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论文化的民族性及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论文化的民族性及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时间:2009-5-27 15:00:37  [下载该文章]  [会员注册]
论文化的民族性及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摘要:不同民族为人类奉献着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呈现出文化的民族性。民族文化是历史的继承、稳定与发展的统一。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首先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继承,在继承中汲取养分,在发展中有所创新;其次是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洋为中用,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与世隔绝的,只能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保持、维护和彰显本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加强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是世界文化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关键词:民族性;民族文化;继承;发展 talkaboutnationalcharacteristicandinheritinganddevelopmentofnationalcuureofcuureabstract:differentnationalitiesaredevotinhecuurewithdifferentnationalcharactersforthemankind,demonstratethenationalcharacteristicofcuure.nationalcuureisthathistoryisinheritted,steadyanddevelopmentalunity.itistheinherittingofselectinheessence,abandonningitsdrosstothisnationalcuureatfirsttoinheritanddevelopnationalcuure,drawnutrientsininheritting,innovatetosomeetentindevelopingsecondlydrawlessonsfromothernationaloutstandingcuure,makeforeignthingsservechina,thecuureofanynationalitycannotbetotallysealed,shutoffoneselffromsocietywhileeistinganddeveloping,canonlyinlearnfromothersstrongpointstoofetonesweaknessesintheechange,variousnationalitiesofcuurewithworld,keep,maintainandreflectcopiesofnationalnationalcharacteristicofcuure.carryforwardthisoutstandingcuureofnationality,strenhentheechangeamongvariousnationalitiescuureatthesametime,itistheimportantwaythattheworldcuuredevelopsforward.keywords:nationalcharacteristic;nationalcuure;inherit;development不同民族为人类奉献着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呈现出文化的民族性。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连续体,任何文化都是在既有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世界的每个民族都有独自的生活地域,在不同的地域生活的不同的民族各自沿着本民族的历史道路发展,创造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如何界定文化的民族性?民族性是指特定民族在生活实践中(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活动),和他民族的差别。[1](p3)从内涵上看,文化的民族性是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的,是该民族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征。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点,这就是文化的民族性。[2](p37)从外延上看,所谓文化的民族性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特色、风俗习惯、情感素质、审美方式、思想内容、语言思维等心理结构在文化中的综合体现。这种文化民族性中的优秀部分作为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被代代传承、发扬光大。一、文化的民族性就是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文化的民族性突出地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上。作为一对适用于世界万事万物的哲学范畴,文化的民族性直接与形式、内容相关联。探求民族文化的特色,实质就是要从民族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方面总结概括它的独特之处,从形式和内容上研究不同民族文化的本质区别。它是不同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不同民族的历史生活、心理素质和文化传统采取不同方式的再现。(一)文化民族性的一个突出方面就在于民族文化形式上的迥异民族文化形式即民族文化的存在方式和表现方法。它表现在文化现象的诸方面: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民族感情的表达方式、民族的审美习惯、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等等。[3](p59)了解文化形式对我们自觉把握民族文化个性,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1.音乐的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不同民族音乐的风格有非常鲜明的差异。突出的表现在音乐旋律、使用的乐器和表现手法上,民族的情感、韵味和风格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1)歌唱旋律上的差异中国的蒙古族(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音的演唱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非洲的黑人音乐具有强烈奔放、复杂多变的节奏,有劳动、仪式歌曲,还有批评、讽刺性歌曲,在尼日利亚的某些部族中甚至还用半唱半说的歌唱方式来进行诉讼的。(2)使用的乐器风格上的差异中国的二胡、琵琶、唢呐等音色极具民族特色;而欧洲的瑞典的民间小提琴、苏格兰风笛、爱尔兰竖琴、罗马尼亚的排箫等乐器音色极具鲜明欧洲的民族特色2.绘画的风格和技法上的区别中国绘画重写意、轻再现;西方绘画重再现,轻表现。西方绘画以焦点透视为基础,讲究人与物的比例,讲究明暗对比,用笔细腻,创造出一种如临其境的逼真效果。中国传统绘画崇尚写意,总是那样蜻蜓点水般勾勒线条,主动运用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再加上独特的装裱对画体的衬托,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中国的国画和西方的油画各自鲜明的特色和不同的风格是显而易见的。3.在文学艺术表现手法、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的差异(1)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中国的文学艺术在表现手法上为了适应中国公众的审美习惯,往往追求一种贵自然、戒矫饰的表现手法。诗歌中的平淡,小说、绘画中的白描,戏剧中的本色,这些都是在表现手法上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想。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思想感情的流露。京剧和国画之所以对国际艺坛产生过强烈的反响,是由于在这传统的艺术中凝聚了迥异西方的艺术观和美学观,具有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2)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的差异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有明显差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我国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是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然而,由于作品对主人公情感表达的描写不同,作品也就表现出不同的韵味,各具不同的民族特色。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家庭舞会上一见钟情,双方直率大胆地表达了爱情,从见面到结婚在一个晚上,在这个爱情王国里一切都是那么明朗、直率。在王实甫的《西厢记》剧中,对中国青年男女的情感表达却有所不同。张生和崔莺莺也是一见钟情,然而表达爱情是谨慎含蓄的:含蓄地吟唱一首诗、隐晦地眉目传情等。有人曾这样形容中华民族,说中国人就象热水瓶,外凉内热。现实生活中,类似这种表达情感的例子很多。男女相爱彼此间直白表达的不多,女方为表达对男方的爱慕之情,往往要亲手给男方绣一个荷包、做一双鞋作为订情信物和表达爱情。这同西方社会感情的外化往往形成鲜明的比照。4.审美趣味的差异有的欣赏原始自然本色的美,有的喜好现代雕饰华丽的美;有欣赏雍容华贵美,有喜好清新淡雅美;有欣赏热情奔放美,也有喜好含蓄内敛的美等。例如对人体美的认同上,太平洋岛国汤加就认同胖为美,而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认同苗条匀称为美。中国唐代视杨贵妃为美人,表明当时中华民族认同富态丰满雍容华贵美,自唐代以后,公众的审美趣味逐渐向清水芙蓉的方向发展。清水芙蓉之美就是一种自然本色美。可见,民族文化在形式上的展示是不同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总是要通过相异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反映文化民族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文化民族性表现在另一个突出方面就是民族文化内容上的迥异文化内容反映出的文化民族特性是更深刻更本质的方面。所谓民族文化内容就是民族文化所反映的民族心理素质、民族的历史生活、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生存的自然条件以及民族灵魂等诸方面的总和。1.道德这一文化现象的民族特征当对道德现象进行考察就会发现,不同的民族,在道德意识、道德心理、道德情感,进而在道德规范、道德风俗与道德评价上,即在道德内容上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在中世纪,欧洲人把宗教戒律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最高道德命令;而主宰中国人的却不是上帝,而是三纲五常等;在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在印度又有根深蒂固的种姓观念。到了近代,西方国家有些民族把不分性别的拥抱和亲吻视为常礼;而中国和其它一些国家的许多民族则讲究男女有别。所以恩格斯说: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4](p132)可见,不同民族,道德观念有差异,所以道德内容是不一致的。2.作为精神文化核心的哲学思想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同样是有差别的哲学是理性精神的直接表现。西方哲学偏重于纯粹理性,偏重于追求知识;中国哲学侧重于实践理性偏重于追求道德。西方哲学注重对于客观对象的分析、区别、解释、推想;重视对对象实体及其过程的精确陈述,重视讲知识、讲方法、讲逻辑因果规律等等;而中国哲学是内省的智慧,它重视的是致力追求一种崇高思想境界的人格,它讲求人与人的关系,始终不脱离人的社会关系、伦常情感的具体实践和具体感受。3.不同民族的宗教强调的内容也有差异印度传入我国的佛经故事最动人的篇章是关于佛祖慈爱众生,不惜舍身济众的故事。佛家对邪恶势力的侵害则采取逆来顺受的态度,主张感化恶人,使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中国道家则不然,他们主张用坚决的手段诛灭一切残害民众的邪恶势力,为民除害,积累功德,道家所崇奉的仙人、真人,有不少是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人物。显然两种宗教的核心思想内容是不同的。4.不同民族的鲜明特色是由民族的生活风俗等造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往往是按照本民族的生活风俗、思想愿望、心理情趣、艺术传统等对某一主题进行改造和再创造,使其具有本民族的鲜明特色。若将不同民族流传的某些同类故事作比较,就会看出这一点。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流传,但与汉族的版本不同,已经打上了民族的印记。流传在云南白族中的梁山伯、祝英台则非常泼辣大方,在爱情表达上也较爽朗大胆。《牛郎织女》等传说故事都因民族的不同,而在内容上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可见,从民族文化的内容入手进行深入的探讨,也是研究文化民族性的重要途径。二、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在民族文化的相对稳定与发展上民族文化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其民族特点并不是易逝的,而是被继承并按照自身规律稳步地发展。任何呈现出民族特色的文化都具有这样的相对稳定性。因为民族文化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只能是相对的稳定。从程度上看,它不是剧变,不是对过去民族文化的全部否定和抛弃,而是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选择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呈现出和缓的发展趋势。民族文化的相对稳定、渐次吸收、逐步适应与进化是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一)民族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民族文化的特色一旦形成,就以自身的稳定和持久的生命力贯穿于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它的相对稳定性使其不因时代的变迁、社会形态的更替而改变自己的面貌。尤其是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旦为全民族所共有,一旦沉积到全民族人民的内心世界,它就成为反映本民族文化特征、代表本民族心理素质的标志。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能长达几千年延续下来,就在于它有这样的性质。张岱年先生曾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过高度概括,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5](p74)文化基本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而精华之物是不易消逝的。尽管中国文化长期受到外族的殖民压迫和文化侵略,归根到底也没有能从根本上改变其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侵略可能会造成民族文化的残破,会留下异族文化的痕迹,会造成畸型文化的发生,但它仍将持久地保留着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因为民族文化相对稳定是必然的、客观的。(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1.其独特性突出地表现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上(1)在节庆方面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性都各不相同,所以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汉族等民族有传统的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藏族有自己的藏历年、旺果节;傣族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彝族有彝年和火把节。(2)在欢庆节日的方式上各族在欢庆节日的方式上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蒙古族在盛大节日期间,多举行那达慕大会,会上有摔跤、赛马、射箭等;傣族过节则互相泼水,彼此祝贺,以求丰年;哈萨克族在节日里喜欢玩叼羊、姑娘追。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反映。2.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和独特性是文化现象的重要特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由民族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是以民族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为基础的,民族文化稳定性的突出表现就是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三)民族文化发展的稳定延续性1.民族文化发展的稳定并非一成不变民族文化终归是要得到充实和丰富的,从而产生不可避免的变化和发展。究其原因,这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也是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促使民族文化彼此影响和适应,造成民族文化新的融合与进步的过程。这种互相影响交流的结果,不是用一个民族的文化去替代另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是在相互学习的基础上,使各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得到丰富和发展。2.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在继承中得到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在继承中得到发展,才能保持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并融自己民族文化于一炉。现在中国的民族音乐也主张借鉴西方的和声,东方的调式,非洲的节奏,亚洲的程式、曲式以及美洲的流行音乐技法等表现形式,这正是促进民族音乐发展的关键所在,但中国民族音乐的鲜明特色并不改变。3.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总是在互相影响、互相交流和吸收中向前发展的在香港,英国人统治一百多年,把西方文化一成不变地移植到香港,但西方文化根本无法改造和取代东方文化,香港社会至今依然保存了并不亚于内地的传统民族文化成分。这就说明悠久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外来文化对于它,只能补充而决不能取代。[6](p26)万变不离其宗,正因如此,吸收他民族的文化,就必须适应本民族的特点,精心选择适合本民族心理、生活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经过民族化的改造,使其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民族文化,不是简单地替代。三、民族文化要继承更要发展(一)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善于将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民族,合理地选择、继承传统文化中积极、进步的成分,在对自身的扬弃中维护文化的民族性,并非良莠不分,不能认为只要是民族的就是好的。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7](p398399)对民族文化自身的扬弃是继承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其民族性和优越性,从而更好地发扬光大民族文化。1.取其精华文化中所包含的精华和糟粕不一定都是泾渭分明的,其界限并非明明白白地摆着。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原则,采取科学认真的分析态度,将精华和糟粕剥离开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立场和态度。2.弃其糟粕迄今为止,腐朽、愚昧的封建文化、资产阶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旧观念还残存于社会中,这种积淀在文化心理中的污垢实属文化中的糟粕,应该彻底清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精华的东西诸如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强调社会、整体的价值高于个人价值,诚实守信的为人处世之道,辩证地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智慧等等,要大力弘扬,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但对存在着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弊端,如封建特权专制思想、官本位思想、家长制,长官意志、人治而非法治,缺乏民主精神、金钱万能、唯利是图、出头的椽子先烂、男女不平等思想、天命论等各种愚昧迷信等等,必须加以批判,否则很可能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障碍。传统文化的糟粕,虽然也是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但却不是民族性的代表者。真正具有代表性的,能够统领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以,通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种扬弃才是真正维护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才是真正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正确方法。(二)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应该在发展中有所创新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任何一种文化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都应该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现实社会中,在与社会实际的结合中发扬光大,将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具有民族性。努力关注我们的现实社会,善于在现实中汲取营养,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精神,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时代特征。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的必要途径,忽视了这一点,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目标来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在民族文化的血脉中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新鲜血液,去伪求真,推陈出新,寻找具有现实指导性和普遍适用性的文化精髓。如传统文化中的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可以与市场经济的重合同、守信用的要求结合起来,形成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秩序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感,可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怀,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传统文化中的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对于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避免在市场经济中出现人的物化倾向,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文化侵蚀等方面是有益处的。总之,对传统文化要加以辩正地利用和创新,对那些可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结合的因素要善于发掘并充分利用,使它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三)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应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存在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与世隔绝的,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发生经济文化上的接触和交流,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1.吸收外来文化成就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成就的优良传统。汉唐时期,中原文化借鉴、吸收了西域文化、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的营养,使中华文化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就是一个好的传统先例。只有真正具有民族自信、民族自尊的文化主体,才可能保持开放的气度和胸襟,也只有真正具有开放气度和胸襟的文化主体,才不至于陷入盲目的自大和自傲而走向衰败。坚持文化的开放性,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借他山之石来发展自己。积极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中一切对我有用的东西,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8](p2)2.对外来文化采取扬弃的方法当然,外来文化也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不可能全部是精华即使有些是精华,也有个是否适合我国国情的问题。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9](p66)所以,应该对外来文化采取扬弃的方法,要从适合本民族心理、生活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出发,有选择地吸收。继承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合理吸收外来文化之精华,促使内外文化的有机交汇与融合。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正是按照这样的轨迹前进的。应该警惕的是,现在西方某些大国往往采用一种较为温和的而非咄咄逼人的文化渗透的方式进行文化扩张,后殖民主义者认为,冷战结束后,军事殖民和经济殖民已难以奏效,只有通过文化刊物、旅行以及讲演等方式逐步地赢得后殖民人民。[10](p408~41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为方向,在实践中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判断、选择、吸收其积极因素,剔除不良成分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抱着谦虚、踏实、明智和积极求真的态度,汲取外来文化和经验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有胆识、有眼光、有消化力地把外来营养拿来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具体情况,在本民族文化传统中发掘移植外来文化的生长点,使它和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也应警惕打着弘扬民族精神、保护传统文化的旗号,以各种面目出现的带有封闭排外及简单自保的文化部落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在新时期的翻版。[11](p4)总之,继承与发展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应当在继承中汲取养分,在发展中有所创新;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过去所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构成的表意象征,它使代与代之间保持了某种连接性和统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12](p13)所以,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并加以继承是首要任务,其次才是也才能创新和发展。同时,还应当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保持、维护和彰显本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在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加强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是世界文化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也能够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发展,人类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必须在相互学习、借鉴和影响中得到共同发展,文化的民族性不会因全球化背景下的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而失去应有的光泽,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对他民族文化的借鉴将使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致谢感谢父母我的关爱和对我写作上的全力支持,不断的鼓励,使我能够安心学习研究并如期完成学业。周辉国老师在论文的选题论证和写作过程中,对论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对我的研究提供许多帮助和有益的建议,在论文反复写作和修改过程中,老师给予我极大的关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陈恬)参考文献[1]王朝闻.旧话重提民族性和民族化琐见[n].光明日报,19830303[2]赵常林,林娅.马克思主义文化学[m].北京:中国文化书院出版社,1988[3]梁景时.论文化的民族性[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4]engels.selectedworks,engelsofmar[m].russian:centralpartyliteraturepublisher,1972[5]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1988[6]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7]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李瑞环.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若干问题[j].求是,1990,(10)[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10]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1]陈筠泉.重视国外关于文化战略问题的研究[n].人民日报,19970712[12]e.seals.traditionaheory[m].washionton:washiontonpeoplespress,1991

>

相关推荐