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英语教学中相互默契的形成与发展

英语教学中相互默契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08-1-5 8:37:31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在教学中,仅有教师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默契配合。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尤其如此。但是,反过来仅有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行,教师还应起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还应研究学法,研究学生,与学生紧密配合,这样才能做到相互默契。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与学生都非常投入,互相配合,并且非常默契,则教学效果肯定是很好的。但是如果教师或学生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产生不合作情绪,相互埋怨,相互抵触,则很难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这里,我以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体验来探讨一下如何形成和发展师生之间的这种相互默契。一、具备良好的授课心境是教学默契的前提授课心境是教师自控能力的一种表现。教师也生活在社会中,难免会有因种种原因而出现心情不好的时候。如果将课堂外的喜、怒、哀、乐不加控制地带到课堂上,表现在学生面前,那是不堪设想的。因为以这样的情绪授课,不是神不守舍,就是情绪波动,使学生觉得莫名其妙,以至于无心听课。所以教师必须在进入教室之前控制、调节好自己的心境,把一切忧愁和烦恼抛之脑后,丢在教室门外,免使学生受无名火、无端气之苦。我认为,高度的责任心是调节心境的前提,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只要想到那几十双水灵灵的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在等待着自己去授课,就会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具体的做法是:针对自己不良心境产生的原因而进行自我调节。首先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方向努力,对一些可遇不可求的事泰然处之。这样,心境就会平和些。其次是学会具体的调节心境的手段,上课前可以闭目养神静一会,让思绪平静下来。有时甚至苦笑一下,自我嘲笑一下,都能起作用。平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不为庸人琐事所烦恼,也是避免添忧加愁的学习成绩老提不高,所以心理压力大,心理素质比较差,表现有自卑心理、畏难心理、逆反心理。作为教师就要注意不要伤害他们脆弱的心。要和学生沟通,做到堂上是师生,堂下是朋友,和学生打成一片,平等待人,以心交心,在交心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意见要及时进行改进或作适当解释。只要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学生就一定会喜欢听教师的课,这样就有了教学中相互默契的基础。三、教师备好课授好课是教学默契的关键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且不说英语教学法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就算是一套很好的教学方法,日复一日地使用它,学生也会觉得腻烦。我的体会是,平常用一套自己驾轻就熟的方法,如英语课文、整体教学法进行授课,而又不时变换一些其它教学法,如传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四步教学法、综合分析法、关键词教学法等。这样,学生就不会有天天吃同一样菜的感觉。要做到师生配合默契,还要求教师的课讲得形象生动,言之有物,恰到好处。所谓“形象生动”就是要用实物、图片、简笔画、电化教学、演示等手段以及丰富的体态语言和面部表情,深入浅出地授课。同时还要使用成语、典故、笑话、比喻以及幽默的语言来授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师生间的教学默契很起作用。所谓“言之有物”也是在备好课的基础上实现的。每节课都要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无论讲生词、语法、课文或练习,一定要在45分钟内分配好,做到充实、连贯、一气呵成,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所得。所谓“恰到好处”就是讲课内容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讲得太少、太慢、太简单不行,那样就完不成教学任务;但讲过了头也不行,过尤不及,讲得过多、过快、过深、过繁也不行。总之,授课要面向全体,要做到快慢适中,深浅适度。四、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默契的保证要求学生专心听好课,如果连课都不专心听,交流配合就无从谈起。教师讲课时不允许学生出现交头接耳、做小动作、打瞌睡、看小说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就要用适当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或故意静下一会儿不讲课,或故意提高嗓门授课,或用语言提醒,或以目光注视,或进行走动授课,这样都可以起到排除干扰、促进交流的作用。切忌动不动就收缴学生的小说、小玩具或进行公开批评、讽刺挖苦。五、研究和传授学法,深化教学默契学习内容,还要用各种方法检查学生是否进行了预习,使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五)检查定式。教师无论布置什么任务,都一定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使学生克服偷懒思想、侥幸思想,与教师密切配合。要形成检查定式,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兢兢业业地工作,对布置的书面作业,一定要批改。除非万不得已,不要轻易让学生自己对答案。对于无法一一检查的,如背诵课文等,则要进行抽查,一来便于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二来免使学生觉得无关紧要而掉以轻心。(六)测试定式。每课有听写,每单元有测试,在试题设计上有定式。试题除为真实考察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外,还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所以我主张以使学生“及格容易高分难”的指导思想去设计试题,以鼓励后进生,鞭策优等生。七、注意反馈和再反馈,形成良性循环师生之间在教学中的默契过程是一个磨合过程,它必须经过师生之间的反馈和再反馈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具体的做法有:(一)授课时从学生的神态中得到反馈。教师在授课时不能仅顾自己讲而不顾学生听不听,听懂没有,而是要对学生进行察言观色,从他们的情绪、神态中体会学生对自己授课方式的喜好程度,对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以便作出适当调整以利师生默契配合。(二)从练习中得到反馈。练习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通过练习可以了解学生对于授课内容掌握的程度。对于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当即讲清楚,这就是再反馈。对于课外练习存在的问题,教师除了认真批改外,还应把有代表性的问题再反馈给学生。教师还要正确对待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中出现的错误。首先要明白学生之所以犯错误也有自己一份原因,要有耐心,不要动不动就说:“怎么搞的,我不知讲过多少次了,还记不住?”因为这样讲太伤感情。要区别错误层次、人次、场合,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加以纠正。纠正错误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尽量启发学生自己纠正,也可以由其他学生帮助纠正,必要时由教师直接加以纠正。在纠正错误之后,有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必要时还要写在黑板上进一步讲解,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另外,在纠正时机上也要掌握好,有些错误一定要立即纠正,有些则不必立即纠正,可以先把它记下来,以后再适时加以纠正。(三)要注意收集学生的意见,再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再反馈。在收集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的意见时,教师要虚怀若谷、诚心实意地听取意见。因为无论什么人、什么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意见,采取不同方法予以处理,必要时作一些解释。这样就会使师生更默契,形成良性循环。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