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时间:2009-1-6 11:29:25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我们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重点和难点本课的主题就是民族大融合,课文紧扣此问题展开:首先,简要地说明了自十六国以来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这为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其次,比较全面地讲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采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强调孝文帝改革对推进北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积极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全课的重点子目。孝文帝改革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除注意讲清具体的改革措施,还应该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迁都洛阳和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有机地联系起来,看到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是一个难点问题。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汉化简单地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这在阶级社会的历史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只有到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以后很长的时期内才有实现的可能。目前学术界在论述古代的民族关系时,往往使用民族融合一词,一般指的是自然同化这一现象而言,本教材也是如此处理的。做出北朝更替的简单图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学法指导:1.通过对与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明确本课所要了解的主要知识。在此列出本课的基本知识,供参考:黄河流域的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要求依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略的表述。2.做好本课的“活动与探究”,思考推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到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对于教科书的逻辑结构建立起这样的认识图式:各民族人民的长期接触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政府的改革改革措施迁都洛阳3.除了理解和接受教科书上的知识以外,还应注意提出或思考对孝文帝改革历史意义的认识和评价,进而认识民族融合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复习巩固:一、选择题1.以下组合选项中,属以少胜多的战役有①马陵之战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氏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4.北朝末年时完成了黄河流域统一的是( )a.东魏b.西魏c.北齐d.北周5.3~6世纪,黄河流域先后四次出现统一局面,其共同点是( )a.都结束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b.都是由少数民族政权完成的c.都是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 d.都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二、材料分析题6.“迁都洛阳x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语,改穿汉服。”阅读材料回答:①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推行的改革措施?②这些改革有何积极意义?③历史上是怎样评价这位统治者的?三、问答题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