤劳吗?忠于他,能够不教诲他吗?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bull述而》)。诸位学生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这说明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和陶冶品德毫无保留,做到了无隐无私。对于年轻的一代,孔子是寄予很大希望的。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bull子罕》)。年少的人是可敬畏的,怎么能断定他们将来赶不上我们这些成年人呢?这里包含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发展观点,包含有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老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认为当一种正义事业需要人去担当时,年青一代要敢于勇往直前,责无旁贷,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当仁不让于师(《论语bull卫灵公》)。面临着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孔子很重视学生品德方面的特点,并且虚心向他们学习。《论衡bull定贤》记载,孔子说过,颜渊的仁德、子贡的口才、子路的勇敢、子张的庄重,都胜过自己。但他能够吸取学生们的长处而避免他们的短处,所以他能做他们的老师。可见不断地虚心向他人学习,也包括向自己教育对象学习,以众人为亲,以众人为师,这是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品质。就《论语》上记载的材料看来,一方面表现出孔子对弟子们的关怀爱护,另一方面表现出弟子们对老师的敬爱尊重,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而又亲切自然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的关系,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优秀传统。热爱教育,忠于学生,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对青年一代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关怀,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情感意志品质。4、讲究教法,循循善诱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bull为政》)。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能够做到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能独立思考,独立求知,独立工作,能这样做的人,才是好的教师。孔子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bull述而》)。启发这个词由此而来,举一反三这句成语也是由此而来。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这就是说,教学生必须当地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还想不通的时候,才予以启发;当他思考已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还讲不出来的时候,才予以开导。比如一个四方的东西,已经对他讲明了一个角的样子,如果他不能据此推知其余三个角的样子,那就不必再讲了,因为这说明他没有主动的思考,光靠教师的讲授是没有意义的。孔子还认为思考的主动性具体表现在碰到问题就问怎么办,表示在动脑筋思考问题。他意味深长地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bull卫灵公》)。对一个遇事不问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所以孔子谆谆教育他的弟子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徐干《中论bull活学》)。意思是说,不学习怎么能够实行,不思考怎么会有心得,学生们,你们要努力啊!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有很好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也就是具有良好的教育学生的能力,正如他的大弟子颜渊所赞叹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孔夫子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启发人,使学生在学习和品德修养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论语bull子罕》),即使学生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它像一块磁性很强的吸铁石,把学生紧紧吸在自己的周围,弥漫着一种强力磁场,导发出诱人的魅力。由此可见,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技巧,讲究教学原则方法,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总之,如何建立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从教师方面来说,孔子的经验是: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热爱学生,无私无隐;要讲究教法,循循善诱。孔子的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教师要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教书育人,开发人才的能源,挖掘智慧的宝库,善于在萌芽状态中,发现各方面的人才,创造条件,循循诱导,使其得到尽量的发展,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二)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孟子是战国中期人,他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bull尽心上》)。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与育二字联用,也是第一次提出把培养天下优秀人才当作人生的乐事。孟子充分肯定教师的地位,认为当教师是君子的责任,他把国君和教师并列,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孟子bull梁惠王下》)。天保佑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教师。他甚至把教师凌驾于君之上,所谓是王者师也(《孟子bull滕文公》)。孟子把教师地位抬到了空前的高度,反映了战国时期士阶层地位的重要和要求参政的强烈愿望。孟子说: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孟子bull离娄》)。即道德修养高,有才智的教师不断以自己的德行才智培养、影响他人,社会就会有更多的贤才。突出了教师的育才作用。主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bull尽心上》)。意思是说,君子教导学生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应重在启发思维,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引路人的作用。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正人先正己的思想,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bull尽心》)。又说:其身正天下归之(孟子bull离娄)。由此出发,孟子主张教师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用正道教育学生,教者必以正(《孟子bull离娄》)。孟子正己的标准是仁义道德,如果自己不能按仁义道德行事,就会威信扫地,更不用说教育别人了。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bull尽心下》)。你想教导别人,必先使自己首先明白,然后才教导别人明白;如果自己还糊里糊涂,怎样使别人明白呢?这话说得十分深刻。孟子不喜欢好为人师,他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bull离娄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孟子指的是那些自己懂不了多少却偏想摆教师架子的人。孟子是尊重教师的,是乐于当教师的,他对学生的态度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孟子bull尽心下》)。无论谁,只要怀着学习的愿望来,孟子都不拒绝。(三)荀子(约前313-约前238)荀子是战国后期人,他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地位,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荀子bull礼论》)。他把教师与天、地、君、祖并列,宣称天地是生物之本,先祖是族类之本,君师是统治人民之本。在中国教育史上,这是第一次,体现了荀子尊师重教的思想。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面,他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bull修身》)。礼是用以矫正人的思想行为的,是维护社会安定的根本,但如果没有教师,礼的这种作用便无法实现,就会形成上无君师,下无父子的至乱(《荀子bull王制》)的局面。由此看来,教师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bull大略》)。是否重视教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荀子把它作为一条规律概括出来,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荀子对教师道德品质提出了两点明确要求:第一,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bull致仕》),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威信,也即德高望重是为师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第二,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荀子bull修身》),教师首先要具备善的品质,然后才可以教育他人。以上,我们对孔子、孟子、荀子,特别是孔子有关师德的见解和学说作了详细的讲解。下面,我们再把我国教育史上其它一些著作及以后的教育家有关师德的学说做部分的摘录,供大家参考。(四)《礼记》《礼记bull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礼记bull学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五)汉代韩婴(《韩诗外传bull卷五》)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六)汉代扬雄的《法言bull学行》师哉!师哉!童子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七)袁宏(328-376)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八)徐特立(1877-1968)我们的教师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两种人格合二为一,这应是教师的完全人格。(九)陶行知(1891-1946)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爱满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身作则,自化化人,自警警人,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自觉觉人,自勉勉人。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二、国外教育史上的师德学说从总体上看,国外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师德的论述,大致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在古代和近代早期,思想家和教育家们关于师德的论述,大多是片段性的、少有系统的论述,从近代中后期开始,这些论述逐渐系统化。这种变化的基本原因是,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教育逐渐成为一项具有某种专业性的工作,教师逐渐职业化。以下,将简要介绍部分国外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师德问题的论述。(一)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在其主要著作《理想国》、《法律篇》等著作中,柏拉图明确提出了关于师德的论述。认为,知识的种子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主张让学生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中学习。(二)昆体良(3596)古罗马教育家。在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师德的主张。认为教师应当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熟练的教育、教学技巧,反对对学生进行体罚,反对强迫学习,主张教育工作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并且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能力。(三)伊拉斯谟(14671536)文艺复兴时期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家。在其教育著作《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中,他多方面论述了师德问题。认为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对学生的爱,并应努力赢得学生的爱。主张运用更适应儿童天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儿童从对事物的观察中学习知识,反对对儿童的灌输。强调教育、教学应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四)夸美纽斯(15931670)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一生致力于教育的改革,在其主要教育著作《大教学论》中他全面论述了教育的基本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师的主张。他提出了自然适应性原则和泛智原则,主张根据学生天性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教育。他认为,教师应当成为学生领袖,而不是监工。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模仿的榜样。教师对学生应具有慈父般的爱,通过赞扬、激励等正面教育的方式不断鼓励学生。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使学生乐于学习。(五)卢梭(17121778)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著有《爱弥尔》。主张自然教育,反对经院主义教育,强调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教育,主张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反对过度教育,认为教师应以仁爱对待儿童,反对对儿童天性发展的干预,主张使儿童自由和自然地发展。在教育上进行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六)裴斯泰洛齐(17461827)瑞士伟大教育家。创办新庄孤儿院、斯坦茨孤儿院,在布格多夫和伊佛东国民学校从事教育改革。他既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理论家。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许多关于师德问题的见解,而且亲自实践了这些思想。主张教育家庭化。强调教师应以仁慈和爱对待儿童,把爱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主张教育应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努力调动儿童的主动性。(七)第斯多惠(17901866)德国教育家。认为教师首先应具有进步的政治态度,无限热爱教育事业,努力使教育教学工作引人入胜、富有情趣。认为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应当积极探索新知识、不断进取。(八)杜威(18591952)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等著作中,杜威全面阐述了其教育思想(其中包括关于教师的论述)。他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重要的命题,主张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内在的兴趣、自由、本能等为基础,强调学校应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儿童不断生长的良好的环境。认为教师主要的任务不是关心教材、课程,而是学生的内在发展。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实际的情境,激发儿童自由探究的兴趣。(九)马卡连柯(18881939)原苏联教育家。在其《教育诗篇》、《塔上旗》等著作中,马卡连柯阐述了关于师德的主张。他的基本思想是,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认为一个高度团结的教师集体是学校工作的必要条件。首先,教师集体是培养和教育学生强有力的武器。他指出:学校最重要的教育手段,就是良好的教师集体和组织完善的、统一的学生集体。而学生集体的形成,又取决于教师集体的作用。其次,教师集体是保障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必要条件。一个真正的教师集体必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具有坚强统一的领导;有合理的人员结构;教师之间相互团结;有统一的教育方法,与学生集体保持密切联系;教师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保持一致。(十)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原苏联教育家。在《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全面阐述了其教育思想(其中包括关于师德的思想)。认为,真正的教师必须与学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意愿,必须与学生保持心灵的沟通。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认为,教师职业品质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深厚的爱。这种爱来自于教师真正为孩子的成长而奉献的精神,来自教师与学生的休戚与共。从以上十位国外著名教育家关于教育或师德的论述中,我们看到;第一,在外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教师问题始终是一个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大问题。这事实上说明,在一切时代和一切国家,教师问题是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第二,如果对以上十位教育家关于教师问题的论述进行概括,那么可以看到,师德所涉及的问题是广泛的和多方面的。总起来说,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①教师本人所具有的基本道德品质。任何一个职业对于从业人员都有某种道德上的要求,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教师个人道德品质具有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与其它职业不同,在教师职业中,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职业要素。②在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中,对儿童、学生的真挚的爱,是最为根本的。③教师本人对职业、对他人的奉献精神是这种爱的基础。④师德并不是抽象的,它表现在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应具有表现这种内在品质的方法和手段。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